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勘测设计 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黑龙江地质勘探大队
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黑龙江地质勘探大队,驻黑龙江省肇东市铁东区肇兰委,是直属
化学工业部的处级单位。
1973年10月在黑龙江省鸡西市组建,称黑龙江省化工地质勘探队,隶属黑龙江省石油化学
工业局。1979年7月,改称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东北地质勘探大队,隶属国家化学工业部,
1984年改称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黑龙江地质勘探大队,仍隶属化学工业部。
地质勘探大队人员编制396人,其中,管理人员45人,技术人员78人,有高级职称的2人,
中级职称的22人,初级职称的54人,工人273人。
勘探大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化工工业,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寻找更多的后备基地,改变我省
缺磷少硫的局面,承担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的化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工作。
从1975年到现在提出各类地质报告30多份,查明了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地区煤、
褐煤、磷、硫等矿藏储量情况。
黑龙江有色地质勘查局707队
黑龙江有色地质勘查局707队,驻绥化市北二西路26号。
707队,是在1970年由冶金部所属的辽宁114地质队与吉林107地质队合并而成,当时队部
设在铁力县神树镇。1984年由原隶属冶金部变更为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8年队部
由铁力市神树镇迁入绥化市。
707队现有办公楼1栋,在绥化市北二西路26号;家属楼2栋,坐落在绥化市化工路,居住
家属144户。
队内设有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团委、工会、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室、计划
科、财务科、人事科、探矿科、安全科和多种经营科。基层单位有:钻探一分队、钻探二分队、
地质分队、普查分队、行政科、设备材料科、留守处、地质科和子弟校等。
全队现有职工总数为596人,其中,干部总数为176人,技术干部为110人。
主要设备有各种地质勘查仪器和钻探用的各种钻机、发电机以及汽车等。
主要任务是承担有色金属地质找矿任务。建队后共提交有色金属勘查地质报告15份,提交
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床5个。除了完成有色金属找矿任务外,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工作,先后为地
方工业建设进行建筑材料和水源地质勘查等多项工作,提交各类报告10份。
在“七五”期间,围绕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研究,提出了科研报告3份。
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大队
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大队,驻黑龙江省绥化市,位于绥化镇北二东路165号。
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林业部第十一森调大队,1965年9月21日正式开办。1967年初,
中央林业部第一森调大队建制撤销并入十一森调大队。1969年,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谭振
林、谷牧等同志批准,于1969年1月将第十一森调队下放给黑龙江省,隶属黑龙江省林业总局
管辖。5月份同黑龙江省林业厅建设局调查大队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勘察设计队。1970年黑龙
江省林业总局成立了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局,将原林业部第十一大队改为黑龙江省第二
森林调查大队,为处级事业单位。
大队有职工干部290名,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6名,副科级以上干部40名,一般干部134
名,测绘调查技工90名,辅助工人20名。有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49名,助理工程师76名,
技术员80名,有以工代技28名。
生产技术设备有经纬仪8台,水准仪3台,照相机31架,复图机1台,各种型号微机15台套,
缩放机3架套,复印机、四通打字机、野外分光光度仪、辐射线转绘仪、航空判读仪、电影放
映机、程控交换机、放大机、洗翻冲软片设备、印刷设备、冷饮设备各1套。交通设备有载重
汽车3部,北京212吉普车2部,大客车1台。野外生产设备有单帐蓬40架套,棉帐篷14架套,电
视机7台,棉皮舟5艘。房屋及附属设备有办公楼4710平方米,车库404平方米,居宅14648平
方米,其他建筑2135平方米。有锅炉4台套,小型发电设备1台套。
大队在隶属中央林业部期间,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长白山
林区地上森林资源(综合性资源)的调查和进行总体规划。1969年大队下放黑龙江省后,主要任
务是负责对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地上森林资源的调查和进行总体规划,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
发展计划、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制定林业方针政策提供数据和经营措施。
自1966年投入生产以来,截止1990年底,累计完成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建立与复测共
6个林区4次,31721588公顷;完成森工国有林企业资源调查与复查为62局次,17860355公
顷;完成森林专业调查为两大林区,5个林管局,62局次,32916770公顷;完成了黑龙江省
国有林区一元立米材积表的验证和编制工作;完成了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34个林业局,共计,
186781公顷的总体规划任务;完成了林业部对大兴安岭整体林区的综合性规划,共计20026000
公顷的任务。
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勘测二队
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勘测二队,成立于1956年3月,原名为测量二队。1956年改为水
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地形测量三队。1958年10月,又划为省管,“文化大革命”中,黑龙江
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机构被砸烂,勘测二队的职工分为四部分,分别下放到松花江、牡丹江、合
江和绥化4个地区管辖。1970年由于北部引嫩大型水利工程上马,把下放到各地区的勘测人员
收回省设计院。
勘测二队于1958年定居在安达铁西街。现有职工140名,其中技术干部有工程师3名,助理
工程师11名,技术员42名,会计师1名,助理会计师1名,医师1名。行政干部正科级2名,副科
级3名。工人76名。
勘测设备有SH—30型工程钻机,XU300—2型油压机,100型反循环打井机。还有各种口径
抽水、压水、渗水试验、原状取土器、原状取沙器、点荷载试验仪、大中型剪切仪和自记水位
等现场试验设备。有瑞士产的WIND、DI—S红外测距仪,日本产了ED21红外测距仪,瑞士产
水下测量的仪器。
1956年建队初,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穆棱河、虎林河流域的荒原垦殖,兴办水利
所需的地形图,受到当时中央委员、农垦部长王震的亲切接见,并发特别奖金2万元。70年代
承担了北部、中部、南部引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三江平原的水利规划,这两项规划实施后,对
改变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干旱面貌,保证大庆用水,发展综合经营,改善生态条件,治理三江洪
涝灾害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还参加了院在布西、桃山等大型水库设计和全省勘测设计的基本工
作,为我省水利建设前期工作打下了基础,其中“冬季精密水准测量过江测量方法”被列入到
国家精密水准测量规范中。
在完成松花江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支流和地区规划。在治涝方面,选定3个排
水区,利用黑鱼泡、青肯泡、库里泡、王花泡、二十里泡、中内泡等自然水泡的有利条件,筑
坝建闸,调蓄洪水,并开挖安肇、肇兰、杜林3条新河,将闭流区内的水分别排入松花江、呼
兰河和嫩江。在治旱方面,利用地下水丰富、埋藏浅的条件,发展旱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