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十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农田治理

  建国后,各县加强了农田治理工作。

  50年代初,各县农田治理以修筑堤防,挖沟排水、治理内涝为主。1958年,全区进行了大
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大搞“河网化”,兴修水库,深翻土地为主。但由于极“左”思潮和
瞎指挥错误的影响,水利工程盲目上马,投资多,效益少。在深翻改土中,个别社队深翻1米
以上,结果把白浆土、冷浆黄土翻到地表层,破坏了土壤肥力,造成减产。

  1964年,全区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先治坡,后治窝”,照抄照搬大寨的做法,
修大寨式梯田。1970年,全国北方农业会议之后,全区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大搞方田、
条田、梯田建设,平整土地,打井灌溉。

  1974年以来,全区农田基本建设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重点。部分县还成立了
农田基本建设民兵团,负责本县大中型跨社工程的施工任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措施,进行
了统筹兼顾,统一规划设计。坚持“旱涝兼治”的原则,以治涝为主,以土方工程为主,以田
间工程配套为主,突出低产田的改造,积极稳步发展水田生产。西部地区以解决抗旱水源和开
挖清淤排沟为重点。东部地区以涝区治理和发展水田灌溉为重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以小流
域治理为重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地、县都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坚持“谁受益,谁
负担”的原则,因地、因工制宜,确定施工形式,实行专群结合、统分结合。对长远建设项目
和骨干工程,组织专业队伍施工。对田间配套工程,组织群众突击完成。对重灾区和工程量较
大的地方,组织非受益区支援完成。

  到1990年,全区共修筑江河堤防总长1037公里,建成大、中、小型水库75座,设计总库
容量7.1亿立方米,已基本控制了洪水灾害。共建成大、中型涝区57处,累计除涝628.8万亩,
占全部易涝面积的75%。共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5处,打配套机电井18673眼,总设计灌溉面积
468万亩,当年实灌面积385万亩,坐滤水种面积956万亩,旱灌能力达百万亩。累计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319.7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7%。其中修梯田21.2万亩,改垅157.8万亩,地
埂种生物带14.7万亩,治沟7088条、27.55万亩,造水土保持林87.9万亩,封山育林0.4万亩,
挖截流沟9.1万亩,种草1.o5万亩。全区共建成高产稳产田1200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
60%。

  二、土壤改良

  建国后,肇东、肇源、肇州、安达、青冈、明水等盐碱地较多的市县,采用拉沙改土等办
法,大搞土壤改良。到1978年,全区累计改良盐碱地(包括草原)228万亩。

  1979年,全区进行了土壤普查,共有需要改良的中、低产田面积1592.7万亩。其中:中
产田644万亩,分5个亚类,分别是草甸黑土205万亩、白浆化黑土51万亩、典型草甸土156万亩、
潜育草甸土24万亩、薄层黑土208万亩。这些土壤的特点是冷浆,春易旱秋易涝,水土流失严
重。主要分布在海伦、绥棱、庆安、明水、望奎、青冈、绥化等市县。低产田面积948.7万亩,
分7个土类18个亚类,分别是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和盐渍化黑钙土)494.3万亩、草甸土(包括
4个亚类)382万亩、沼泽土11.5万亩、风沙土41.6万亩、盐土6.7万亩、碱土7.3万亩、白浆土
5.3万亩。这些土壤的特点是含水量低,春季干旱少雨,不坐水种难以保苗,PH值较高,质地
粘,有机质缺乏,不保肥不保水,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低。这些土壤在不施肥的情况下种玉米亩
产不超过150公斤。主要分布在肇源、肇东、肇州、安达、青冈、明水、兰西等市县。

  全区中低产田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是改造中低产田的根本措施。主要做法,一是增肥改土,增加有机肥
含量,提高粪肥质量;二是客沙改盐碱地,客土改沙包地,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

  生物措施一是种绿肥改土。绿肥具有养分高,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二是种植星星草
和沙棘改良盐碱土。三是种防护草带,在坡度大的耕地上种植苕条和多年生绿肥,建设防止水
土流失的生物梯田。

  工程措施一是修筑排水设施。在沼泽土、潜育草甸土等积水区的耕地上修筑桥涵、塘坝
等排水工程。二是改旱田为水田。全区中低产田中有100多万亩易涝地,可实施旱改水的改良
措施。三是修筑抗旱设施。全区中低产田中,易旱面积500万亩。改良的方法主要是打机电井
和修建小型蓄水设施,进行旱灌。

  到1990年末,全区644万亩需改造的中产田,已有200万亩达到了高产田水平。948.7万亩
低产田,已有200万亩达到高产田水平,300万亩达到中产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