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肇东市概况

第三节 肇东市概况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东南与呼兰县、哈尔滨市接壤,北与安达市、
兰西县相连,西与肇州县、肇源县毗邻,南与双城市隔江相望。滨洲铁路自东南入界斜贯全境
74公里。市境南北幅长95公里,东西横距47公里,总面积3905平方公里。

  全市整个地形西北略高,东南稍低。平均海拔140米,无山脉。属于大陆性气候,温差较
大,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37.4℃,历年平均气温3.1℃,降水量历年平均为436毫米,
年无霜期为130天左右。

  全市拥有草原面积160万亩,草原资源丰富,面积大,草质好,主要分布在宋站、宣化、
尚家、海城等乡镇。从1950年开始国家地质及石油勘测部门几次到肇东市进行勘测,先后在德
昌、跃进、西八里、明久等乡境内发现石油矿藏,现已开采。

  全市有水域面积18万亩,总储水量5360万立方米。沟泡121条(个),多分布于沿江地带,
所有泡泽多为季节 性的。地上水资源主要靠松花江,为全市的水上运输、农田灌溉提供了良好
条件。

  肇东市清初为郭尔罗斯后旗游牧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旗地开放,光绪三十二年闰四
月十五(1906年6月6日)置肇州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昌字五井置肇东分防经历,隶
属肇州直隶厅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改分防经历为肇东设治局,民国2年(1913年)改为肇东
县。于伪康德4年(1937年)将县城移至满沟(今肇东镇)。

  1986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肇东县,设立肇东市,隶属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行政公署
管辖至今。

  肇东市设有10个镇、16个乡、2个场、325个村、1232个自然屯、182792户(见表2—5)。
全市现有人口793443人,其中,城镇人口42485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5%;农业人口171423
人,占总人口的21.6%;非农业和未落长住户的197167人,占总人日的24.9%。全市除汉族外,
还有满、回、蒙古、朝鲜、白、达斡尔、维吾尔、苗、壮、彝、侗、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
14个少数民族,人口13000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

  建国40多年来,肇东市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了种种困难,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甜草岗”的落后面貌,已把肇东建成了工农
并举,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新肇东。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200625万元,比1949年增长34倍;
国民收入达89298万元,增长14倍。

  在农业生产方面,建国后长期受旧思想和旧的传统耕作方法束缚,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
稳,发展缓慢,直到1966年粮食总产不到30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靠科学种田,创造了“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找到了在“盐碱地、破皮
黄”的土地上高产、稳产的科学种田路子。粮食总产连续登上新台阶,1984年达到50万吨,1986
年达到75万吨,1987年达到77.3万吨,1988年达到86万吨,到1990年达到96万吨。并出现了黎
明、五里明、德昌等乡镇粮食总产超亿斤的产粮大乡。

  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78年全市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牧工商综合发展。1990年在农村劳动
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1976年的91.3%下降到88.1%。从事工业、商业、运
输业、建筑、服务业的人数由1976年的8.7%上升到11.9%。1990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
比重由1978年的82.4%下降到64.5%,林牧副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7.6%上升到35.5%。其中,牧
业产值比重由12.8%上升到30.7%,村办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也相继发展起来,整个农
村经济出现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全市农产品商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2.7%
提高到52.9%。向社会提供商品粮385084吨,粮食商品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33.7提高到
40.2%。

  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全市共兴修灌溉工程2451处。其中,万亩以上
的灌区3处,打机电井2434眼,排灌面积达到587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亩。

  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1956年农业机械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过多年发展,到1990年农
业机构总动力为15.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355台,其中,链轨299台,胶轮1056台,
小型拖拉机6214台,大中型配套农具704台,小型配套农具11817台。机耕面积达223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73.6%。农产品加工机械3633台,铡草、磨米磨面等非田间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
械化。再加电力的发展、化肥农药的施用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
改变。

  在工业生产方面,解放前肇东只有油、酒、铁、木等小手工业作坊。设备陈旧落后,生产
水平低下。建国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工业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以建材、食品、轻
纺、化工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生产体系。

  1990年市属工业企业达286个,比1949年增长6.6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7个,集体所有
制工业企业231个,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遍及乡镇。工业企业职工由建国初600人发
展到52875人,增加了87倍。全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816人。初步建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好、
技术水平高的一大批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199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73084万元,比1949年增长366倍。主要工业产品已经发展到1
5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乳粉、白酒、红砖、冷冻食品、呢绒、食糖、人造毛革、电石、水泥等
九大拳头产品为主的地方系列产品。在国家重点考核的100种产品中,乳品产量增长83倍,食
用植物油产量增长79倍,白酒产量增长27倍。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名优产品不断增加。自1979
年评选优质产品以来,全市工业产品共创优质产品124个。其中,国家优质产品1种;部优质产
品7种;省优质产品69种;地区优质产品47种。乳粉、冷冻食品、蓄电池、服装、皮革制品等6
类11个品种,出口远销苏联、香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建国前,肇东市公路运输十分落后,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80公里,均是土路。大量货物运
输靠人力车、畜力车承担。邮电投递线路总长只有986公里,步班邮路占总长度的52.9%。

  建国后,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发展。铁路、公路、航运等多种运输形式,初步形成了综合
体系,不仅承担本市的各种运输任务,而且还承担肇源、肇州、兰西和青冈等周围非铁路沿线
县的货物运输。1990年全市公路客运完成53852千人公里,公路货运完成106093千吨公里。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81公里,平均每年增加公路通车里程13公里,对全市国民经济建设起了
重要作用。

  全市有邮电局、所21处。邮路总长度达229.5公里。市内电话容量2000门,增长11.5倍,
市与各乡镇开通了直拨电话,100%的农村通了电话。全市农村25个乡镇全部实现每天投递一次
邮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

  科技事业。建国前肇东市没有一所科学研究机构,科技人员贫乏,现在全市已有独立和非
独立的科研机构6所,科技人员达110人,取得了一些重大科研成果。

  教育事业。1990年有普通中学63所,其中,初中54所,完全高中9所,在校生38171人。
有小学245所,在校生85729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仅肇东电视大学自1979
年建校至1990年的11年里,共培养大专生737人。

  卫生事业。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41个,比1949年增加37个,增长9.6倍。农村乡镇医院26
个,比1951年增长4.2倍,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3.4%。现在一个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已
经建立起来,全市各级医院床位总数达到1496张,比1949年增长48.9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
达到1737人,村村有医疗点,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文化事业。市有电影院,全年电影观众总数达到1000万人次。农村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
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肇东国画在国内举行的各种大奖赛中,获奖117个。农村广播入户率90%。
新上的1000瓦电视分束发射机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已投入使用,可接收3个台的节 目。

  体育事业。全市有体育运动场地1800多个,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30多万人。1990年全
市共举办乡镇、系统以上的运动会140多次。有十多名运动员被选送到上级体育院校和运动队。
在地区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0块、银牌55块、铜牌33块。198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田径
之乡”,1987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随着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收入大幅
度增加。1990年,人均收入798元,比1978年增加660元,增长4.8倍,增加额是1948年至1978
年30年人均收入增加92元的7.2倍。1990年农民储蓄余额达10005万元,比1978年增长18.9倍。
随着收入的增加,衣食住行条件有很大改善。人均住房由1978年的11.9平方米增加12.4平方米,
砖木结构的房屋不断增加。

  城镇职工队伍扩大,收入增加。1990年,全市职工人数达到52875人,比1949年增加8.3
倍。职工平均工资1540元。储蓄存款余额达11013万元。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不断降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肇东市的乡镇一览表
  表2—5



0000110(缺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