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建国前,全区境内对农作物病虫害毫无防治办法。一旦发生虫灾,只能是祈神求佛,听天
由命,致使病虫害蔓延成灾。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植物保护工作。各县认真贯彻执行了“全面防治、土洋结
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方针,全面开展了病虫害防治工作。60年代,对病虫害的防治由
人工防治为主转为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积极开展了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和蔬菜等作物病虫
害的防治。七八十年代,又由化学药物防治逐步发展为化学、生物、农业、物理和人工防治相
结合的综合防治,收到了经济、安全、高效、不污染的良好效果。
在植保科研工作中,地区曾多次获省和国家的奖励。“大面积推广化学除草技术改进”项
目,于1981年获国家科委三等奖。全区常年推广面积15万亩,防治效果在90%以上。“应用多
菌灵防治大豆灰斑病”项目,于1986年获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全区常年推广面积100
余万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地区植保站主持的“检疫对象普查”项目,于1988年获省农牧
渔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
全区粮食作物病害主要有禾谷类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玉米大斑病和稻瘟病,通称为“四
病”。除稻瘟病外,均系常发性病害。其中以禾谷类黑穗病危害最大。
禾谷类黑穗病为系统侵染病害。传染途径不一,但发病部位相同,都在穗上。一旦发病,
颗粒不收。解放前,禾谷类黑穗病在境内普遍发生,高粱、谷子发病率达10~40%,严重地块
竟达60%以上。解放后,应用王铜、赛力散、拌种和选育抗病品种,使之很快得以控制。但70
年代中期,由于赛力散停止使用,加之玉米面积急剧增加,重茬迎茬严重,禾谷类黑穗病又有
回升。80年代,通过合理轮作,选种抗病品种,药物拌种或浸种等综合防治,使此病得以控制。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枪杆。全区常年发生此病有30万亩左右,发病率大体相当于损失率,
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防治措施:一是在病穗黑粉未散出前人工剪除病穗;二是建立无病种子
田,搞好种子消毒处理,用赛力散、拌种双拌种。
小麦腥黑穗病此病既能使小麦减产,又能使面粉不堪食用,容易造成人畜中毒事故。解
放前及解放初普遍发生。建国后,经过积极防治,到1959年,全区基本消灭了此病。但1980年
以来,在兰西等县又有小面积发生。防治方法同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此外还需
加强植物检疫。
小麦锈病包括叶锈(红疸)、杆锈(黑疸)和条锈。解放前各地大流行,建国初期此病仍是
全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年发病率在10~20%,严重年份达40~50%,造成小麦严重减产。50年代
中期,各地先后推广了抗锈品种合作4号、甘肃96号,此病得以控制。
玉米瘤黑粉病俗称黑瘤子、灰包。早期得病,植株变矮、穗小、不结籽实或籽粒不饱满。
成株期感染严重的可减产5成左右。防冶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秋翻;二是人
工割除病瘤,带出田间深埋。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包叶。全区常年发生此病有20万亩
左右。1963年大流行,当时种植的“长春2号”、“黄金塔”玉米100%植株发病。1985年推广
抗病品种,增施肥料,提高了抗病力,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多菌灵或敌菌灵500倍液,使该病得
以控制。
谷子白发病俗称看谷老、刺猬头。全区发病率一般为5~10%,严重地块达50%以上。防
治方法:一是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腐熟有机肥,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及早彻底拔除病株;三
是用0.3%剂量的瑞毒霉拌种。
大豆霜霉病全区常年发病10万亩左右,多雨年份和低洼地块发病严重,一般减产6~15%。
防治措施:一是精选良种,实行轮作,清除病残株体;二是用福美双药剂拌种,在发病盛期喷
洒500倍的代森锌溶液或500至1000倍的福美双溶液,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稻瘟病是全区水稻的一大病害。近年来一般发病面积都在30万亩左右,严重地块颗粒不收,
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该病发病因素复杂,在防治方法上,各地都采用了综合防治措施:一是
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中心,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二是妥善处理有病稻草,消灭菌源;三
是适期喷药,防治叶瘟和穗劲瘟,每亩喷洒克瘟散、稻瘟灵或三环唑1000倍液40至50公斤。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
全区农作物害虫,主要有地下害虫、苗期害虫和成株期害虫三大类。
地下害虫是指危害活动期间生活在土中的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和根
蛆等,均属常发性害虫,越是春旱发病越重。是影响春耕播种一次保全苗的最大障碍之一。对
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是实行两种(耲种、埯种)、三翻(伏翻、秋翻、春翻)和三毒(毒土、毒
谷、毒粪)下地。80年代又开始追施毒化肥、药液灌根及用甲拌磷颗粒制剂防治。
苗期害虫主要有跳甲、象甲、黑绒金龟子、地甲、粟叶甲、大豆二条叶甲等。其中,跳甲、
象甲、黑绒金龟子发生普遍,危害较重。
跳甲主要危害谷糜、甜菜及蔬菜,重灾年分危害率达10~20%。1984年和1989年灾情严
重,分别发生94万亩和75万亩。防治方法:主要是用敌百虫粉、甲基1605粉等药物防治。
象甲主要有蒙古象甲和甜菜象甲。主要危害甜菜、大豆、向日葵等作物。防治方法主要
是用甲基硫环磷闷种,用甲基1605粉或1000倍液敌敌畏乳油浇灌苗眼。1980年曾推广过用剧
毒农药3911闷种,1984年改用甲基硫环磷闷种防治,防效好,对人畜安全。
黑绒金龟子俗称东方金龟子。主要危害瓜类、蔬菜、果树、玉米、高粱、大豆、甜菜等。
1963年、1978年、1984年和1989年发生严重,常是数十头虫聚集在一起取食。防治方法:一是
喷撒甲基1605粉、敌百虫粉、杀螟松粉,或制成20至30倍毒土撒苗眼;二是用树枝等沾上800
倍液敌百虫药水制成毒枝插在垄上诱杀成虫。
成株期害虫主要有玉米螟、粘虫、大豆食心虫、蚜虫、苜蓿夜蛾、玉米枯心夜蛾、土蝗、
红蜘蛛、大豆蓟马、草地螟、甘蓝夜盗、菜粉蝶、稻负泥虫、稻潜叶蝇、稻摇蚊等十几种。其
中玉米螟、大豆食心虫、蚜虫、粘虫、草地螟及土蝗等危害最重。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属世界性常发害虫。全区发生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螟,东部各县发
生一代,西部各县发生二代。一代主要危害谷子,二代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大发生年份谷子
减产二到三成,玉米减产二成左右。1974年大发生,严重地块谷田枯心苗达90%以上,几乎无
收,玉米田百株虫量达500至1000头。1981年、1986年发生面积均达600万亩以上。
五六十年代主要采用0.5%的六六六粉颗粒剂或0.5%呋喃丹颗粒剂撒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喇叭
口内进行防治。并逐渐总结出了春设两道防线(药剂封垛和黑光灯诱杀),夏打两个战役(防治
谷子钻心虫,在玉米心叶末期施颗粒剂),秋灭冬巢(消除玉米螟的越冬寄主)。70年代,逐渐
掌握了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在卵盛期一次喷药防效达90%以上。玉米田采用心叶末期撒施化学
农药或白疆菌颗粒剂防治一代幼虫,花丝撒药防治二代。1973年全区开始使用白疆菌防治玉米
螟,面积达350万亩,1977年扩大到650万亩。国家农业部在绥化地区召开了全国生物防治现场
会,总结推广了绥化地区用白疆菌防治玉米螟的经验。80年代,又采取了在成虫羽化前处理越
冬寄主,千方百计把幼虫消灭在蛀茬前的心叶末期(打苞前),基本控制了玉米螟虫灾的发生与
蔓延。
粘虫俗称夜盗虫,属全国性突发害虫。粘虫在旧社会被视为“神虫”,不可防治。解放
初,1953年全区大发生时,连铁路轨道上都布满了粘虫,成片庄稼被吃光。1966年大发生时,
严重地块每平方米有粘虫多达200余条。1976年特大发生时,最重者一棵谷穗上有幼虫52条,
一棵玉米上有虫150条,为黑龙江省史无前例。粘虫主要危害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等大田
作物,大发生时常把作物叶片吃光,只剩茎秆,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不收。防治方法:一是在
幼虫发生的初龄阶段(三龄前)用敌百虫、甲基1605粉、1000倍液敌敌畏乳油喷杀;二是用草
把诱杀虫卵,用糖醋盆、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是挖沟封锁,防止转移,人工捕杀。
大豆食心虫俗称小红虫,属寡食性常发害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虫食率10%
左右,严重时高达20~30%,既造成减产,又降低大豆质量。1981年、1986年、1989年灾情较
重,分别发生200万亩、300万亩和305万亩。60年代用杀螟松、百治屠等喷粉防治。70年代后
用敌敌畏药棒熏蒸防治成虫,喷施甲六粉防治幼虫,均收到较好防效。
蚜虫俗称腻虫。主要危害高粮、大豆、玉米、小麦和蔬菜。1955年、1964年、1967年、
1975年肇东、肇州、肇源、青冈、明水等县高粱、大豆大面积发生蚜虫,严重地块减产2至3成。
1982年和1983年,全区又分别发生129万亩和212万亩。在防治上,五六十年代采用打底叶,喷
撒六六六粉防治,防效甚微。70年代全面推广了1059涂茎和喷洒乐果防治,效果显著。1975年
推广了乐果药砂防治平播矮棵高粱,乐果滴叶裤法防治垄作高秆高粱,防效较好。80年代又开
始用氧化乐果、敌杀死进行防治。
草地螟又称黄绿条螟。属突发暴食性害虫,对农作物毁灭性极强,是全区危害最大的害
虫。主要危害大豆、甜菜、向日葵、亚麻、玉米、高粱、谷子、苜蓿等作物。草地螟还可在本
地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之一。但全区草地螟的主要虫源,是来自山西雁北、河北坝上和
内蒙河套等地。
解放前,境内就有草地螟虫灾发生。民国20年(1931年)、伪康德4年(1937年),明水县永
兴镇曾两次发生草地螟灾,严重地块虫子成团,虫过苗光,秋后绝产。解放后,1956年6~7月
间,安达、肇东、兰西、青冈、绥化、明水等县的大豆、甜菜、向日葵等作物零星发生草地螟。
1979年至1982年,全区连续4年发生草地螟虫害。其中,1979年局限于明水、海伦、绥棱、望
奎、安达、肇州6个县.共发生45万亩,成灾20万亩,绝产2万亩。1980年大发生,除肇东县、
肇源县外,其余10个县均发生草地螟灾,面积达408万亩,成灾126万亩,绝产13万亩。1981年
为局部发生。1982年,是全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大发生年,12个市县无一幸免。虫灾来势猛、
面广、密度大,受灾面积为1842万亩,成灾709万亩,绝产41万亩。虫期高峰,一般地块每株
作物上有虫十几头至几十头,受灾重者1株大豆上有虫360头,1棵甜菜上有虫640头,1株向日
葵上有虫千余头。幼虫可成群结队或滚成虫团进行转移,最大虫团直径达10厘米。成虫转移时
形成蛾群、蛾带。据记载,6月17日早3时半,在肇州县榆树、兴城公社上空,曾出现宽约千米
的大蛾群,顺风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迁飞,飞行达2小时之久。虫灾发生后,各市县都成立了防
虫指挥部,组织人力物力昼夜奋战。采取人工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白天人工拉网捕
杀成虫,拔草灭卵,打药防治,挖防虫沟,撒药带阻止迁移蔓延;晚上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奋战一周,基本控制了灾情。
土蝗俗称蚂蚱。绥化地区主要有大垫尖翅蝗、宽翅曲背蝗、中华稻蝗和笨蝗等。多发生
在肇东、肇州、肇源、安达、青冈、明水等市县。主要危害小麦、谷子,其次危害大豆、玉米、
高粱、甜菜和向日葵。1959年青冈县土蝗大发生,蝗虫漫山遍野,遮天盖地。1963年安达县、
肇源县数万亩草原及农田发生土蝗虫灾,安达县葡萄花公社有420亩农田被土蝗吃光。肇源县
义顺公社有45亩玉米被土蝗吃光。1977年肇源县再次发生土蝗灾害,24万亩草原和5万亩农田
受灾。灾害发生后,各级领导对灭蝗工作极为重视。在这3次土蝗大发生时,省政府都派来飞
机,协助各县灭蝗救灾,各县都组成了数千人的灭蝗队伍,采取飞机灭蝗与药械灭蝗相结合的
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灾情。
红蜘蛛亦称火蜘蛛。主要危害大豆,也危害玉米、谷子和瓜菜。在高温干旱的6~7月份
危害最重,一年发生十几代。1982年灾情较重,全区发生86万亩,防治62万亩。防治方法:一
是喷洒乐果或杀螨醇;二是铲除田间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三、草害及防治
全区农田杂草主要有藜、苋、刺菜、苣荬菜、刺蓼、野燕麦、酸模、狗尾草、稗草、牛毛
草、三棱草、水葱、灰菜等40余种。杂草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养料和光照,影响农作物正常生
长发育,造成减产,形成草害。全区草荒地块常年约800万亩。
全区对农田杂草的防治一直以人工除草为主。60年代末,全区开始试用二四滴丁脂除草剂、
二甲四氯除草剂防除农田杂草。1977年省、地又在绥化县秦家公社、望奎县东风公社进行了化
学除草推广试点。80年代初,化学除草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全区逐渐开始了人工除草与化学药
剂除草相结合阶段,每年化学除草面积达200余万亩。1987年发展到263.3万亩,1988年为335.5
万亩,1989年又发展到570万亩。曾荣获国家科委、农委大面积推广农田化学除草农业科技推
广项目奖。
四、主要鼠害及防治
全区农田鼠害主要有3科6种。有松鼠科的达乌尔黄鼠,仓鼠科的大仓鼠和黑线姬鼠,鼠科
的小家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
80年代以来,全区常年发生农田鼠害60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25%,每年损失粮食
1.5亿斤。农田鼠密度一般在20%左右。1982年,肇东市进行农田鼠害调查,每亩农田有鼠洞3
个,有鼠2只,当年全县发生鼠害1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减产5~10%。1983年绥
化市进行农田鼠害挖洞调查,旱田每垧地有鼠274只,水田每垧地有鼠280只,当年全县发生鼠
害面积100余万亩,损失粮食890万斤。
为消灭鼠害,1984年行署发出了灭鼠夺粮的号召,在全区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灭鼠运动。当
年,全区共投放毒饵129吨,灭鼠1000余万只,使鼠密度由37.8%降到6.4%,鼠口夺粮9000万
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800多万元,荣获了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1985年至1990年,
全区共防治鼠害面积300万亩,灭鼠200多万只,农田鼠密度已下降到5%左右。
五、病虫害测报
1956年,省农业厅指定绥化地区的绥化等10个示范场为农作物病虫情报点。主要是进行粘
虫和马铃薯晚疫病测报。1964年,省农业厅又通知绥化县良种场等12个单位为预测报点,观测
对象有玉米螟、苹果花腐病等10种,测报对象有粘虫、土蝗、地蛆、高粱蚜和稻瘟病共5种。
1967年,各县先后建立了测报点。1990年,全区共有各类测报站、点50处,其中国家级区域性
测报站1处,省级重点测报站4处,地方性测报站7处,市县辅助测报点38处。这些测报站、点
均匀地分布于各市县的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专群结合的测报网。
测报方法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全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消长规律,对玉米
螟、大豆食心虫、粘虫、草地螟、高粱蚜、大豆蚜、跳甲、地下害虫、甘蓝夜盗、稻瘟病等主
要病虫害已有了比较定型的测报方法。
六、植物检疫
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全区积极开展了植物检疫工作,并首创了联合植
检法,在全省普及推广。1989年绥化地区被评为全省植保先进单位。
检疫队伍1990年,全区共有植物检疫员247人,其中省批准、国家备案的专职植检员37
人;地区批准、省备案的特邀植检员60人;县批准、地区备案的兼职植检员150人。在组织上
基本保证了植物检疫工作的需要。
检疫对象1983年至1985年,全区对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向日葵、亚麻等6种作物
进行了检疫普查,共查出向日葵列当、野燕麦、毒麦、小麦腥黑穗病、菟丝子等5种检疫对象,
计40.2万亩。通过综合防治,1990年已控制到4万亩,其中向日葵列当由5000亩下降到1000
亩,菟丝子由6000亩下降到600亩,野燕麦由37.1万亩下降到2万亩。但小麦腥黑穗病和毒麦
又有所回升,现仍有1.84万亩。
调运检疫全区常年调运检疫为150批次左右,共检疫种子2000万斤、苗木3万株、水果
20万斤左右,防止了危险性病虫害的传人。1987年绥化市秦家镇文化站杨某擅自从疫区阿城县
调进了带有水稻白叶枯病检疫对象的稻种2万斤,经检疫后被封存,并通报全区,引起了很大
震动。
产地检疫全区自1986年开始,按照《产地检疫规程》开展了产地检疫工作。常年实施产
地检疫30万亩左右,其中规范化检疫10万亩左右。
七、植保机构队伍
1956年,绥化地区建立了植物保护站。1964年各县也先后建立了植物保护站。1976年各生
产大队配备了农民植保员。1983年全区试办植保公司24个,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咨询处450
处,培训技术员3万人。1985年全区培训植保科技户27户,培训植保科技员8.4万人。其中县乡
干部1.5万人,村屯干部和农民技术员6.9万人。1989年,为进一步搞好技术服务,开始试行植
保单项与集团技术承包。1990年,各县又在植保公司(植保经营服务站)的基础上试办了植物医
院,把生产、经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全区植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