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苗生产 一、林木种子
全区林木用种量较多的是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红松次之,其他针阔叶林木用种量很
少。林木种子的来源,主要靠省调拨及到各地采收,在本区内自行采集和生产的林木种子量很
少。
1954年至1974年,全区所需的杨树种子,主要是从辽宁樟武、海城一带采收,年均采收量
1000公斤左右。1975年以来,又先后在河北、内蒙、辽宁、吉林、山西5省及省内一些地区和
市县调进或采集了各种林木种子。据统计,自1954年至1990年,全区共调进、采集了小叶杨、
落叶松、红松、樟子松、黄榆、水曲柳、苕条、山核桃、山丁子、紫椴、沙棘、山葡萄、白丁
香、佛头花、山高粱、小桃红、紫丁香、锦鸡、鱼鳞松、侧柏、红皮云杉等树种317.4万公斤,
基本满足了全区育苗用种的需要。
为使林木种子向基地化、良种化、丰产化方向发展,全区自1964年开始建立人工母树林,
1974年开始建立人工种子园。到1981年末,全区共建人工母树林12792亩,人工种子园1113
亩。其中肇东县五站种子园和海伦县陈家店种子园为省重点种子园。1984年对全区母树林进行
了普查调整,母树林面积调整为2256亩。其中经省批准为优良母树林的有落叶松母树林280亩
和樟子松母树林206亩。一般母树林有落叶松1770亩。1987年绥棱县130亩落叶松优良母树林
升为最佳母树林,海伦县135亩一般落叶松母树林升为优良母树林。1988年在绥棱县最佳母树
林中选出60株一级优良母树。1989年绥棱县自采落叶松种子300斤。种子质量好,适合全区培
育,出芽率在85%以上,比调进的高25%左右,为自采、自育、自选优良树种奠定了基础。
二、育苗
绥化地区国营苗圃育苗生产始于1950年,当年全区共育苗1746万株,其中成苗595万株。
1952年,肇东、肇州、肇源、安达4县首先开始了群众育苗,共育苗2439亩,生产苗木500万
株。此后,各县先后开始仿行。到1956年,全区普遍形成了国营、群众两种育苗形式。
1975年,地委、行署提出了“二年育苗、三年成林”的要求。为此,各县都做到了“四舍
得”(舍得好地、劳力、粪肥、资金),大办集体苗圃,育大苗。据统计,1975年到1981年的7
年间,累计育苗114.7万亩,是1974年以前25年累计育苗57.71万亩的2倍,年均育苗达16.4万
亩。海伦县1981年育苗面积达4万亩,平均每个生产大队育苗20亩。
1982年以来,本着“就地育苗。就地造林”的原则,全区重点进行了苗木基础建设。从市
县到村屯都建育苗基地,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屯、个人四级育苗网,扭转了由市县统一供苗
和从外地买苗造林的状况。1983年,全区育苗面积达40万亩,生产苗木近10亿株,除自给外,
还支援了其他单位和地区。
在育苗品种及方法上,1950年到1953年主要是进行榆树、落叶松播种育苗和杨树插条育苗。
1954年到1973年,肇东、肇州、肇源、安达、兰西、青冈、明水7个县主要是进行杨树插条育
苗和小叶杨播种育苗。海伦、绥棱、庆安、绥化、望奎5个县主要是进行落叶松和红松播种育
苗。1974年到1977年,开始从外地引进杨树新品种。1974年引进杨树新品种140个编号,萌条
1625万株。1975年引进21个编号,萌条5000万株。同时普及育杨、柳二年生大苗,为大苗造
林打基础。经过生产实践证明,引进的萌条病虫害及冻害都比较重,除美人青、北京605等两
三个品种在土质肥沃、气候比较温暖的绥化、兰西县的南部一带可以生长外,其他基本都不适
于栽植,盲目的大量引进造成了很大损失。1976年,全区开始推广小黑杨、小青黑、白城2号、
加青、美中、斯大林工作者和北京杨等7个新品种。从实践看,小黑杨、小青黑和白城2号在本
区表现较好,特别是小黑杨表现突出。1978年以后,各地开始大量培育小黑杨、小青黑和白城
2号3个杨树新品种。同时,东部5个县在大搞杨、榆育苗的同时,进一步搞了落叶松、水曲柳
等针阔叶树苗。杨树育苗面积占全区育苗面积的比重较大。1981年全区育苗17.47万亩,1983
年育苗高达40.14万亩。优良品种小黑杨育苗在全区基本普及。在积极繁育小黑杨、小青黑、
北京3号等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还根据造林绿化的需要培育了一些松类苗木、花灌木和乡土树
种,着重培育了城镇绿化所需的松柳大苗,向品种多样化发展,基本改变了东松西杨、品种单
一的状况。并引进了容器培育松苗新技术,提高了育苗成活率。1990年,全区育苗4.18万亩,
成活率达70%~80%。
全区苗木生产情况表
表4—18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