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械作业

第二节 机械作业



  一、田间机械作业

  50年代初期,除小麦平播外,垅作大田作物只能搞翻、耙、压,机械化作业面积只有几万
亩,机械化程度仅为0.1%。

  60年代,经过农具改革,农机具配套,特别是垅作机械出现后,机械作业项目逐渐扩大到
起垅、播种、中耕等。

  70年代,增加了机械深松、收获等。机械作业由试验示范逐步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机械化作业面积、机械化程度逐年增加。

  80年代,又增加了机械深施肥、机械插秧、机械覆膜、机械磁化处理种子、机械药剂除草
免中耕、秸秆与根茬粉碎还田、机械伏秋翻等作业项目。

  机械耕地机耕是农业机械作业的主要项目。1954年,首先在海伦、绥化两县开始,1958
年扩大到全区12个县。当时主要是对麦地实行机械整地。小麦收割后进行翻、耙、压,达到播
种状态。60年代末,谷子、糜子、高粱及部分玉米播种前,也实行了机械整地,并实行玉米秋
翻起垅埯种,大豆秋翻平播后起垅。到1976年,全区机耕地面积已达1487万亩,机耕程度达
62%。1982年,扩大到1768万亩,机耕程度达75.4%,是机耕程度最好的一年。1983年,机耕
地面积开始下降,1985年,已降至1413万亩,机耕程度仅为58%。1988年后,机耕面积逐年扩
大。到1990年,全区机耕面积已达1836万亩,机耕程度达75.4%。机械整地改变了土地荒、硬、
瘦的状况,给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机械播种1956年,肇东、肇源两县首先开始机械播种小麦,面积仅7.2万亩。1960年扩
大到12个县,机播面积为29.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1%,机播作物主要是小麦和亚麻。

  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机械平播谷子、糜子。70年代初,机械平播面积逐渐扩大,部分玉
米、大豆也使用48行播种机平播。并使用了龙江1号玉米点播机、深松部件起垄播种玉米。

  1982年,全区机播面积已达1095万亩,机播程度47.8%。其中:小麦机播面积262万亩,
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9.7%;大豆机播面积307万亩,占81.1%;玉米机播面积88万亩,占14.9%;
高粱机播面积114万亩,占66.6%;谷糜机播面积252万亩,占71.6%;水稻机播面积0.4万亩,
占1.3%。

  1983年,全区机播面积下降到913万亩,机播程度40.5%。1990年,机播面积增加到1183
万亩,机播程度为48.8%。

  机械中耕1958年至1969年,由于机引农具不够配套,部分社队在铲趟脱节 时,只能用拖
拉机带木犁(在拖拉机后横绑木杆上拴7至9副木犁),用人工手扶木犁随拖拉机跑进行趟地,群
众称之为“犁后喘”。1970年以来,出现了适合机械化发展和科学种田的深松耕法,研制了适
合深松耕法的配套农具,使拖拉机不仅能趟地,而且能深松,解除了“犁后喘”,提高了机械
中耕水平。到1984年,全区机械中耕面积已发展到1126万亩,机械中耕程度达59.9%,分别比
1963年增长6倍和37%。

  1990年,全区机械中耕面积发展到1417万亩,机械中耕程度达77%。

  机械收割绥化地区机械收割程度较低,一般只有10万亩左右。且仅局限于小麦一种作物。
1990年,全区机械收割面积发展到25万亩,机械收割程度为1%。

  二、非田间作业

  机械脱谷1954年,海伦、绥化两县首先开始试用脱谷机脱小麦,获得成功。1960年,全
区12个县普遍开始使用脱谷机脱小麦。1964年,各县先后开始使用玉米脱粒机脱粒。1970年,
全区实现了小麦、玉米脱谷机械化,同时开始用手扶拖拉机和胶轮拖拉机拉镇压器打谷子、糜
子、高粱,用打稻机打稻等。1980年,全区已有各种脱谷机13918台,机械脱谷达40%以上。
1990年,全区各种脱谷机已达26712台,机械脱谷作业已达90%以上。

  机械运输建国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用运输机械、机械运输项目和运输数量逐
年增加。到1984年,全区已有农用汽车1004台,1.5吨以上拖车6532台,1吨以下拖车20646
台。拉地、送粮、送甜菜、送亚麻、送粪、拉种子、拉化肥和农药等项,多靠机械运输。1990
年,全区机械运输作业已达90%以上,基本实现了运输机械化。

  粮油加工与饲料粉碎1963年,农村开始使用机器制米、磨面、榨油、铡草、粉碎饲料等。
到1982年,全区已基本实现了粮油加工与饲料粉碎机械化。

  全区田间机械化作业情况统计表表
  表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