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四篇 农业
篇下序
绥化地区境内,自两汉时期就有散居的夫余人从事农业生产。到清光绪年间,境内土地大
面积开垦后,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基础产业。然而,解放前境内农业生产始终没有摆脱粗放经营
状态,发展缓慢。
解放后,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改革生产关系,解放生
产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农业经济发
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
农田水利建设初具规模建国以来,从实际出发,全区坚持旱涝兼治的方针,进行了大规
模的农田水利建设。1949年到1957年,以防洪除涝为重点,大力发展水田灌区;1958年至1960
年,在水利建设上实行了“蓄、小、群”方针,出现了全党全民大办水利的热潮,但是由于很
多工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乱干,结果留下了不少半截子工程,损失浪费很大。1961年到1965
年,停缓了一批盲目兴建的工程,加强了治涝工程建设,许多涝区得到了初步治理。1966年至
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进行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以抗旱为重点的水利
工程建设;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学大寨,搞了许多形式主义的无
效劳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水利建设的重点是续建、配套
和挖潜,水利工程效益得到较好的发挥。到1990年,全区共修筑江河堤防总长1037公里,建
成大中型水库18座(不包括省管的泥河、红旗泡水库)、小型水库57座。设计总库容7.1亿立方
米,洪水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5处,打配套机电井18673眼,总设计灌溉
面积46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385万亩,从而使抗旱、灌溉有了保证。共建成大型涝区工程15处、
中型涝区工程42处,除涝面积已达628.8万亩,占全区易涝总面积的75%,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
积319.7万亩,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4.8%。1949年到1990年,国家财政用于全区水利建设
总投资达6.2亿元,累计投工6.1亿个工日,共完成土方量6.9亿立方米。
农机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全区境内各县开始推广新式畜力农具和改良农具。1954年
开始兴办农机事业,农机具主要是由苏联引进。60年代开始普及国产农机具。70年代,全区农
机事业进入大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机事
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机事
业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新局面。到1990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1877550
马力,比1958年增长94.8倍。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8782台,比1958年增长32.26倍;小型拖
拉机拥有量达47906台,比1970年增长341倍,平均每年增加2274台。农田排灌机械达148361
千瓦,比1970年增长1.36倍。全区机耕面积达183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4%;机播面积达
118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8.8%;机械伏、秋翻面积1200万亩,占伏、秋翻面积的99.1%。
脱谷、运输、制米、磨面、榨油、饲料加工等非田间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50年代,开始改进耕作技术,推广合理轮作换茬、抗旱保墒等传
统经验。6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化肥及植物保护新技术。70年代,推广和普及了农作物优良品
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种田全面开展,水平更加提高。大力推广应用了三十烷醇
播种、浸种、叶面喷洒,锌肥拌玉米种下地,玉米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稀植,小麦、大豆规范
化栽培,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测土施肥,化肥深施与叶面喷洒,药物、生物综合防治病虫草
害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特别是1986年初,地委、行署确立了依靠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决
策以后,加速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到1990年,全区已建成高产稳产田1200万亩,占粮食作
物播种面积的60%。玉米、水稻、大豆、小麦、谷子、高粱已实现了品种优良化。有91%的水稻
采用了旱育稀植和药剂灭草新技术。育苗移栽、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施稀土微肥、喷施生长
激素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已普遍应用。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后到1978年,全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结构不够协调。
种植业比重过大,始终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个别年份高达85%以上。林、牧、副、渔生产
十分薄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本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济”的
方针,对农业内部各业的结构逐步进行了调整。1990年,种植业产值已由1978年占农业总产值
的85%下降到72.64%,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合计则由1978年的15%提高到27.36%。在种植业
内部也进行了调整,相应地增加了高产高值的粮食作物,稳定了经济作物,适当地发展了饲料
作物和园艺作物,大力发展了庭院经济,并进行了区域化布局,形成了以丰富的水利资源为依
托的水稻主产区。东部豆麦主产区和西部玉米主产区。全区粮食作物始终保持在2000万亩左
右,占播种总面积的80%。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三种高产高值作物的播种面积始终在1500万
亩以上,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5%。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的喜人形势。1990年,
全区粮豆薯总产及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平原森林覆盖率
达13.2%;奶牛、羊和猪的存栏,分别比1949年增长69.6倍、20.1倍和2倍,肉、蛋、奶人均占
有量分别达12.7公斤、29.1公斤和5.3公斤;水产品总产量达39959吨,是1978年的19.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