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饲养管理

第六章 畜牧业

第一节 饲养管理



  一、畜牧业生产

  元朝时期,今肇东、肇州、肇源、青冈、明水、安达、望奎等地就移入了大批蒙古族人民。
他们逐水草游牧而生,以畜产品与中原地区互通贸易,换取中原地区的粮食、布匹、铁器等生
产生活资料。清王朝建立后,视东北为“龙兴之地”,于康熙七年(1668年)实行了一系列封禁
政策。本区被指为皇室围场、牧场,只准游牧狩猎,不准开荒耕种。直至清末封禁政策被冲破
后,本区才逐步走向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阶段。

  游牧,是驱赶牲畜逐水草而迁徒的生活,天然牧草是牲畜唯一的饲料,牧民随着四季的变
换驱赶牲畜由北方游牧到南方,又由南方游牧回北方。由于无固定草原,又没有供应牲畜饮水
的充足水源,加之对牲畜疫病没有治疗能力,因而牲畜时常发生大量死亡,从而使畜牧业生产
发展缓慢。到国民3年(1914年),绥化地区境内共有大牲畜331730头(匹)、羊59512只、猪
259401头。

  民国3年(1914年)各县牲畜存栏表
  表4—30单位:头、匹、只


  注:肇州县、绥化县和海伦县的数字分别包括肇源、绥棱和望奎县。安达和青冈两县包括
明水县。

  伪满时期,由于日伪统治者的掠夺,连年强征军马,摊派官猪官牛、活鸡禽蛋,加之疫情
蔓延、饲料缺乏,境内各县畜牧业生产遭到了严重摧残和破坏。

  伪康德3年(1936年)部分县牲畜存栏表
  表4—31单位:匹、头、只
0000199(缺失图片)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将畜牧业生产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1949年春,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先后开展了确定畜权、发放畜照工作,保护了群众的养畜积
极性。1950年各县人民政府陆续制定了《家畜保护暂行条例》,积极开展防疫灭病,保护牲畜,
保护草原工作。严禁宰杀耕畜和母畜,优待种公畜,加强了畜牧场和繁育改良体系建设,使各
县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4年,绥化地区境内12个县大牲畜总存栏已达725745
头(匹),比1949年增长了63.6%。其中马511438匹、黄牛193763头、奶牛5494头,分别比1949
年增长了57.1%、99.3%和170.9%。1956年进入高级社后,牲畜都集中到社队统一饲养,由于管
理不善,致使畜牧业生产出现滑坡。1956年全区12个县大牲畜总存栏635354头(匹),比1954
年减少了90391头(匹),下降了12.5%。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时期,在“左”的思
想指导下,各地普遍刮起了“共产风”,实行“一平二调”,曾一度出现了杀鸡宰猪风,严重
束缚了畜牧业的发展,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大牲畜存栏数量大幅度下降。到1961年,全区
大牲畜存栏总数已下降到485628头(匹),回落到1949年的水平。全区猪存栏为524524头,比
1949年还少31502头,为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1963年,全区各县认真贯彻执行了《人民公社
工作条例》及《农业发展纲要》中有关畜牧业生产的规定,实行了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
的方针,推广了肇源县浩德公社“公有公养、公有私养、私有私养”三种方式并举的经验,使
全区畜牧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6年,全区大牲畜存栏647789头(匹)。其中马存栏
427452匹,分别比1961年增长了33.4%和28.4%;生猪存栏1001296头,比1961年增长了90.9%。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区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1967年至1976年全区大牲畜存栏一直在
64万头(匹)至69万头(匹)间排徊,其中马匹存栏始终在43万匹至46万匹之间。1968年至1970年,
农村社员养猪由于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生猪存栏大幅度下降,1969年全区生猪存栏
794849头,比1966年下降了20.6%。1970年后,各县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事业
的一封信》,大办集体养猪场,实行队繁户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6年全区生猪存栏已达
1619976头,比1969年增长了103.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养畜积极性。1980年,
地委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的调查》,各市县据此文件精神,
对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从而结束了全区牧业单纯以猪为主的局面,确立了在不放松养猪生产
的同时,大力发展奶畜、绵羊、黄牛、大鹅等草食畜禽生产的指导思想,使全区畜牧业生产出
现了转折。1988年地委又提出了“稳农、上牧、兴工、活商”和“把畜牧业变为独立产业”的
战略方针,增加了牧业的投资比重。各市县又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以发展节 粮型畜牧业为
重点的政策。全区畜牧业生产基本适应了饲草、饲料资源状况,并开始冲破家庭副业的小圈子,
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迈进。1990年全区奶牛存栏143151头,比1949年增长了69.6倍,比1978
年增长了8.5倍。安达、肇东、海伦3个市奶牛存栏分别超过4万、3万和1万头,全区有奶牛超
过千头乡镇31个,占乡镇总数的13%,奶牛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黄牛存栏为327319
头,比1949年增长2.4倍,比1978年增长85.8%;羊存栏696892只,比1949年增长19.8倍,比
1978年增长52.3%;养家禽1731万只,比1981年增长1.6倍。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产量及产值也不断增加。1989年全区牧业总产值达4.27亿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4.3倍,比1978年增长1.4倍。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的19.6%,比1949年增长9.2%,比1978年增长9.1%。1989年全区年产鲜奶181550吨、产肉73725
吨、产毛1980吨、产蛋33906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7.5倍、23.3%、77%和1倍。肉、奶、蛋、
毛人均占有量分别为12.7公斤、29.1公斤、5.3公斤和0.34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3公斤、
25.4公斤、2.3公斤和0.14公斤。活跃了城乡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加速了畜牧业由自给半
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

  全区畜禽存栏情况统计表
  表4—32      单位:头(匹)、只






  二、畜禽品种与分布

  马分布于全区各地的使役马,主要是本地改良马。其原品种多来源于蒙古马,经过多年
来采用纯种公马苏重挽、阿尔登、卡巴金等进行改良、杂交而成,是农耕的主要畜力,占全区
马匹总数的90%以上。此外,全区还有苏重挽、阿尔登和贝尔丘伦等纯种马89匹,分布于全区
各县、乡家畜配种站。

  黄牛主要有本地牛、朝鲜牛和改良牛3个品种。本地牛又称蒙古黄牛,适应性强,耐粗
饲料,是本区主要耕牛,全区各地均有分布,占黄牛总存栏的65%。朝鲜牛原产于延边朝鲜族
自治州,属役肉兼用品种,主要分布于海伦、绥棱、庆安和绥化4市县的稻田区和朝鲜族居住
的地带,占全区黄牛存栏的2%。改良牛,用黑白花奶牛改良本地黄牛的一代和二代称改良牛
(三代晋升为奶牛),全区各地均有分布,占全区黄牛存栏的33%。

  奶牛在60年代和70年代,全区的奶牛品种曾有过西门塔尔和短角牛,现已全部被淘汰。
以黑白花奶牛为全区乳畜业重点发展的品种,各地均有分布。其中60%以上分布在肇东市和安
达市。

  绵羊全区的本地羊原品种来源于蒙古羊,分布于全区各地,以肇源、肇州、肇东、安达、
兰西、青冈、明水等西部7市县为最多。经过多年用东北细毛羊改良,现已达到了细毛、半细
毛的标准。目前细毛羊已占全区绵羊存栏的70%。其余的半细毛羊主要分布于海伦、望奎、绥
化、绥棱和庆安等东部5市县。

  奶山羊全区现有奶山羊3.7万只,主要品种有“沙能”和“吐根堡”两种,多分布于海
伦市和绥棱县。

  猪全区猪的品种主要有民猪、哈白猪和长白猪3种。民猪又称东北民猪,多为黑色。民
猪抗寒力强,繁殖率高,好饲养,是全区民养母猪的主要品种,占全区母猪存栏的40%以上。
它分布于全区各地,以兰西、明水、望奎等县为最多。望奎、兰西两县种猪场均以饲养民猪为
主。哈白猪是70年代各地改良本地猪的主要品种,以绥化县最多,到80年代中期,公猪逐渐被
长白猪取代。全区现有哈白母猪4.5万头,占母猪存栏的30%。长白猪又称多肋猪(较哈白猪多
两对肋骨),饲养条件要求高,适应性差,但发育快,是目前发展瘦肉型猪的当家品种。长白
猪父本同民猪母本、哈白猪母本交配,产生后代为杂交一代,用以育肥,瘦肉率高,占全区出
栏育肥猪的60%。

  鸡全区鸡的品种较多,主要有本地鸡、“滨白”、“288”及肉鸡“AA”、“星布罗”
等。本地鸡分布广,多为普通养鸡户饲养。“288”、“滨白”、“AA”、“星布罗”多为专
业养鸡户集中饲养。此外,本区鸡的品种还有来航鸡、白洛克、洛岛红、芦花鸡等。

  鹅、鸭鹅的品种主要是本地鹅,鸭有本地鸭、北京鸭、康贝尔鸭等。近年来由于价格高,
销路好,鹅的数量发展很快。1985年全区养鹅118.1万只,到1989年已发展到308.5万只,增长
1.6倍。

  兔全区兔的品种主要有比利时兔、青紫兰兔、安哥拉兔、哈白兔、巨型兔、塔兔等。80
年代初全区形成养兔热潮,1983年达到顶峰,全区共养兔72万余只。1984年后,由于多种原因,
大幅度下降,到1989年全区兔存栏仅有1.6万只,品种主要是长毛兔(哈白兔)。

  野生动物全区饲养的野生动物主要有貂、貉和蓝狐等。1987年全区养貂数量最多,达3000
余只。1988年是全区养貉最兴盛时期,达10.5万只。之后,由于销路不畅、价格暴跌,1989年
全区养貂、貉数量急剧下降,仅存万余只。蓝狐在各县只有少量饲养。

  三、饲养管理体制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的畜牧业经营结构是个体经营,大牲畜多为地主、富农所占有,
小家畜、家禽多为农民所占有,属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对牲畜的饲养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
要求。

  解放后,各县先后成立了畜禽饲养管理专门机构,建立了一系列饲养管理制度。1956年,
役畜由个体分散经营转为集体经营,开始了集体养猪养羊,兴办了国营畜牧场,出现了国营、
集体、个体3种饲养管理形式。各县先后制定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牲畜管理暂行办法》,配备
了专职饲养人员,建立了役畜使役制度。1961年,各县根据马匹瘦弱、死亡严重的情况,制定
了《弱畜复壮、壮畜增膘、孕畜保胎、幼畜健壮》制度,建立了老、弱、病畜“复壮院”。1962
年各县又制定了《牲畜饲草、饲料管理办法》、《孕畜保护措施》等制度。在牲畜繁育上实行
了配、保、育三关奖,在役畜使役上实行了定人员、定车辆、定马匹、定套具的“四固定”制
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制度被视为是“管、卡、压”、“奖金挂帅”而遭到批判。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恢复了各种牲畜管理制度,并进一步把牲畜的饲养管理同社员的个人
经济利益结合起来。1979年,全区农村集体饲养的牲畜开始实行联产计酬饲养管理制度。1980
年全区农村普遍实行了牲畜承包经营管理责任制。1983年全区农村集体饲养的牲畜全部做价卖
给农民个体饲养管理,出现了大批养畜专业户。到1989年全区共有畜牧专业村86个,各种养畜
禽专业户34021户。其中:养黄牛专业户2504户,养奶牛专业户9195户,养羊专业户3669
户,养马专业户356户,养猪专业户1463户,养禽专业户3878户,养兔专业户2户,养貉专业
户34户,养貂专业户6户,综合专业户599户,其他养畜禽专业户12315户。

  四、饲养管理方法

  50年代到70年代,全区畜禽饲养管理方法,基本沿续了传统方式,但也有所改进。其做法
基本是农闲时草原放牧,农忙时舍内饲养。夏秋两季草原放牧,冬春两季舍内饲养。对老、弱、
病、孕、幼畜设专人负责,精心饲养,减少或停止使役。

  80年代初期,畜禽的饲养管理方式逐步向科学饲养管理方向转变。特别是1983年以来,随
着畜禽经营方式的变化,各种养畜专业户的大量出现,畜禽的饲养管理技术正逐步向一家一户
普及。目前,全区已推广了畜禽综合配套饲养管理新技术。一是推广了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
采用杂交猪、喂配合料、住塑料棚暖舍、防疫驱虫4项配套技术;二是推广了养鸡高产综合技
术,采取选择优良品种、笼养、喂配合料、搞好防疫4项配套技术;三是推广奶牛群体单产综
合技术,采取选用冻精的优良品种改良、喂配合料、暖舍饲养、冬季补喂青贮饲料4项配套技
术;四是推广了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采取黄牛用冻精改肉牛、集中饲养、短期育肥、拴养
补料4项配套技术;五是推广了提高绵羊产毛量和羔羊当年育肥综合技术,采用东北细毛羊供
精和本交改良当地绵羊、驱虫灭癞、增草补料、育肥羔羊暖舍饲养4项配套技术。这些饲养管
理方法的改进,对提高畜禽单产,增加养畜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作用。

  五、饲料饲草

  绥化地区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和下脚料可做牲畜饲料,还有草原近千万亩,且草质肥嫩,这
些都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各县还认真贯彻落实了饲料政策,制定了饲料地标准和数量以
及以奶换料、以猪换料的具体方法。1976年以来,各县又加强了饲料良种引进和种植技术指导
工作,广开饲料来源。到1990年,已先后引进的饲料良种主要有紫草、草木樨、苦麻菜、白鹤
玉米、饲料南瓜、饲料甜菜等,都获得了大面积丰产。

  饲料生产和饲料加工是解决饲料来源的重要途径。各县采取了春抓种、夏抓采、秋抓贮、
冬抓留、常年抓加工的方法,积极开展了饲料加工。60年代初,各县先后开展了青贮饲料的生
产加工。70年代开始对玉米秸瓤、豆秆和各种秕壳加工粉碎。80年代初期,各县又先后开始了
全价饲料、配合饲料的生产和供应,提高了饲料转化率。青贮饲料生产也有很大发展,1989年
全区青贮饲料总量达4.7亿斤,比1980年增加1.4倍。全区饲料加工机械已基本配套,大型饲料
粉碎机组已广为利用,基本实现了饲料加工、粉碎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