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兰西县概况

第六节 兰西县概况



  兰西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呼兰河下游,绥化地区南部。东接绥化市,西邻肇东市,南毗
呼兰县,北连青冈、望奎县。县南距省会哈尔滨市70公里,东距绥化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绥化
镇85公里。有哈黑公通过这里。

  全县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总面积为2489.5平方公里。

  兰西县清光绪初年为呼兰副都统辖地。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设
兰西县,治所在双庙子,即今兰西镇。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兰西县隶属黑龙江省管辖。
1956年归黑龙江省绥化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归黑龙江省松花江专员公署管辖,1965年归黑龙
江省绥化专署管辖至今。

  兰西县原名双庙子,是由县境内有两座庙而得名。因位于呼兰河西岸,后改称兰西。

  兰西县行政区划为4个镇,14个乡,有178个村民委员会,762个自然屯(见表2—8)。全县
共有95996户,458388口人。其中,男235499人,女222889人。城镇人口为166696人,农
村人口为291692人。民族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朝鲜族、锡伯族等8个
民族。此外,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5人。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0.6人。

  兰西县地势趋东南西北走向,中间高,两侧低,拉哈岗像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东面是呼兰
河的河阶地,西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全县海拔高度在122米至207米之间。

  兰西县河渠纵横,泡沼密布。境内有呼兰河、泥河。有水面69135亩。呼兰河在境内流长
72公里,注入松花江,流域面积96万亩。

  兰西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升温迅速;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
温差较大;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年平均日照射时数为2584.5小时,日照率一般在66%。无霜
期120至144天左右,终霜期在5月9日,最晚在5月25日;初霜一般在9月20日出现,最早在9月7
日出现。年平均积温2927.4℃,年平均气温为2.9℃。年降水量450毫米~550毫米,多集中在
七八月份,年蒸发量平均为1161.6毫米。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时有冰雹,秋季早霜加之阶段
性的低温冷害,对全县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县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有很大
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兰西县经济有了全面发展。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
到68042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6.8倍。工农业总产值达57875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15.3倍。
农业人均收入达到601元,比1949年增长了35.3倍。

  建国40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1990年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为9万千瓦,有大中
型拖拉机539台,小型拖拉机3545台。机耕面积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水利工程建设
有很大发展,全县已建成小型水库5座,扬水站2处,打机电井1029眼,有效灌溉面积16.7万
亩。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全县有耕地面积220万亩。盛产小麦、大豆、玉米、高粱、亚麻、烤烟、甜菜等。认真贯
彻执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
构日趋合理。全县形成了东农西牧,中间拉哈岗地带和哈黑公路两侧3个粮食种植区。1990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12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2%。正常年景可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6亿
公斤,丰年可交售1.8亿公斤。兰西是黑龙江省烤烟和亚麻重点产区。1990年烤烟种植面积为
98281亩,占耕地面积的4.5%;亚麻种植面积160787亩,占耕地面积的7.3%。林业发展很快。
1990年造林面积18439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2.1%提高到17%左右。绿化开发拉哈岗已初
具规模,三北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已提前实现,受到国家绿化委员会的奖励,获得全国绿化先进
县称号。兰西是省生猪、黄牛生产基地,1990年生猪存栏为140921头,培育的瘦肉含量在56%
的瘦肉型猪。远销日本、英国等地,黄牛年末存栏数26541头,奶牛已发展到1726头。全县
有养鱼池、养鱼场达247处之多,放养水面达2万多亩,其中精养水面1万亩,年产商品鱼2055
吨。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据1988年统计,全县有乡镇企业3149户,其中联户企业
300家,从业人员达13927人。工业总产值达2101万元,利税利润88万元。产品40余种,销往
全国20多个省市,生产的亚麻纤维、亚麻绣品打入国际市场。

  建国初期,兰西县仅有1个亚麻原料加工厂、2家制酒厂和一些手工作坊,工业基础十分薄
弱。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办起了轻工、纺织、化工、机械、饲料、建材、食品等工
业,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地方工业体系。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33
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7个,集体所有制企业96个,职工人数25755人。工业总产值达到
16662万元,比1949年增长14.1倍。工业中尤为突出的是形成了对亚麻“吃干榨净”,综合利
用,生产一条龙的加工工业体系。全县有亚麻加工企业28个。其中,亚麻原料加工企业17个,
年生产亚麻纤维9211吨。较大型的亚麻产品加工企业有:5000锭纺织能力的黑龙江省亚麻纺
织联合公司;年产500吨亚麻纤维的兰西县亚麻原料厂;年加工10万件出口亚麻绣衣、绣件的
兰西县刺绣联营公司;年产15000立方米的兰西县麻屑板厂。此外,还有6家围绕亚麻粗加工
脱胶生产企业。全县主要工业产品有亚麻纤维、亚麻纱、亚麻布、亚麻绣衣绣件、榨油机、轮
胎气门、玻璃纤维布、乳粉、白酒、胶管等40多种。其中省优产品8种,一些亚麻产品远销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建国初期,兰西县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经过40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水路、陆路交通比
较发达的县份。哈黑公路由南向北贯穿全境,绥兰、安兰、兰肇3条主要干线公路境内长达221
公里。有乡级公路28条,全长378公里。全县已形成了联络18个乡镇的主体环行公路网络。县
城主要街道铺设了柏油路面,县内外交通十分便利。1990年公路客运完成15876千人公里,公
路货运完成23616千吨公里。水上运输经呼兰河可通松花江。有500吨位的水上运输驳船4艘,
年运货量96万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流通机构逐年扩大,城乡市场繁荣活
跃,贸易成交额逐年增加。1990年末全县拥有商业网点1938个,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8252.7
万元,比1949年增长42.3倍。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1659.8万元。出口品种有大豆、黄牛、亚
麻纤维、亚麻絮、玉米叶编织、豆饼、亚麻细布、亚麻绣衣绣件等。

  1949年全县只有1所中学和12所小学,在校生9111人,教职工320人。1990年末,中学已
发展到34所,其中,初中18所,高中1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生27408人。小学184所,在校
生53593人。此外,还有学前教育的幼儿班和职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农建校、农广校和
电大等各种类型的学校。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共有科技人员4049人,被授予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3473人。
有2个科研所,20所技术推广站。从1978年到1988年共取得197项成果,推广了19项。其中,获
部级奖1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地区级科技进步奖8项。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很快,县城内建有影剧院、文化馆、体育场等文化设施。农村乡镇均有
文化站和电影放映队。有电视差转台1座,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有线广播通播率达100%。
全县自建国以来先后有5名运动员打破地区级以止纪录,向省及国家输送体育专业人才6名。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全县有各类医院37处,病床383张,医护人员766人。县
城内有医院4所,其中,兰西县人民医院规模较大。设备齐全,拥有X光、心电、超声、理疗等
现代化设备。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
职工20283人,工资总额达3069.2万元,人均工资1434元。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5472人,
工资总额达602.7万元。全县城乡储蓄余额753.8万元。城乡建设发展很快,县城内楼房鳞次栉
比,绿树成荫。农村居民泥草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

  兰西县的乡镇一览表
  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