第二篇 建置第一章 历史沿革第一节 清朝以前各历史时期 旧石器时代197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把在海伦市出土的打制石器,肯定为旧
石器。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肇东涝洲等地也都发现了大量旧
石器时代的遗物。这表明,大约在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在今绥化地区境域内就有古人类
活动,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
新石器时代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在齐齐哈尔昂昂溪五福屯进行考古发
掘,发现了距今大约五六千年的昂昂溪文化遗址。新中国建立后,又发掘了大量的昂昂溪类型
的文化遗址,属于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分布在以嫩江流域为中心,东达张广才岭西麓,南抵洮
儿河一线,西止于大兴安岭,北到小兴安岭脚下的区域。绥化地区正处在这类文化遗址范围内,
如安达市的青肯泡等遗址。从发掘出土男性墓随葬的骨枪头和骨鱼标等渔猎工具,女性墓随葬
的切割器、凹底圆底石镞等,反映出男子从事渔猎、女子从事家务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绥化地区为肃慎、貊和貉地。据民国《黑龙江志稿·地理志》记载:“肃
慎者虞夏以来东方大国也,一名息慎,又名稷慎。自虞舜至夏(禹)、商(汤)、周(发)时期,肃
慎与中原华夏各族关系一直很密切,不断“来服”、“来贡”。武王克商,肃慎贡“楉矢石努”。
秦汉三国时期绥化地区属
秽,原为游牧部落;貊作貉,原为游猎部落。融合后称
的民族。
西晋东晋时期绥化地区为夫余和寇漫汗地。夫余,古称“符娄”,《字汇补》也称:
“凫臾,东方国名,即扶余也”。夫余是世居东北
离人东明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其都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境内,因其北境在黑龙江省,故也称北夫
余。晋时绥化地区的庆安、绥棱、海伦、绥化、望奎和兰西等市县属寇漫汗,其农牧经济、文
化和习俗都深受中原影响。西晋时,夫余频频入贡,并接受东夷校尉的节 制和保护。
南北朝时期绥化地区属勿吉、豆莫娄地。勿吉,又称“窝集”,满语“林中人”之意,
是肃慎的后裔。绥化地区西南部属勿吉北境,东北部属豆莫娄。勿吉的农业,“佃则偶耕”,
“有粟及麦、稷,菜则有葵”。畜牧业,“多猪”,产马。渔猎业,“善射猎,弓长三尺,箭
长二寸,以石为镞”,“常七八月造毒药傅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煮药,毒气亦能杀人”。
不仅在江河湖沼,还可出海捕捞。手工业以车船制造最为突出。筑城穴居,已有城堡。处于原
始氏族社会晚期,奴隶制因素逐步增长。勿吉先后与南朝、北魏王朝建立了臣属朝贡关系。
隋唐时期绥化地区属靺鞨黑水部、黑水靺鞨地。靺鞨又名靺鞨,“即古之肃慎氏”。
“后魏谓之勿吉”,是由肃慎和勿吉发展来的古代民族,隋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其
经济发展与北魏时勿吉大致相同,有原始农业,采用耦耕,种植麦稷;畜牧业以养猪为主,
“食其肉,衣其皮”。社会发展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发展阶段。隋代,“开皇初靺
鞨诸部相继入贡”,唐代,已最终形成两大集团,分别归属于唐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所辖。
宋辽金时期绥化地区属辽地。辽为契丹族建立的区域性政权。契丹意为“镔铁”。唐末
藩镇割据,河北、山西等地的汉族人民不断迁往契丹住地开荒谋生,契丹族在同汉族人民相互
接触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种地、纺织、制盐、冶铁和建造房屋,有的开始过着农业生活,10世纪
初,出身在耶律贵族家庭的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仿照汉人王朝体制建立了国家,国名称辽。
辽和北宋统治阶级间不断发生战争。但汉族和契族人民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1125年至1234年,绥化地区属金地。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就是西周以前的肃慎,
唐朝时期的靺鞨,他们长期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善于骑马,在原始森林里狩猎,饲养一种机敏
的猎鹰“海东青”,在肥沃的黑土地种植粮食和大豆。女真族同辽和北宋人民有着密切的交往,
逐渐地学会了建筑房屋,制造铁器、铜器和瓷器。生女真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自立为皇帝,
建立了金朝,都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市城南),绥化地区东北部归金上京会宁府所辖。西南部归
肇州和蒲与路所辖。
元朝时期绥化地区属元朝的开元路管辖。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地跨欧亚两洲,纵横1万
余里的蒙古大帝国。蒙古称“蒙兀室韦”,又称“蒙瓦”、“萌骨子”。公元1271年,成吉思
汗灭掉了西夏、金和南宋,统一了全国。在统一过程中,成吉思汗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诸子、
诸弟或外戚贵族。绥化地区为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分封地,即元朝开元路管辖区。
明朝时期绥化地区属明朝的奴尔干都司管辖。明太祖时,明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辽东都指
挥使司。公元1409年,在黑龙江人海口的特林(今苏联境内庙街),建立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下
设卫所。这里主要居住着女真族,不少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也在这
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