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海伦市概况

第四节 海伦市概况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地区北部。东部以克音河与绥棱县为界,西部和北部隔通
肯河与青冈、明水、拜泉、北安等市县为邻,南部和东南部与望奎县、绥化市接壤。全市土地
面积4400平方公里(含省属海伦、红光两个农场),距省会哈尔滨225公里。

  海伦市地处小兴安岭西麓,地势由东北到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阶地到河漫滩依次
呈梯形逐渐降低。最高海拔471米,高低相差300多米。大体是“二山一水七分田”。全市地处
北温带,属大陆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秋两季多雨,年均降雨570毫米。无霜期短,在
110天至120天左右。结冰期长,每年165天左右,年均日照2674小时,积温2200℃至2400℃,
高低温差80℃,年平均温度为1.5℃。

  海伦市境内有通肯、克音、扎音、海伦和三道乌龙沟等5条河流,贯穿22个乡镇,流长414
公里。有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29座。辽阔的水域为发展渔业生产、水田和旱田灌溉提供
了有利条件。全市有耕地面积375万亩,人均耕地4.8亩。土质肥沃,多是草炭黑钙土,适合各
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大豆、小麦、玉米、谷子和水稻等粮食作物,甜菜、烤烟、亚麻、瓜类等
经济作物。东部山区林木茂盛,出产材质优良的红松、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楸、黄菠罗和榆、
杨、椴等木材。山产品很丰富,有猴头、木耳、蘑菇、榛子、蕨菜等。还盛产大活、枸杞子、
五味子等中草药。东北的鹿马山、哈拉巴山出产建筑用的大青石、花岗岩。

  海伦市,清康熙七年(1668年)被指定为“皇室围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黑龙江将
军增祺奏请清政府始准开放通肯荒段。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置通肯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
一年十一月癸已(1905年12月20日)裁通肯副都统,设海伦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1908
年8月5日)升厅为府。民国2年(1913年)改海伦府为海伦县。1956年3月划归黑龙江省绥化专员
公署(驻绥化)。1958年8月绥化专员公署迁哈尔滨市。改名为松花江专员公署,海伦归松花江
专员公署领导。1965年6月松花江专员公署迁回绥化,更名为绥化专员公署,海伦归绥化地区
行政公署领导。1989年12月23日撤县建市。

  海伦市辖7个镇,22个乡,360个村民委员会,1893个村民小组,有1243个自然屯,149190
户。此外还有2个良种场,7个林场(见表2—6)。

  “海伦”是光绪末年设置直隶厅所启用的名称,是以位于城南附近的海伦河而命名。“海
伦”为满语,即“水獭”的意思。

  解放前海伦市贫穷落后,生产不发达。全县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及各类小店铺。农业生产
条件差,粮食产量很低,丰年平均亩产只有67.5公斤。解放后海伦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40多年的建设,改变了面貌,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1990
年农业总产值比建国初期增长4.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4.7倍,国民收入增长2.3倍,商业网点
大幅度增加,市场繁荣,流通活跃。

  海伦市是著名农业县,大粮仓。盛产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和亚麻、甜菜、
烤烟等经济作物。大豆是主要出口物资。1978年2月海伦被国家确定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
验基地县,坚持走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机械措施相结合,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农工
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加快了农业发展步伐。1990年,粮食总产达到616763吨,比1949年增加
了44%。水稻面积成倍增加,1990年水稻面积为195510亩,是1983年的7.3倍。主要经济作物
面积增加。亚麻面积120993亩,烤烟面积113235亩,甜菜面积113930亩。林业发展很快,
海伦市把植树造林当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来抓,坚持“片、带、网,乔、灌、草”
一齐上,到1990年全市造林总面积已达30649亩,总更新面积已达到4866亩。建国后,海伦
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0多年来,完成水利工程投资
6210万元,投工4753万个,完成土方2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29座。防洪
堤5条,长160公里。山坡截水沟11条,人工河7条,大泄洪渠7条。打井149眼,建扬水站22处,
建万亩以上灌区4个。造梯田12万亩,消除水涝面积100多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到
1990年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机1100台,小型拖拉机5843台,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通
过制定落实一系列养畜政策,兴办家庭牧场,健全繁育、防疫、饲料加工和产品销售等综合服
务体系,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交售商品猪在各县居全省首位,
被省政府誉为“养猪先锋县”。

  建国前,海伦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到1990年工业企业已由1949年的16家小型手工业作坊
发展到210家。工业生产结构已由过去简单的生活资料加工,发展到以电力、化学、机械、冶
金、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建材等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
到30140万元。比1949年增长35.7倍。工业品种达100多种,工业产品质最不断提高。一级大
豆油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获金奖;松雪牌聚丙烯塑料编织袋获国家银牌;跃进牌全脂加糖羊
奶粉和婴儿奶粉、全脂奶粉、地板卷材、地毯基布、冰花牌牛羊奶酪先后被评为省优产品。

  建国后海伦市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
针指引下,商业贸易充满生机,城乡市场活跃繁荣。1990年全市有零售商业网点2430个,比
建国前增加21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991.2万元,比1949年增加了3.4倍。农副产品收购总
额23970.5万元,是1949年的36.5倍。外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出口品种逐年增加,主要有
大豆、玉米、黄牛、豆粕、亚麻纤维、蜡笔、轴承等。1988年出口大豆25343吨,玉米14546
吨,豆粕3575吨。豆饼碎756吨,冻牛肉491吨,亚麻纤维229吨,麻絮264吨,兽皮131张,
轴承37675套,芸豆159吨,马肉122吨,活羊160只,芥茉籽120吨,还有兔肉等商品,远销日
本、苏联、香港等26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出口商品收购总额3384万元,出口品种达19种。

  滨北铁路贯穿东部6个乡镇,境内有5个火车站。全市共有县、乡、村级公路309条,全长
1980公里。其中,海望、海拜两条公路为油漆路面,其余均为沙石路面,构成了联结城乡的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1990年公路客运完成68904千人公里,是1949年的8.4倍,公路货运完成
51661千吨公里,是1949年的15.5倍。全市共有邮电局、所23个,邮路总长度454公里。海伦
镇内和各乡镇电话实现了自动化,村村已通了电话。

  建国以来,海伦市注重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科技成果的应用。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
7364人。其中,农业科技人员528人。在各类科技人员中有高中级科技人员1480人,高中级
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0%。聚丙烯地毯基布、WP—86型微电脑控制扫频记录仪,获省厅
科技成果一等奖;聚丙烃双面涂覆苫布、WZ—86型微电脑控制振动时效装置,获省厅科技成果
二等奖;有3项获地区科技成果奖。

  建国前,海伦市的一些偏远村屯儿童根本没有入学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重
视教育事业,已由解放初期的1所中学发展到现在44所,小学由266所发展到410所。中学在校
生已达37608人,小学在校生已达80900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都有很大发展。
现有电视地面站2座,其中,接收站1座,单收站1座,电视覆盖率达76%。有线广播站29个,村
广播室259个,有线广播覆盖了广大农村所有住户。全市有文艺、美术创作人员达202人,城乡
文艺演出人员达350人。有许多文艺作品、剪纸、版画、地方戏等参加全省或全国展出、演出
并获奖。海伦市的书法篆刻、诗歌在全省也有一定影响。各类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有俱乐
部10处,各乡镇均有电影放映队。

  海伦市的卫生保健事业迅速发展。1990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个,比解放初增加了5倍多;
有病床1145张,比解放初增加了35倍。有卫生技术人员1511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
的46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3%。医疗防治水平不断提高,传染病综合发病率降到了1.2‰,
治愈率达到84.6%,重病好转率达到14%,地方病防治和计划免疫接种达到90%以上,防疫监督
达到100%。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28500多人。全市经常举行
各种体育活动,市内各系统,农村各乡镇,除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外,每年都举办体育运动会。
市体校已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1988年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人才10名。1988年海伦市被国
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建国40多年来,海伦市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90年全市有
职工人数4917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28949人,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15778人,城镇个
体劳动者4451人。全民、集体全部职工工资总额5757.5万元,平均工资达1287元。农民人
均收入557元。1990年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3744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达8750万元,
农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994万元。市政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街道两侧楼房一栋栋拔地而起,
修建2条水泥路和1条油漆路面。海伦镇内居民全部吃上自来水,并修建了下水道。

  海伦市的乡镇一览表
  表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