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肥料 一、土壤肥力状况
1979年至1985年,绥化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对全区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普查。
有机质全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共分6个等级,分别为:大于6%、4~6%、3~4%、2~3%、
1~2%和低于1%。在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机质含量属于一级的占17.33%,二级的占22.33%,三
级的占25.12%,四级的占30.26%,五级的占3.75%,六级的占1.21%。
全氮和碱解氮全区土壤耕层全氮含量共分5个等级,分别为大于0.4%、0.2~0.4%、0.15
~0.2%、0.1~0.15和小于0.1%。绝大多数耕地全氮含量比较丰富,属于一至二级的占50%以上。
全区土壤耕层碱解氮含量共分7个等级,分别为:大于200ppm、150~200ppm、120~150ppm、
90~120ppm、60490ppm、30~60ppm和小于30ppm。在全区耕地面积中,碱解氮含量属于一级
的占37.99%,二级的占25.73%,三级的占15.84%,四级的占13.96%,五级的占3.16%,六级的
占3.o5%,七级的占0.27%。这表明本区绝大多数耕地的速效氮含量比较高,属中上等水平。
速效磷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合理施肥,实行优
化配方施肥的依据。全区大部分土壤速效磷含量在10~20ppm间,属四级中等水平。
速效钾全区大部分土壤速效钾含量,处在大于200ppm一级极丰富和150~200ppm二级丰
富水平之间。在耕地面积中,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大于200ppm一级的占50.80%,150~200ppm
二级的占19.42%。
微量元素土壤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与农作物生长关系密切的主要有锌、锰、硼、铁、铜
等5种。
锌全区西部的碳酸盐黑钙土、碳酸盐草甸黑钙土、黑钙土、碳酸盐草甸土和盐渍土等,
绝大部分土壤锌的有效量都在缺锌临界值0.5ppm以上,属缺锌地区。中部地区的黑土、草甸黑
钙土和草甸土,一般呈中性反应,有效锌含量平均在1ppm左右。正常气温年份,作物不表现缺
锌症状。在低温年份,则明显地表现出缺锌现象。东部半山区的暗棕壤、白浆土和白浆化黑土
属微酸性土壤,有效锌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1.30~1.78ppm。作物苗期不表现出缺锌症状。
锰全区西部的钙质土壤,都属于碱性土壤,PH值一般在8~8.5之间,锰的可给性很低,
属缺锰地区。东部地区的暗棕壤、白浆土、白浆化黑土和水稻土,均为微酸性土壤,锰的可给
性较高,一般不需施用锰肥。
硼全区土壤有效硼多在0.25~0.5ppm之间,基本可以满足谷类作物的需要。对需硼较多
的甜菜、向日葵、豆类作物和一些蔬菜作物来说,绝大多数有效态硼含量则显得不足,需施硼
肥。
铁全区土壤有效态铁含量较高,绝大多数在4.5ppm以上,有的高达40ppm,一般作物不
表现缺铁。
铜土壤中的水溶性和代换性铜为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铜,有效铜少于0.2ppm为极缺,0.2
~1ppm为缺乏,1~1.8ppm为适度。本区土壤有效铜含量绝大部分为1ppm以上,基本能满足作
物的需要。
主要土类的肥力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是全区耕地的主要土壤。
黑土黑土类是全区耕地的基本土壤,产粮高,面积大,分布广。分布于海伦、绥棱、庆
安、绥化、望奎、青冈、明水、兰西等市县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主要是波状起伏的漫岗地。
据3703个土样化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4.95%;据2840个土样化验,全氮含量平均为0.233%;
据3719个土样化验,速效磷含量平均为26ppm;据3559个土样化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231ppm。
黑钙土黑钙土类的土壤肥力不如黑土高,但也是重要产粮地区。主要分布于安达、肇东、
肇州、肇源境内及兰西、青冈、明水、绥化、望奎等市县的西部。据3599个土样化验,有机
质含量平均为3.11%;据3083个土样化验,全氮含量平均为0.182%;据3748个土样化验,速
效磷含量平均为17ppm;据2555个土样化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228ppm。
草甸土草甸土类是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非地带性土壤,广泛分
布在河两岸的高漫滩、高平原沟谷低地、山间谷地及西部黑钙土区波状平原中的蝶形洼地。草
甸土肥力较高。据2311个土样化验,有机质含量平均为4.36%;据1848个土样化验,全氮含
量平均为0.236%;据2485个土样化验,速效磷含量平均为20ppm;据2204个土样化验,速效
钾含量平均为197ppm。
二、农家肥
农家肥的种类繁多,以人、畜粪尿为主。
农业合作化以前,全区农民常年积人粪尿、厩肥和土肥,一家一户自积自用。农业合作化
后,开始组织集体积肥队伍。到人民公社化初期已形成一整套积肥办法,建立了“五有三勤”
(猪羊有圈、牛马有棚、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灰仓;勤起、勤垫、勤打扫)积肥制度,
成立了“三专”(专人、专车、专马)积肥队伍,开展了常年积肥与季节 突击积肥相结合,集体
积肥和个人投肥相结合的群众运动。
六七十年代,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社员积肥投肥的积极性,各地都制定执行了“四定一奖”
积肥制度,即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超额奖励。同时大搞城粪下乡运动。肇东县
有些社队还派积肥队伍进驻哈市常年积肥,用火车运大粪下乡。为了深挖粪肥潜力,广开肥源,
各地还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大挖草炭和塘泥,大搞沤肥和压绿肥,大积土杂粪。1966年全区开
始搞高温造肥。先是在肇东县尚家公社进行试点,继而推广到面。1970年普及到全区各社队。
1975年形成高峰,当年全区积肥总量达500多亿公斤,其中高温造肥占80%以上。70年代末,各
地先后贯彻执行了“交肥带粮”政策,即粪肥带分,以分带粮,年终结算,1次付清,做到了
肥到队,分上帐,粮到家。肇州县朝阳公社自1976年开始,社员每向集体投1车猪圈肥,按质
量分别给10分至35分,每分带粮1斤,充分调动了社员养猪积肥的积极性。1980年4月,地委、
行署批转了农村办公室《关于朝阳公社合理确定积肥报酬,促进养猪积肥的调查》,号召全区
各县学习肇州县朝阳公社养猪积肥的好经验。六七十年代。各地基本是三年施两次底肥,个别
社队实现了全地全肥,平均亩施肥3500公斤。
80年代初,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生产队的专业积肥组织被打破,新的积
肥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农民对土地承包期不托底,短期化行为比较突出。有些农民存在着
重化肥轻农肥,重产出轻投入,重用地轻养地的“三重三轻”思想,不肯往地里多投农肥,一
度出现了农肥下降趋势。特别是无机无畜户用化肥铆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为
培肥地力,增加农业生产后劲,各市县都先后制定了耕地培肥《办法》或《条例》,用提取养
地积金的办法激励农民积肥造肥。1988年,省政府开展了耕地培肥计划达标竞赛活动,全区各
市县、乡镇都成立了耕地培肥达标竞赛领导机构,加强了培肥地力的基础建设工作。据1989年
末统计,全区新建厕所22万个,新建圈舍11万个。全区共有专业积肥队677个,专业积肥员1.5
万人,成立有机肥料公司100个,使全区积肥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调查和抽样化验,
平均亩施农肥1.6立方米以上,粪肥的有机质含量也由承包前的5.2%提高到6.5%以上,有的还
高达10%以上。
三、化肥
全区于1951年开始在部分国营良种场和农村先进社队试验田里进行施用化学肥料试验。化
肥种类以硝铵为主,化肥施用面仅局限于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小麦施种肥,玉米施底肥。当
年全区共施用化肥36吨。1953年,全区各县农村,都开始了使用化肥的试验,但由于宣传不够,
使用不当,一直没能得以推广。1966年全区开始大面积推广施用化肥。化肥种类有硝酸铵、硫
酸铵、过磷酸钙、碳酸氢氨、氨水共5种。当年全区共施用化肥39622吨,平均亩施化肥1.45
公斤。
70年代,化肥的优越性逐渐被群众所认识,农民争施化肥,施用范围已扩大到全部农作物。
化肥的种类又增加了二氨、三料、尿素、复合肥等。施用数量不断增加。到1979年全区农用化
肥施用总量发展到228636吨,亩施用量9.1公斤。
80年代,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全区农用化肥施用量明显增加。1989
年,全区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已达580592标吨,亩施用量23.6标公斤。
在施肥方法上,六七十年代主要是用磷肥和二铵做底肥,氮素化肥做追肥施用。70年代末,
各地先后推广了多项科学施肥新技术。特别是因土因作物施用硫酸锌、稀土、锰肥、硼肥、铜
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效果尤为显著。1989年全区微肥施用量已达1000余吨,施用面积650万亩。
1984年,绥化地区土肥站为主推单位的“大面积推广玉米施锌”项目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
进步三等奖,全区常年推广应用面积400余万亩,增产10%左右。1989年,绥化地区土肥站陈丰
民为主持人,研究推广的“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区常年推广应用200~500万亩,增产8~13%。
1980年至1990年全区化肥施用情况表
表4—10
四、绿肥
全区于i965年开始,先后在肇州、安达、兰西、肇东、明水等9个县54个公社试种绿肥,
但发展缓慢,一直没有大面积推广。直到1982年,才在全区推广。1985年达到高峰,全区共种
植绿肥10万余亩。自1986年开始,绿肥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89年,全区绿肥种植面积已下
降到2万亩。种植的绿肥品种主要是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和多年生紫花苜蓿。另外还有少量的香
豆子、野豌豆、砂打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