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具改革
第三节 农机具改革
一、农机具研究所
1959年,遵照毛主席“每省、每地、每县都要建立农具研究所”的指示,肇源、肇州、青
冈3县成立了农具研究所,共有职工23人。
1960年,肇源县农具研究所撤销,其余11市县均设农具研究所,地区也建立了农机科研所。
共有职工79人,其中技术干部26人。
1962年,除肇东、望奎、绥棱3个县保留农具研究所外,其余各县和地区农机具研究所全
部撤销。1965年,此3县农具研究所也全部撤销。各县农机局设立了半机械化股,负责农具改
革及推广工作。
1968年至1970年,各县先后恢复了农机具研究所,共有职工73人,其中技术人员28人。1972
年,地区恢复农机科研所。1979年,地区农机科研所交省,改为黑龙江省农机运用研究所。
1988年,各市县农机局内设的农机技术推广站并入市县农机具研究所内。
1990年,全区共有市县农机具研究所12个,12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24人,助
理工程师20人。市县农机具研究所主要负责新型农机具的研制、引进、推广及农机技术推广工
作。
二、农具改革与农机技术推广
1960年各县建所初期,农具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开展原有农具改革、马拉农具升级、改革
新式中耕机械为内容,以改革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双革”运动。仅1960年,全区就改
革农具320097件。改革的农具构造简单。成本低,提高工效1至2倍。
1970年各县农具研究所重建后,研究、改革的主要项,目是机马牛全适用的半机械化农具
及半机械化农具升级。先后改制推广了三条耲耙、三刀耲耙、点播耲耙等马拉宽播耲耙、玉米
埯种机、割茬机、简易脱谷机、“犁后乐”,改48行播种机平播大田作物,改革七铧犁和扣种
机为万能播种机。改制移行、随行器,苗间除草机,引墒播种部件,中耕部件,追肥部件和深
松部件以及垄沟深松播种玉米部件等。其中绥化县四方台公社富荣大队农民驾驶员袁明志于1974
年改装的七铧犁随行器,趟地不用人扶犁,提高工效20倍,于1975年开始在全省推广。
1979年,全区共改革引墒播种部件2450台(件)、中耕部件1615台(件)、追肥部件1590
台(件)、深松部件2400台(件)。
80年代,各市县农机具研究所,研究改革的农机具项目主要有48行改悬挂播种机、五铧犁
改深松铲、48行改播玉米和大豆、五铧犁改悬挂四铧犁、七铧犁Ⅰ型和Ⅱ型改Ⅲ型、2BT~1改
深施肥部件、水田整地机、小拖深施肥起垄机等。
在全区推广应用的农机新技术主要有: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1984年开始在庆安县平安乡民族村试验120亩。1990年
全区推广29.3万亩。这项新技术可增产40%以上,1988年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机械覆膜技术1984年开始试验1224亩,1990年推广面积9.8万亩。其中玉米机械铺膜可
增产70%到1倍。1987年获省农机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1983年开始试验,1990年推广722.4万亩。这项技术可增产10~12%,
亩节 省种子1.5公斤,亩节 省人工(间苗)2个。1988年获省农机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机械深施肥、分层施肥技术1980年开始试验示范。1990年推广面积736.3万亩。这项技
术可提高化肥利用率30%,增产15~20%。1984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械旱作少耕技术1980年开始推广,到1987年推广面积达1734万亩。1988年后,转为
机械抗旱保墒土壤耕作新技术,1990年推广面积达900万亩。这项新技术可增产10%以上,1985
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农机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型拖拉机配套技术1987年推广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1万台,1990年推广小型拖拉机
配套农具9万台,并获省农机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机械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技术1989年开始在肇州、肇东两市县试验,1990年推广面积16.1
万亩。
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1980年开始试点,1981年推广109.4万亩,增产11.5%。1982年
推广702万亩,增产10.4%。1983年推广1886.6万亩,增产10.9%。1984年,这项新技术获国家
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土地机械耕暄制土地耕暄是以自然村屯为单位,在“三·三”轮耕、轮作制的基础上进
行的。以三年为周期对土壤有计划的耕翻、深松、深松起垄等机械作业,一般要使耕深达到18
~20厘米,打破犁底层,以达到培肥地力、蓄水保墒的目的。土地耕暄制,是指承包土地的农
户,每年预交一定数量的耕暄费,作为养地基金,保证土地三年耕暄一次,形成制度。绥化地
区于1980年在绥化市太平川1镇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区。1990年推广面积已达8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