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机电井

第七节 机电井



  一、概况

  绥化地区机电井灌溉,是从城郊菜田灌溉开始的,是抗旱的主要工程。

  1959年1月,安达县先锋公社大丰收管理区(今安达市天泉办事处新青村)打成了1眼菜田灌
溉机井,每小时出水量80吨,此为全区机电井建设之始。1965年以后,机电井建设逐渐转向农
村,农田井猛增。到1967年,全区已有机电井2473眼。

  1974年,机电井建设纳入国家计划,全区各县都正式组建了打井专业队,增添了钻机、汽
车等设备,加快了机电井建设步伐。到1974年底,全区已有配套机电井8278眼,其中电配井
7842眼,占95%。1976年,各县先后开始打防病改水井。1978年5月,省水利厅在安达县召开
了全省打井表演比赛大会,青冈县水利打井队获解放牌汽车一辆。从1980年起,各县开始打水
田补水井。到本年末,全区共建成配套机电井13278眼,设计灌溉面积173.76万亩,实灌131.87
万亩。其中电配井9374眼,占机电井总数的71%。

  1983年,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由于对农田灌溉井没有采取妥善的保护
措施,造成部分井的设备丢失,线路拆毁,很多井封存待用,全区机电井建设步伐放慢。1985
年以来,各地加强了机电井管理。

  1990年,全区共有机电井19355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8673眼。在配套机电井中,农田灌
溉井16436眼,改水井1105眼,饮水井380眼,补水井739眼,林草灌溉井13眼。

  二、成井与灌溉技术

  成井技术。50年代末,打井工具是从河北省引进的轮式、压弓式冲击锥。1959年,又从辽
宁省海城县引进了人力旋转锥。60年代,开始采用以机械为动力的“反循环”和“上海300型”
钻机。提水工具多为机泵合一的潜水泵。1976年以前,由于地下水情况不清,缺乏科学定井位
方法,成井率不高。1976年,绥化地区开始进行物探定水位和测井。1978年开始,除庆安县外,
其余11县均应用物探普查了地下水资源,完成了1:5万比例尺成果图,为打井提供了水资源依
据,使机电井成井率达到95%以上。

  井灌的输水与田间工程。1972年前,各地均是就地挖渠,少数地方使用砖衬砌渠道。1972
年,肇东县首先使用聚乙稀薄膜管代替渠道输水,群众称之为“小白龙”。1978年,肇东县又
为“小白龙”安装了“开口器”和“闸门”。1979年,省水利厅在安达县召开了全省推广“小
白龙”抗旱灌溉现场会,在全省推广了“小白龙”灌溉技术。

  1990年,全区机电井实灌面积202.08万亩。其中单井灌溉50至100亩的机电井有8622眼,
100~200亩的4689眼,200亩以上的522眼。

  三、机电井管理

  1983年以前,机电井为集体所有,社队管理,一般都采用队建队管、统管统用的管理方式,
每眼井都定有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田灌溉机电井的管理主要有4种方式:一是专
户包井,供水收费;二是联产承包专户管理;三是专人管理,综合承包;四是承包户买井。到
1990年,采用这4种形式管理的机电井,分别是3043眼、3173眼、2710眼和4755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