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疫病种类
绥化地区境内,流行过的畜禽疾病共有210种之多,其中传染病有66种,普通病109种,寄
生科病35种。此外,还发生过亚硝酸盐、有机磷、龙葵素、3911农药中毒等症。
建国后。在全区流行较严重,对畜禽危害较大的有马3号病、马鼻疽病、家畜炭疽病、家
畜5号病、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鸡瘟及禽霍乱等。其特点是来势猛,蔓延快,流行时间长,
死亡率高。
二、传染病流行及防治
马3号病是解放后由苏联引进种马时带入我国的。1960年,安达县大同镇在全国首次发
现了马3号病,波及本县8个公社的10个生产队,定性马330匹。1961年全区共查出3号病马322
匹。经专员办公会议批准,于同年6月5日至6月20日,将病马全部运往庆安县茂林林场集中饲
养,仅58天时间就死亡127匹,占病马总数的39.5%。在运马途中还有77匹病马丢失在庆安县境
内,后找到63匹。1962年9月,庆安县暴发马3号病,仅丰收、工农2个公社就死马882匹。据
1962年10月调查,马3号病已蔓延到安达、肇州、肇东、庆安、绥化、肇源、望奎、海伦等8个
县的24个公社,86个生产大队,214个生产队及7个机关、企业、农牧场,共有2246匹马发病,
死亡1522匹。1971年全区马3号病流行达到高峰,共死亡耕马9000余匹,有290个生产队死亡
耕马半数以上,其中有30个生产队的耕马几乎死光。截至1978年末,全区12个县普遍发生过马
3号病,累计疫点14696个,共判定处杀病马13694匹,病死20余万匹。
党和国家对马3号病十分重视,责成国家科研部门研究防治办法。各地主要采取了养护、
检疫、隔离、封锁、消毒、处死等综合防治措施加以防治。197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地区兽
医卫生防疫站,先后试制成功驴白细胞解毒疫苗。当年全区共制疫苗10.1万毫升,省下拨给全
区疫苗40万毫升。1977年8月,全区组织兽医技术人员2841人,县、社、队干部、生产队防疫
员以及社员群众计51498人,分为5700个注射疫苗小组,分3批进行疫苗注射,共注射了429
268匹马,占全区马匹总数的94%。注射3个月后,发生的疫点、病马、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同期
下降34.4%、23.8%和44.5%,收到良好效果,基本上根治了马3号病。1980年以后基本无此病发
生。
马鼻疽病解放前各县就有此病流行蔓延。解放后,此病仍在各县流行,其中肇东、肇州、
肇源、青冈、明水等县较严重。1956年,全区进行马鼻疽防疫检查,发现鼻疽病马占检查马总
数的35%。
防治措施主要是对疫区封锁,对阳性病马隔离,对开放性病马处杀。1956年,各县开始使
用土霉素、盐酸盐试治阳性病马,1958年全区普遍推广,治愈率达80%以上。此后年年普检,
随检随治。到1968年,全区基本控制了马鼻疽病的发生。
炭疽对牲畜危害较严重。解放后,在各县曾局部发生,没能蔓延,其中肇源、青冈等县
较重。1949年5月,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新站振余村53匹马、64头牛患炭疽病,死亡99匹
(头)。1950年6月,郭尔罗斯后旗古龙镇有79匹马、44头牛发病,全部死亡。1953年青冈县中
和镇一带发生炭疽病,重点在一排六村,700匹(头)牛、马患病,死亡率4%。海伦、庆安、望
奎、绥棱、兰西、绥化、肇州等县局部也都发生过炭疽病。对炭疽病的防治主要是进行炭疽芽
孢疫苗预防注射。1972年以后,各县再未发生过炭疽病。
5号病建国后全区境内曾多次发生家畜5号病,其中肇源县较为严重。
1951年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发生牛5号病,10天内蔓延全境,死牛1680头。1953年,
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再次发生牛、猪、羊5号病。其中牛患病23895头,死亡1680头。猪
患病58018头,死亡2900头。羊患病21500只,死亡800只。
1963年,全区大面积发生家畜5号病,到1964年1月中旬已扩散到全区12个县,共有23780
头牛发病,死亡737头。9457只羊发病,死亡722只。3855头猪发病,死亡774头。特点是来
势猛,扩散快,发病多,死亡率高。平均每天有56个生产队出现疫情,1239头牲畜发病,74
头死亡。疫情发生后,地委、专署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地、县都成立了家畜5号病防
治指挥部,加强了领导。全区还组织了1216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3498名大、小队防疫员,
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免疫注射。同时还设岗哨2797个,消毒池7502个,封锁交通要道,封锁
疫区。到1964年8月末,疫情得到了控制。
1980年至1982年,全区有93个公社的356个大队先后发生猪5号病,发病48001头,死亡
2449头,死亡率5.1%。到1983年,此病在全区流行达到高峰,疫情扩大到166个公社的256个
大队,发病69174头,死亡6660头,死亡率9.6%。疫情发生后,各县本着“早、快、严、小”
的原则,采取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对病猪及同群猪坚决予以扑杀,到1986年已有
10个市县消灭了猪5号病,1990年全区12个市县基本消灭了猪5号病。据统计,自1980年到1990
年,全区共有48539头仔猪死于5号病。
牛、羊布氏杆菌病1949年在安达县境内首次发现。1956年至1958年在肇东、安达、兰西、
肇州、明水等县流行。1979年,安达市青肯泡公社民主五队绵羊暴发了布病,全屯299只绵羊
中,检疫出阳性病羊91只,阳性率30.5%。1987年全区检疫奶牛44278头,检出布病阳性牛464
头,阳性率1%。检疫黄牛42448头,检出布病阳性牛75头,阳性率0.17%。检疫绵羊194094只,
检出布病阳性羊2369只,阳性率1.22%。
对布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检、免、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检出的布病牛、
羊进行淘杀或隔离。50年代,各县曾建立了布病牛、羊隔离场,固定草场专人放牧,隔离饲养,
减少了传染机会。1959年各县先后采用羊型19号、M5号和猪Ⅱ型号布氏杆菌苗对牛、羊进行注
射免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奶牛结核此病在全区流行较广,集中在养奶牛多的地方,严重影响奶牛事业的发展。1980
年以来,由于奶牛分散在一家一户饲养,对奶牛结核防治工作很不利,检疫出阳性牛烙印难、
淘杀难。而且病牛任意买卖,自由交换,不能及时隔离和健化。因此,本病尚有蔓延趋势。
猪三大疫病、鸡瘟和禽霍乱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统称猪三大疫病。此病在全区境内流
行时间久远,波及面广,死亡率高。解放前各县每年都有大面积流行,经常是“瘟灾倒圈”,
大批死亡,毫无医治办法。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自1952年开始进行猪三大疫病、鸡瘟和禽
霍乱免疫注射,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但因猪禽的饲养量大,分布面广,始终未得到控制,
死亡率也比较高。1976年,全区因三大疫病死猪99190头,死禽54万余只。1978年病死猪4.2
万头、禽100余万只。1979年,全区有71个乡镇发生了猪丹毒,死猪16133头,死亡率56.4%。
根据猪丹毒多在第三季度发生的特点及猪丹毒菌苗的免疫期限,各县自1980年开始,于每年6
月份进行一次猪丹毒“加强针”注射,收到了明显效果。到1985年,全区已基本控制了猪三大
疫病、鸡瘟和禽霍乱,出现了部分“四无”(无猪瘟、无猪丹毒、无猪肺疫、无鸡瘟)市县。其
中明水县、青冈县、绥化市自1980年开始已连续多年被省、地评为“四无”市县。
猪囊虫此病在全区广泛流行,特别是边远乡村发病率更高。全区自1980年开始进行驱绦
灭囊,但效果不佳。1987年开始用“定量血片间接血疑试验”诊断猪囊虫病,阳性病猪用“丙
硫苯咪唑”治疗猪囊尾蚴,收到了一定效果。
小鹅瘟此病是1987年从外地引进鹅雏和漂蛋时传入本区的。1987年青冈县联社经绥化市联
营种禽公司,从安微省购入鹅雏40127只,下拨给8个乡镇,不久鹅雏即大量死亡。经省兽医
卫生防疫站检疫定性为“小鹅瘟”。当年,望奎、绥棱、海伦等县也相继发生此病。到1988年,
全区共有5个市县的20个乡镇发生了小鹅瘟病,死鹅雏32494只。疫情发生后,各地积极采取
了综合防治措施,用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给雏鹅注射预防,收到了良好效果。1989年
春,各地开始用小鹅瘟疫苗,在产卵前给成母鹅注射。1990年,小鹅瘟疫情已得到控制。
三、防治机构与队伍
市县兽医院1950年各县先后建立了兽医院或兽医联合诊所,1956年先后改为县兽医院。
各县兽医院在建院初期,人员少,设备简陋,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随着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
各县兽医院的技术队伍逐渐壮大,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明显提高。到1990年,全区12个市县均
设有县市兽医院,共有兽医技术人员114人。其中大专毕业生19人,中专毕业生39人,自培技
术人员45人,中兽医11人。一般市县兽医院都有激光、心电、超短波、超声波、光电疗等大型
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是市县家畜疫病防治和兽医技术指导的中心。
乡镇家畜防治院1951年各县农村相继建立兽医联合诊所,1958年一律改为公社兽医院,
1984年改为乡镇家畜防治院。1990年全区共有乡镇家畜防治院238处,兽医技术人员1498人。
其中大专毕业生21人,中专毕业生278人。自培兽医技术人员932人,中兽医267人。各乡镇家
畜防治院属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人员靠治疗、防疫收费和每年国家拨给的院所补助款开支,
具体负责本乡镇的家畜“防、检、治”工作。
村家畜防疫室1958年,全区各县农村相继成立了大队家畜防治室或兽医所,形成了县、
社、队三级家畜防治网。1984年改称为村家畜防疫室。1990年全区共有村家畜防疫室954个,
人员1060人,负责本村家畜疫病防治工作,自负盈亏。此外,全区各村还有专、兼职防疫员
1791人,负责本村家畜、家禽的防疫注射,由本村付防疫用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