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人口第一章 人口发展第一节 各类院校 据肇源、兰西等县考古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证实,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就有
人类在今绥化地区境内劳动、繁衍、生息。
绥化地区境内,是商周时代肃慎族,隋唐时代靺鞨、室韦、乌罗护、达莫娄、流鬼等部族,
辽金时代契丹、女真族,元明清时代汉、满、蒙等民族的居住地。有文字记载,在900年前后,
绥化地区境内有过一段较为繁盛的时期,人口有了较快发展。在松花江、呼兰河、通肯河等流
域的广大地区,至今还保存着辽金时代文化遗址、古城、古墓、点将台、兵站等186处,还发
掘出数千件陶瓷、砖瓦、官印、铜钱、兵器等出土文物。肇州金代的古驿道浦与路长达1000
多公里。元朝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辟由祥州(今吉林省农安县)经肇州(今肇东八里城)至
黑河的驿道,明代开辟肇源至元兀良河(今满洲里)等10条驿道、设立站卡百余所。这些都充分
反映了当时的人口分布和流动状况,对促进境内人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各县县志最早的统计资料,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民国13年(1924年)37年间,全区
境内总人口为114.56万人。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全区总人口为204.08万
人,比1907年前后增加89.52万人,增长78.1%。1945年前后,全区总人日为235.73万人,比
1931年前后增加31.65万人,增长25.3%。详见附表:
建国前各县人口统计表
表3—1 单位: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