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青冈县概况

第七节 青冈县概况



  青冈县地处松嫩平原东部,居黑龙江省中部偏西。东以通肯河与望奎县、海伦市为界。南
邻兰西县,西与安达市、林甸县接壤,北与明水县毗邻。全境南北长70公里,北部东西宽72.5
公里,南部东西宽40公里,地域呈三角形。全县土地面积为2686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青冈
镇,距省会哈尔滨118公里。

  青冈县境域,清为依克明安旗迤南地,指为“皇室围场”,归通肯副都统管辖。清光绪三
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于柞树冈地正式建县,隶属海伦直隶厅辖。全国解放
后,划东北为三省,青冈县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归黑龙江省绥化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归
黑龙江省松花江专员公署管辖,1965年归黑龙江省绥化专署管辖至今。

  青冈县旧称“石人岗”。“石人”是金代贵族墓前所置的石仲翁。石人岗又称“柞岗”,
放垦之初,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 ,岗上的柞树吐出嫩芽,一片绿青,故名“青岗”。

  青冈县行政区划设6个镇,13个乡,223个村民委员会,867个自然屯,1218个村民组(见
表2—9)。另有良种场、奶牛场、种羊场和水田农场。全县总人口432832人,其中,男220909
人,女211923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还有满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鲜
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

  青冈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气温悬殊。全年平均气温在2.4℃至2.6℃,
最冷天在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为—39.5℃。最热天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37℃。平均年降
水量在450毫米~5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全年无霜期130天
左右,日照约为2600小时。

  解放前,青冈县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不堪。解放后,青冈县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
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商业市场繁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稳步提高。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61174万元,比
1949年增长6倍;国民总收入24820万元,比1949年增长12.5倍。

  全县耕地面积为212.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6.4%。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和甜菜等,
是黑龙江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农业生产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调整生
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
进展。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86452吨。比1949年增长2.5倍。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
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1990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89129亩。比1949年增长4.7倍。甜菜
种植面积达209659亩,总产量达198965吨。烤烟种植面积达64440亩,总产量达7636吨。

  畜牧业生产初具规模。青冈县全县草原面积70万亩,草质优良,产草量高,草原连片,载
畜量大,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青冈县1985年被国家定为半农半牧县,畜牧业发展速度
较快。通过制定落实一系列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兴办种畜场,发展畜牧业专业户,建
立健全牲畜繁育、防疫、饲料加工、产品销售和科技推广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全县的畜牧业生
产成绩显著。199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总数达63668头,其中,黄牛发展到28720头,奶牛8861
头,山羊1962只,绵羊42158只,生猪106188头。有县办奶牛场1个,种羊场1个。全县畜牧
专业户成批涌现,并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养牛屯、养羊屯、养鸡屯。黄牛改良成果的推广,名
列全国之冠,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青冈县地处平原,没有森林资源,林业生产以营林为主。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在全县已
基本形成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工程的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已建苗圃1处,专业林
场2处。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1.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I4.8%。青冈县培育出适于北方栽植的大青
杨树种,受到林业部的表彰和奖励,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于1983年派专家考察,给予很高评价。
继“三北”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完成后,重新调整了林业生产布局,确定了营林生产以造水土保
护林、薪炭林和牧野林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了林业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林业生产的
发展。由于青冈营林工作突出,被国家、省、地区授予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从无到有。1990年全县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535台,
小型拖拉机2191台,配套农具1692台件。水利工程有很大发展,全县有中、小水库7座,打
机电井935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6200亩,加强了农田防旱抗涝的能力。

  建国初,青冈仅有9家铁匠铺、木匠铺、皮铺、烧锅和油坊等手工作坊,职工205人,年工
业产值34万元,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40多年的建设,青冈县工业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
1990年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122家,比建国初增长13.5倍;工业总产值17563万元,比建国初
增长50.1倍;职工人数13541人,比建国初增长65.1倍。产品有糖、酒、乳、肉及轴承、电线
电缆、磷肥、化工产品、汽车启动机等。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有制糖、乳品、白酒、啤酒、
机械、化工、纺织等。青冈糖厂是1986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甜菜1500吨,年产优级绵、沙白
糖32000吨,酒精2400吨,颗粒粕9200吨的大型企业。立县企业有青冈县化工厂、青冈县
制酒厂、青冈县乳品厂、青冈县毛纺厂。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电线厂生产的多种电线,曾
多次获得省、地优质产品称号。青冈县工艺美术厂生产的美术蜡笔,打入国际市场,远销香港、
日本等地。青冈县酒厂生产的低度系列酒,深受用户欢迎。

  青冈县内无铁路,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境内有干线公路5条。哈黑公路纵贯南北,南连
哈尔滨,北入明水县境内;青安、青望公路横穿东西,西接安达市,东连望奎县。境内公路干
线全长230.9公里,支线公路有6条,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0年公
路客运完成57953千人公里,公路货运完成44102千吨公里。

  建国以来,青冈县的邮电事业发展较快,现有邮电局、所18个,邮递线路9条,全长2401
公里。全县城乡已使用自动交换机,实现了全县乡乡村村通电话。

  建国初期,青冈县商业不发达,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
县认真贯彻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大力扶植、积极发展”的方针,大力兴办第三产业,拓
宽流通渠道。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使城乡市场繁荣兴旺。1990年
全县有商业网点1898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962.1万元,比1949年增长53.3倍;农副产品
收购额12742.6万元,比1949年增长33.1倍。

  青冈县外贸发展很快,全县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611.2万元,出口除工业品美术蜡笔外,
主要农副产品有黄牛、家兔、葵花籽、亚麻絮、白瓜籽等。

  建国以来,全县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4330万元。其中,生产建设投资11561万元;非生
产性投资2769万元。现在居民住宅条件大大改善,已由建国初期的土平房、泥草房逐渐改造
成砖瓦房。有很多居民住进了楼房。

  青冈县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全县建立各自然科学学会23个,取得一些科学技术成果。青冈
县筑路机械厂研制成功的“龙江ZP—1型渣油路面铺路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青冈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全县有小学239所,在校学生43016人,专职教师2733
人。中学24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在校生19095人,专职教师963人。有职工中学6所,职
工中等专业学校2所,聋哑学校1所,还办了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全县形成了高等教育、初等
教育、职业教育、电化教育、成人教育及幼儿教育配套的教育体系。

  全县有群众文化馆1个,群众文化站18个,图书馆1个,城乡电影院6个,农村乡镇都设有
电影放映队。建立了青冈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能同时转播中央台一、二套和黑龙江台三套电
视节 目,每周还能播出自制电视节 目。

  卫生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全县有县级综合医院3所,妇幼保健站1所,卫生防疫站1所,
乡镇级卫生院18个。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21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20张。拥有卫生技术
人员28人。医疗设备齐全,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民健康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体育事业方面,现已建起了设备较完整的体校1所,可容纳万人的大型运动场1处,向
国家和省、地输送乒乓球、篮球、速滑、田径运动员共30多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比较活跃,每
年都召开一次全县规模的体育运动大会,各乡、镇,各单位每年都举行一次群众体育运动会。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1990年全县全民所有制的职工人数达
21727人,工资总额2920.5万元,平均工资1452元。城镇集体所有制全部职工人数11765人,
工资总额为874.2万元。城市农村居民居住条件也有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5360万元,
农民储蓄存款2866万元。

  青冈县的乡镇一览表
  表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