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研站所

第二节 科研站所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位于海伦市海伦镇西门外海拜公路0.7公里处北侧,是
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领导下的处级科研事业单位。

  1979年11月建站,称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海伦实验站。1989年经中国科学
院批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实验站内设有办公室、科研科、化验室、保卫科。现有职工干部21名,其中还有科技干部
13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6人)。行政干部1人,工人6名,退休工人1名。

  站有综合实验楼760平方米,农机棚240平方米,国产农机具1套,300亩试验地和常规的气
象观测仪器等。

  实验站的主要任务,是以海伦市为基地,面对整个东北北部平原、黑土区,采用农业生态
实验研究的方法和长期定位观测的技术途径,深入探讨土壤——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
特点和能源、物源规律,为建设稳定的、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区域国土开发整治,提供科
学依据、示范模式和配套技术。

  经过十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有“海伦县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海伦
县社会、经济、生态、技术系统总体设计及模型系列”、“海伦基地县综合科学实验模式”、
“百发示范区农林牧合理结构及功能研究”、“毛家山小流域示范区综合整治建设生态经济模
式”、“海伦县分区土壤耕作技术体系”、“海伦县区域化施肥体系”、“碳酸盐草甸土玉米
缺锌花叶症研究”、“轻碱地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研究”、“纸筒育苗甜菜高产规律与高产技术
研究”、“海伦县大豆规范化栽培技术经济模式”等。这些成果在生产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建立,原名为松花江地区绥棱农业科学
研究所,位于绥棱县绥棱镇内。1965年因松花江地区改为绥化地区,改名为绥化地区农业科学
研究所,并于1970年迁来绥化。1978年12月13日将绥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划归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领导,改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

  科研所现址为绥化市工农西路420号。内部机构设置有科研科、行政科、人事保卫科、大
豆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水稻研究室、耕作栽培研究室、土壤肥料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
综合化验室和试验农场等11个科室(场)。

  科研所现有职工121人,其中,行政干部7人,技术干部53人。技术干部中,有高级职称的
5人,中级职称的24人,初级职称的24人。工人61人。

  所内设有31EC万能谷物分析仪、农用红外线分析仪、精密分析天平和电子显微镜等精密分
析仪器20多台件。农业机械有拖拉机4台、载重汽车1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台。

  农业科研所,是综合性的农业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大力加强开发研究,
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承担国家和省的重点农业科研项目。它的宗旨是出成果,出
人才,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绥化地区及全省的农业生产和科技兴农服务。

  建所以来,共获科研成果60多项。其中,获农业部奖励3项,省政府奖励18项,农牧渔业
厅和农科院及绥化地区优秀科技成果奖32项。科研所育出的大豆、玉米等新品种曾为适应区的
主栽品种。大豆新品种——“绥农4号”,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是一个喜
肥水的高产品种,1984年成为我省第二积温带的主栽品种,当年种植面积近500万亩,最高亩
产在300公斤以上。1989年推广的“绥农8号”大豆新品种,适应黑龙江省一、二积温带及第三
积温带上限种植,增产显著,当年种植7万亩。1990年扩大到210万亩,是近几年黑龙江省不可
代替的大豆新品种。玉米新品种“绥玉2号”,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个品
种成熟早,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累计推广1115万亩,增收玉米3.5亿公斤。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驻绥棱县绥棱镇立新街为民路南,1986年1月成立,是
正处级单位。其前身是绥棱果树试验站,1948年建立,隶属黑龙江省农业厅。1961年后曾先后
改为松花江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绥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9年下放给绥棱县,1972年收
归绥化地区,改名为实验站,1979年仍隶属于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最北部的果树科研单位,
也是我国第一个浆果研究所。

  现占地面积约1500亩。其中,防护林占300亩,耕地占1200亩。建筑面积8295平方米,
其中,所内建筑面积3097平方米,家属房5198平方米。现内设机构有9个。综合部门有党委
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科研科、人保科;业务部门有第一、二、三、四研究室和农场。人员编
制80人,其中,工人44人,干部36人。干部中,行政干部2人,技术干部34人。技术干部中高
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8人。现有设施,田间机电井3眼,耕作播种机械配套,
日光照温室250平方米,简易全光照大棚360平方米。饮料加工厂1座。

  研究所主要任务,“文化大革命”前,承担果树抗寒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
等项研究任务,这些都是农林部下达的统一编号课题,已经取得了52项科研成果。1958和1959
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两次出席全国群英会。并拍摄了电影《北方果园》在全国上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取得了“绥李3号”、“李小食心虫防治技术”、“黑龙江省果
树种植区划”、“果园化学灭草技术”、“黑豆果白粉病防治技术”、“黑龙江省野生浆果资
源、利用、评价”等科研成果,分别获省政府、省农牧渔业厅、省农科院优秀科技成果奖。1985
年省电视台拍了《北疆李花飘香》新闻片。近5年来,培养农民果树技术员达千人以上。繁殖
推广良种苗木近300万株。“绥李3号”系列李树新品种已成为东北三省的主栽品种,现已推广
到全国十几个省区。仅“绥李3号”在黑龙江推广面积就达3.5万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八
五”期间主要承担省科委、省农科院果树抗寒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等项
研究任务,在全省建立研究基地5个。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土利用改良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土利用改良研究所,驻黑龙江省安达市,场址在安达镇东南2.5
公里处。

  1955年春建场,场名为黑龙江省安达良种场,隶属黑龙江省农业厅。1957年3月改名为黑
龙江省盐碱土作物研究所,隶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定为处级。1960年11月由省农科院批准
撤销。1964年1月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决定恢复,名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安达农业试验站,
为隶属省农科院的科级单位,站址迁安达镇西3公里处。1966年8月省农科院决定下放给松花江
地区农科所管辖,为科级单位,名为安达农业试验站。1968年春下放归安达市农业科管理,站
址迁到安达镇东南2.5公里处。1974年收归绥化地区农科所管。1978年12月由黑龙江省农科院
收回,名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土利用改良研究所,为科级单位。

  研究所内设办公室、科研室、农场、种禽试验场。

  科研所1955年建站时编制130人,其中,干部52人,现有编制40人。现有职工48人,其中,
干部17人,行政干部2人,技术干部15人。技术干部中,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8人,初
级职称的5人。

  有耕地500亩,草原150垧,科研用房1400平方米,温室667平方米,网室面积200平方米。
有汽车3台,拖拉机3台,配套农机具7件,井泵管带5套,小型脱谷机1台,收割机1台,照相机
1架。科研测试仪器有分光度计1个,火焰光度计2个,小气候测试仪1个,自动电位滴定仪5个,
电冰箱1台,电导仪1个,酸度计1个,电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2个,恒温箱4台,烘干箱1台,藏
书1000多册。

  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盐碱土的改良及利用方法,培育优良新品种,提供高产稳产栽
培技术。多年来,培育出很多谷子、大豆、玉米、小麦新品种,其中,“安谷68”推广面积大,
效益高,获得省政府优秀成果奖;“绿肥改土”、“小麦间种草木樨”等6项成果获得省农业
厅、绥化地区优秀成果奖。在化肥研究上,获得7项优秀成果,其中,有3项获得农业部的奖励。
另外,获得高产栽培、区划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区划二等奖1项,发表的论
文及专著20多篇 (本)。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实验鉴定站

  1960年3月,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在海伦县长发公社建立了黑龙江省农业机
械化实验鉴定站,隶属国家第八机械工业部领导,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国部分省、区和黑龙江省
农业机械设备、农机具的实验鉴定工作。1982年初,下放给黑龙江省农机厅领导。站内设有办
公室、拖拉机实验队。还有专门研究和实验农业机械的一室、二室、三室、四室。有职工96人,
其中,科技人员45人。1984年10月,迁往阿城县,房屋及部分财产移交给黑龙江省海伦农业机
械化学校。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位于绥化市绥化镇西北角,中直北路营林街3号。

  1961年6月,经松花江地委批准,建立了松花江专署农机具研究所,这是黑龙江省农业机
械运用研究所的前身,到1962年8月撤销。

  1972年3月,经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恢复成立了绥化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当
时定为科级单位,1979年10月23日晋升为处级单位。

  1980年5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绥化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上收,变为黑龙江省
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当时隶属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81年改隶属于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是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研究所,其
主要任务是指导全省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科学管理、合理运用,提高机械化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生产的目的,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省
农机局指导农业机械化工作提供技术决策依据。

  省农机运用研究所定编72人,现有职工76人,科技人员4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名,中
级科技人员30名,初级科技人员10名。实行党政分设、所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设所长1人,
党委书记1人,副所长3人,党委委员3人。党委下设纪检组和2个支部。所业务设科研管理科,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研究室。所行政设办公室、政工科和综合工厂。

  农机运用研究所拥有机加设备10台(套)、运输工具4台、声像设备11台、测试仪器86台(套)、
绘制仪器158台(件)。

  1981年到1985年承担32个课题,共支出科研经费138430元。建所以来共立科研课题67项,

经过鉴定确认科研成果27项,其中,获奖成果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