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栽培技术

第六节 栽培技术



  建国后,科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先后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栽培技术。50年代,以“深耕”
为中心,改进了耕作制度,推广了合理换茬、抗旱保墒等栽培技术。1952年,肇源县创造的
“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谷子高产栽培技术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农业
部的奖励,轰动了省内外。先后有6省、102个市县的1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60年代,随着农
业机械事业的发展,逐渐推广了各种机械播种技术。70年代,由于化肥的普遍应用,优良品种
的不断更新,普遍地推广了以“密植”为中心的各项栽培技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普遍高涨,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已成为推进全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研队伍不断扩大,建立健全了科技推广体系。

  1982年至1986年,各市县在原农业局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科研所等单位的基础上,
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多年的工作和不断完善,现已具备了种植业栽培技术的推广功
能、培训功能和农用物资经营服务功能。大部分“中心”已开展了土壤养分测试化验业务。

  1984年,绥化地区又在原地区农业局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和经济作物站的基础
上,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区每年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20余项,应用面积达1500余万
亩。先后推广了玉米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水稻大垅宽幅栽培、小麦规范
化栽培、大豆缩垅增行(45~60公分)平播垅管、豆麦标准化栽培等多种栽培技术。其中,小麦
亩产200公斤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于1987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育苗移栽
技术,于1988年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两垅玉米间种一垅草木樨于1989年获省政府
科技进步四等奖。

  一、玉米

  建国初期,沿用旧的栽培方法。绝大部分是扣种,人工撒籽,少部分原垅耲或人工刨埯埯
种,亩保苗1400~1600株,田问管理以铲趟为中心。6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人工埯种,采取
缩垅增行的办法扩大绿色面积,亩保苗1600~1800株。中耕管理发展为种后趟一犁,细铲深
趟,拔节 期追施化肥(硝铵)。70年代初,推广了肇东县涝洲公社的一埯双株的密植栽培方法。
70年代中期,出现了机械埯种、等距点播,下籽、施肥、培土同时进行。中耕管理上推广了苗
期深松、结合追施拔节 肥进行水灌,抽雄期追施二遍肥以及隔垅去雄等新技术。80年代以来,
玉米栽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由单项增产技术,逐步发展到综合高产技术组装配套,取得了突
破性的增产效果,使第一积温带重点产区的玉米亩产由200公斤上升到600~800公斤,第二、
三积温带的玉米由150公斤上升到400~500公斤。

  此外,全区还重点推广了玉米育苗移栽和玉米地膜覆盖技术。

  玉米育苗移栽:绥化地区的玉米育苗移栽是于1983年在海伦县起源的。县科委当年组织12
个乡镇搞了试验。主要技术措施是选择比当地主栽品种晚熟5至7天的品种,先育苗后移栽。4
月15日至4月20日左右育苗,5月10日至20日前移栽。通过增加有效积温150℃~200℃,提高产
量。当年试验示范面积1059亩,平均亩产351公斤,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增产75.9%。1984年
全县推广8992亩,平均亩产445公斤,高产地块亩产达790公斤。年末,在总结海伦县经验的
基础上,地委、行署组织考察团赴朝鲜进行玉米育苗移栽考察。通过实验、总结、考察,加深
了认识,决定在全区推广。1985年全区有11个市县共搞了玉米育苗移栽12.6万亩,平均亩产522.5
公斤,比全区玉米平均亩产增产2.2倍,据此,被纳入全省推广项目。1986年,全区有9个市
县计划移栽150万亩,但由于在移栽过程中,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特大低温冻害,来不及采取
保护措施,许多幼苗被冻死在苗床内,实际只移栽73万亩,平均亩产仍达442.5公斤,比全区
玉米平均亩产增产55.8%。遭此挫折后,加之棚膜涨价,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受到很大影
响。1987年全区移栽了87.8万亩,1988年下降到70万亩,1989年只有4.6万亩,1990年全区7个
市县共移栽7万亩。

  玉米地膜覆盖:1983年,肇州、肇东2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在西瓜、蔬菜地膜
覆盖的启发下,首先用龙单3、黄莫等新品种进行了少量的玉米地膜覆盖试验。1985年,东北
农学院在绥化市东富乡和四方台镇也进行了小面积试验,均收到较好效果。1986年地区农业技
术推广总站开始在全区8个市县布点,试验示范面积3400亩,平均亩产619公斤,比全区玉米
平均亩产增产1倍以上。少数高产地块亩产1吨以上,第一次突破亩产千公斤大关。覆膜地块与
对照田比较,其他措施相同,去掉地膜成本平均亩增收80.16元。1987年全区计划大面积推广,
但由于地膜奇缺,只推广了,20.4万亩。平均亩产517公斤,比直播田增产103.5%。1988年地
膜涨价以后,玉米覆膜面积急剧下降,当年降到1.9万亩。1989年又降到8000亩,1990年略有
回升,全区5个市县覆膜1.1万亩。

  二、大豆

  建国初期以扣种为主,都是人工点籽。亩保苗1.6万~1.8万株,管理粗放。1957年开始推
广大豆扣种满垅灌,加宽苗眼,合理密植。实行三铲三趟,铲前趟一犁和人工疏苗的田间管理
方法。70年代初开始推广机械平播后起垅和垅上机播,个别社队实行人工摆籽等距宽播,取销
了“大犁扣”。机械播种方式有2种:一种是60公分垅上双条和60公分平播后起垅;一种是30
公分或45公分单条播,平播后起垅,亩保苗2~2.2万株。同时推广了人工间苗单株管理、三铲
四趟、中耕深松及花期灌水、盛花期掐尖等田间管理技术。80年代,多数县实行70公分大垅垅
上双条播,东部县尚有部分60公分小垅单条播。1983年以来,播种机械逐步改革,由48行播种
机条播和各种改良单体播种机播种,逐渐发展到目前的小型拖拉机牵引垅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
机播种,垧保苗25~35万株。大豆垅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具有播深一致,植株分布均匀,省种
省时省工等优点,保证了苗齐苗全苗壮,一般可增产10%左右。

  三、小麦

  建国初期,全区小麦栽培方法基本是粗放的垄作稀植。一般亩保苗不到20万株,也不进行
什么田间管理,只对草荒严重地块搞人工除草。1954年开始推广新式马拉播种机平播小麦。1956
年开始推广机引24行播种机平播,平播的密度比大垄稀植有所增加,亩保苗20至23万株。同时
选用了抗旱、耐锈品种,推广了温汤浸种和王铜、赛力散拌种,减轻了小麦病害。随着农机具
的发展,60年代初期,全区小麦普遍采用了24行和48行播种机械平播,亩保苗33万株。加强了
田问管理,松土、锄草一至二遍,三叶期压青苗一次。70年代,以30公分双条播为主,一部分
为45公分和60公分4条播,亩保苗40万株。普遍采用氮、磷肥混合拌种,并追施拔节 肥,灌拔
节 水和灌浆水。80年代,一般用48行播种机进行7.5公分条播,垧播种量300公斤,高产地块加
大到350公斤。一般垧保苗550~650万株,高产地块达700万株。草荒地块用7.5公分重复播或
交叉重复播。

  四、水稻

  1949年至1964年,基本沿续旧的栽培方式,即人工漫撒籽或水直撒播。1965年开始推广了
机械整地和畜拉机窄条播、机械窄条播,分蘖期追施化肥一次。70年代初,机械整地广为利用,
出现了拖拉机水耙地,并开始建设方田和条田。1977年开始推广机械宽幅条播和点播。同时出
现了无土育秧、塑料薄膜育苗和机械插秧的栽培方法。80年代初期,又出现了机械宽箱播种,
苗幅一般1米左右,行距30公分。1982年以来,普遍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大力提倡
了少耕法或免耕法,普遍推行了化学药剂灭草。

  水稻旱育稀植1982年,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在海伦县红旗公社东太大队进行小面积水稻
旱育稀植栽培试验成功。1984年全区推广面积11.3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1986年,全区水
稻旱育稀植面积已达136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3.4%,平均亩产405公斤,比直播水稻亩增产
144公斤,增产35.55%。到1990年,除个别朝鲜族乡村有极少量的直播外,全区91%以上的水稻
均实行了旱育稀植栽培。从1984年到1990年,全区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1003万亩,共
增产水稻15亿公斤,增收10.8亿元。

  盐碱地种稻1982年,安达市中本镇开始利用盐碱地小面积试种水稻,由于经验不足,亩
产只有60公斤。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探索,总结出了盐碱地种稻的科学方法,盐碱地种稻面积不
断扩大。到1990年,全区盐碱地种稻面积已达91.4万亩,平均亩产382.3公斤。

  五、谷糜

  谷糜历来以垅作耲种为主。50年代是窄条耲种,亩保苗5~6万株。1964年开始使用新式耙
大垅宽播,合理密植,亩保苗6~7万株。1970年推广大垅宽播、双条播、3条播和4条播,同时
出现了15公分单条平播、30公分双条平播、45公分4条平播。实行人工间苗,单株管理,收到
了密植增产的效果。1983年开始推广谷糜机械精量簇播栽培技术,到1990年全区已有50%的谷
糜用精量播种机进行垅上双条簇播。近年来,由于谷糜面积逐年下降,投入减少,已很少采用
平播技术。谷糜一般选用玉米、大豆、高粱等软茬原垅种植,田间管理以铲趟、间苗为主,实
行手工间苗,三铲三趟。

  六、高粱

  50年代普遍实行种。60年代推广了种宽苗眼,留等距拐子苗和人工埯种,一埯双株或多
株,亩保苗3000~3500株。70年代,大部分为机械埯种和垅上双条播,少部分为60公分双条
平播后起垅及30公分、45公分平播。80年代初,以30公分、45公分平播为主,极少种,亩保苗
7000~9000株。目前,多用精量播种机或耙人工手点为主。出苗后人工间苗,垧保苗10~
12万株。一般选用小麦、马铃薯、玉米等前茬。

  七、主栽作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1983年以来,主栽作物的单项栽培技术发展很快,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亩产150公斤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绥化地区于1983年开始承担国家农牧渔业部下达
的大豆亩产150公斤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攻关项目。当年只有绥化市承担了6.47万亩,平均亩产
152公斤,比全市大豆平均亩增产53.5公斤。1984年扩展到绥化、绥棱、海伦、庆安4市县,
面积17.8万亩,平均亩产171.5公斤。1985年推广37.7万亩。1986年扩大到9个市县,推广面积
160万亩。1987年扩大到11个县,推广面积154万亩。1988年此项目结束。

  玉米亩产400公斤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玉米综合高产攻关技术始于1983年,当年只有肇东
县五站镇攻关1万亩,平均亩产572公斤,比一般田亩增产189公斤,增收37.2元。此后,攻关
面积不断扩大。1986年,肇东、肇州、安达、兰西、青冈、望奎、绥化等7个市县都推广了此
项栽培技术,面积199万亩,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全区玉米平均亩增产196.5公斤。1987年
扩展到11个市县,面积29.6万亩,平均亩产458.8公斤。1988年共有7个市县搞玉米攻关34万亩,
平均亩产463.8公斤。此后,玉米高产攻关纳入“丰收计划”。

  主栽作物模式化栽培主栽作物模式化栽培,就是在总结历年来各作物高产经验及有关试
验的基础上,融气象、土壤、栽培、植保等学科于一体,绘制各作物栽培技术模式图,用以指
导农业生产。农户可根据图表进行操作,简单明了,易于推广。

  1986年,绥化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设计出了第一张大豆亩产15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模式图。
相继,肇东、望奎、肇州、庆安、海伦、安达等市县也先后设计印发了大豆亩产150公斤,玉
米亩产500、600和750公斤,甜菜亩产2000公斤,小麦亩产200公斤等模式图。1990年,全区
已有10个市县设计出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等作物综合栽培技术模式图共21份,印发
到农户手中。一般模式图都绘出了各生育期的植株形态、生长条件、各季节 的主要栽培技术措
施,使农户看了一目了然,起到了栽培技术直观化的效果。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标准化栽培大田作物标准化栽培,是根据现有生产力水平来组
装栽培技术和应用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标准化,达到预定产量。这一栽培技术主要是由计量部
门统一组织制定和实施的。

  1986年,各县农业技术部门协同计量局开始搞主栽作物标准化栽培。一般标准化设计是:
大豆亩产150公斤,小麦亩产200公斤,玉米亩产400或600公斤,水稻亩产500公斤。1987年,
部分市县设计出了大豆、小麦标准化栽培文本,全区共落实大豆标准化栽培面积154万亩,平
均亩产156.9公斤,达到了标准。小麦标准化栽培面积81.1万亩,平均亩产171.9公斤,没有达
标。1990年全区大豆标准化栽培面积134.77万亩,占全区大豆面积的42.55%,平均亩产157.8
公斤,达到了标准。玉米标准化栽培面积331万亩,占全区玉米面积的33.72%,平均亩产484.3
公斤,达到了标准。小麦标准化栽培面积71.66万亩,占全区小麦面积的33.33%,平均亩产176.2
公斤,没有达标。水稻标准化栽培面积170.7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的87.22%,平均亩产458.2
公斤,没有达标。

  主栽作物丰收计划1987年,国家开始执行主栽作物丰收计划,旨在组装各项栽培技术配
套措施,大面积创高产。当年全区有6个市县承担了玉米、大豆、水稻和甜菜4种作物共74万亩。
1988年黑龙江省也开始制定省级丰收计划。绥化地区共落实丰收计划816万亩,其中国家级84
万亩。1989年,全区共落实808.8万亩,其中国家级88.8万亩。1990年全区扩展到886万亩,
占粮豆薯面积的41.84%。1988年全区达标面积85%,1989年达标面积60%,1990年达标面积99%。

  八、蔬菜栽培技术

  蔬菜栽培技术,50年代基本是大地直播。60年代初,多数菜社开始建立温室、温床。温室
多用于冬季韭菜生产,温床主要用于育秧。茄子、辣椒、柿子、黄瓜、角瓜等逐渐由直播改为
育苗移栽,并逐步改土井人工提水、马拉水车为机电井抽水浇灌。70年代初,各县基本实现了
菜园水利化,并开始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1983年,各县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现已形
成了温室、育苗床、大棚、地膜相配套的蔬菜生产技术,并由清种向套种,由一茬向二茬三茬,
由一层棚向二层三层棚,由棚式向温室发展。到1989年,全区蔬菜温室、大棚面积已达13753
亩,比1983年增加了12027亩,增长了7倍,初步改变了全区冬季不能生产蔬菜的历史。地膜
覆盖蔬菜面积发展到67400亩,比1986年增加51233亩,增长了3.2倍,提高了蔬菜产量、质
量,提早了上市时间,延长了蔬菜供应期,增加了淡季鲜菜。地膜覆盖技术主要用于青椒、茄
子、柿子、西瓜、香瓜等瓜菜作物。

  地膜覆盖西瓜栽培技术始于1985年,当年全区推广2.5万亩,1986年发展到9.1万亩,占全
区西瓜面积的50%以上,平均亩产达2000公斤。

  大棚蔬菜以黄瓜、柿子、韭菜、芹菜等为主,一般比大地蔬菜早熟2至3个月。4月下旬,
大棚韭菜、黄瓜即可上市。大棚蔬菜产量高,黄瓜亩产可达7500公斤到1万公斤,比大地黄瓜
增产7至8倍。

  此外,各地普遍推广了蔬菜间、套、复栽培技术,改季节 性生产为长年生产,改单茬次生
产为多茬次生产。

  1988年,全区开始推广西瓜提前、延后分期播种栽培技术。当年,全区提前播种(即育苗)
西瓜面积4.3万亩,占西瓜面积的18%。延后西瓜面积3万亩,占西瓜面积的13%,使西瓜播期由
10天(5月15日至25日)延长为50天(4月15日至6月5日),果实供应期由40天延长到80天左右,解
决了旺季过剩,非旺季又吃不到西瓜的问题。

  1989年,全区开始推广无污染蔬菜栽培技术。当年推广25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43.8%。
安达、绥化2市还在市内建立了无污染蔬菜市场。无污染蔬菜生产户持合格证,在市场内经营,
无合格证者不准进入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全区建成名优蔬菜村屯86个,面积61232
亩,平均亩产987.5公斤,总产蔬菜6046.6万公斤。绥化市共建成16个,其中菇


棚黄瓜、小辣椒、大蒜屯各2个;大棚韭菜、露地韭菜、毛葱屯各1个;其他蔬菜村(屯)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