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繁殖改良

第二节 繁殖改良



  一、繁育改良体系

  伪满时期,绥化地区境内部分县先后建立了种畜场、种马场和猪禽繁殖场。伪康德元年(1934
年),绥棱县在上集镇建立种畜场1处,有阿拉伯及贝尔逊种马3匹,并引进了“巴克夏”种猪。
伪康德4年(1937年),肇东县立种畜场成立,有种马14匹,巴克夏种猪20头,种羊165只。伪康
德7年(1940年),在肇东县设国立种马场1处(今7440工厂处),有改良种马280匹。伪康德8年
(1941年)绥化县设立了种马站和猪禽繁殖场。这些种畜(马)场(站),主要是为日本侵略军培养
军马,同时试图对牲畜进行繁育改良,但收效甚微。

  建国后,自1950年开始,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城乡普遍开始建立种马站,牲畜示范繁殖场、
综合配种站。1952年,肇东军马场在肇州县丰乐镇建立了绥化地区境内第一个马匹人工授精配
种站。相继各县均建立了马匹人工授精站。1975年,地、县两级都设立了家畜繁育技术指导站,
共有工作人员98人,其中技术干部66人,繁育改良体系日趋完善。到1982年,全区共有家畜配
种站546处,其中国营办站28处,集体办站383处,个体办站135处,共有配种技术人员812人。
繁育改良设备也不断增加,1982年全区有液氮罐298个,繁育改良专用车15台。在繁育改良技
术上已开展了使用冻精配牛,鲜精配马,人工授精配猪、羊等技术。

  1983年,乡、村配种站相继由集体或个人承包,出现了大量的配种专业户。1986年随着猪、
羊采取集中供精配种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各乡镇畜牧站开始向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的方向发展。
各配种站、点、户也随之向牛、马、猪、羊全能开展的综合配种站方向发展。经过4年来的不
断发展、整顿、提高,建了一批乡级综合配种站,培养了一批具有综合配种技术的人才,强化
了服务功能,乡级综合配种站已基本形成了体系,成为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中的一个实体
服务单位。1990年全区共有各级配种站点641处,技术人员901人,液氮罐620个。

  二、马匹繁殖改良

  伪康德元年(1934年),绥棱县种畜场引进阿拉伯及贝尔逊种马3匹,与本地蒙古马交配,
此为全区马匹改良之始。

  建国后,自1951年开始,各县陆续引进了苏重挽、阿尔登、俄罗斯、贝尔丘伦、配血龙、
奥尔洛夫、顿河、卡巴金等重挽、乘挽兼用和轻骑优良种公马,推广了人工授精新技术,进行
马匹改良。在引进的优良种公马中,有1匹贝尔丘伦种公马,是斯大林于1951年赠给朱德总司
令的,后朱总司令又把它送给了安达县。到1982年,全区马匹人工授精站已发展到172处,饲
养优良种公马159匹。全区马匹在原蒙古马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外来品种,进行改良杂交,部
分马已改为黑龙江挽马。1982年全区有改良马10.6万匹,占存栏马匹的27.9%。

  1983年以来,由于养牛的效益高,又可使役,以及小型农机具的发展,马匹的繁育改良一
直被农民所忽视,马匹存栏逐年下降。1986年,马冻精新技术在望奎县试验成功,选用阿尔登
种马开始批量生产马冻精,在全区推广,收到明显效果。

  1990年,全区人工配种马匹4.2万匹,人工受配率46.7%。人工准胎3.4万匹,人工准胎率
81.1%。人工配种产驹3.3万匹,成活2.9万匹,成活率90%。

  三、黄牛繁殖改良

  建国初期,各县饲养的牛绝大多数是本地黄牛。1973年开始,引进肉用牛利木攒、海福特、
夏洛来和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英短角,建立冷冻精液站,开展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当年
全区应用冻精人工配种母牛13头。1976年青冈、明水等县被确定为省黄牛改良重点县后,全区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黄牛繁育改良体系,购进了大批良种公母牛,普遍开展了冻精配种。1980年
全区重新确定了黄牛改良方向,开始改用荷兰黑白花奶牛改良本地黄牛,向乳用方向发展。改
后第三代晋升为奶牛,日产奶量在25公斤以上。1981年,在全区7个商品牛基地县中,有青冈、
肇源、肇州、兰西、安达5个县被评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建设先进县,青冈县名列第一名。海伦、
庆安两县被评为全省黄牛改良先进县。1982年,全区已有黄牛冻精站305处,有改良黄牛4.03
万头,占存栏黄牛的26.2%。1989年,全区人工配种黄牛7.2万头,占可繁母牛的72.1%。当年
产改良犊牛4.5万头,占当年产犊的69%,成活4万头,成活率91.6%。

  四、奶牛繁殖改良

  伪大同元年(1932年),安达、肇东两县首先引进奶牛。当时多是产奶量低的黄白花和黑白
花奶牛。建国后逐渐引进小荷兰血液,使奶牛群体性有所改变,黑白花奶牛逐渐成为全区乳用
牛的主要品种。1974年开展奶牛人工冻精配种,1976年大面积推广。同时采用了暖舍补料的方
法,加强了犊牛的后天培育,提高了犊牛成活率和成牛产奶量。80年代后期,全区奶牛已全面
推广了细管冻精人工配种新技术,每头牛年平均产奶量由70年代末的3吨,提高到4吨。安达市
个体养牛户每头牛年产奶量平均达5吨以上。1989年全区奶牛人工配种5.6万头,占年初可繁母
牛的96.1%。人工授精准胎5.1万头,准胎率91.1%。人工授精产犊牛3.7万头,成活3.5万头,
成活率93.8%。

  五、猪繁殖改良

  伪康德元年(1934年),绥棱县引进巴克夏种猪。伪康德2年(1935年)肇东、肇源县引进少
数巴克夏、约克夏种猪,与本地民猪进行杂交改良,但收效不大。

  建国后,50年代中期,各县普遍引进了巴克夏、约克夏种猪进行杂交改良。60年代和70年
代陆续引进克米洛夫、苏白、哈白、长白等良种猪,进行杂交改良。70年代中期,全区推广了
猪人工授精技术。1981年海伦县又引进了美国瘦肉型种公猪杜洛克。1982年全区共有猪人工授
精站118处,人工授精母猪1.1万头次,人工受配率为4%。1986年全区有10个县的40个乡镇开展
了统一供精配种。但因配种收费低,配种站养公猪赔钱等原因,除望奎县坚持开展外,其余各
县都已中断了猪的统一供精。近年来,全区各县多采用长白公猪改良当地母猪,其后代为二元
杂交,瘦肉率高达53%,是饲养商品猪的理想品种。但这种改良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开
始出现近亲繁殖现象,急需引进较理想的“杜洛克”种公猪,搞三元杂交。

  六、绵羊繁殖改良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饲养的绵羊大部分是质量差、产毛量低的蒙古半粗毛或粗毛羊,
大群放牧,自行配种繁殖。

  建国后,自50年代中期开始,各县陆续引进了考力代、高加索、波尔华斯、斯达夫、阿斯
卡尼、奥洲美利奴及新疆细毛羊等细毛和半细毛种公羊,采取人工授精和良种本交相结合的方
法,进行绵羊改良。到70年代末,全区已有25%的绵羊改良成东北细毛羊,65%改良为半细毛羊。
1986年,公羊精液高倍(10倍、15倍和20倍)稀释,统一供种在安达市任民镇试验成功。1987年
在全区普遍推广,提高了优良种公羊的利用率6至8倍。1989年,全区人工配种绵羊13.3万只,
占当年可繁母羊的35.3%。人工配种产羔10.4万只,成活9.1万只,成活率87.4%。平均每只羊
年产毛由70年代末的2.5公斤提高到4.5公斤。到1990年,全区已有70%的绵羊改良为东北细毛
羊,30%改良为半细毛羊,已达到了绵羊改良标准。

  七、奶山羊繁殖改良

  绥化地区境内原有的奶山羊,是苏联侨民于民国12年(1923年)带入海伦、绥棱两县的。主
要品种是“沙能”后裔。经过多年的集群繁育,品质逐渐退化。1980年,海伦县、绥棱县引进
了沙能、吐根堡等优良种公羊进行改良,提高了产奶量。1981年开始在海伦县建了2处奶山羊
人工授精站,人工授精母羊145只。1982年全区奶山羊人工授精站发展到18处,人工授精母羊
2400只。通过良种本交和人工授精改良,到1982年末,全区已有改良奶山羊2.28万只,占存
栏总数的21%。近年来,全区奶山羊存栏大幅度下降,到1990年,全区仅有奶山羊3.7万只。

  八、家禽繁殖改良

  全区饲养的家禽品种繁多,但均属引进扩繁饲养,没有杂交改良出新品种。80年代初期,
从原种场引进蛋鸡“288”,1985年又从原种场引进“滨白”鸡,在全区广泛饲养。肉鸡主要
有“AA”、“星布罗”等。这些品种以各地养鸡专业户为中心,引进祖代~父代~商品代大量
扩繁饲养。到1989年,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户已遍及城乡内外,共养家禽1481万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