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草原草场

第五节 草原草场



  一、草原种类及面积

  绥化地区草原主要有松嫩草原和山间草场、河套草原,总面积12171898亩。其中松嫩草
原面积9561973亩,占78.5%。山间草场、河套草原面积2609925亩,占21.5%。

  (一)松嫩草原

  安达、肇东、肇州、肇源、兰西、青冈、明水等西部7市县的草原,均属松嫩草原。据1963
年调查,此7县共有草原1209.6万亩,其中采草地614.6万亩,放牧地595万亩。后来由于管理
不善,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草开荒,加之过度放牧,使草原面积逐年减少。到1973年,
全区松嫩草原面积已下降为998;6万亩。其中采草地为457.4万亩,放牧地为412.9万亩,劣质
草原为128.3万亩。全区松嫩草原总面积比1963年减少了211万亩。其中开荒占67万亩,造林占
29万亩,盐碱化61万亩,兴修水利占用25万亩,基本建设占用6万亩,其他占用23万亩。到1978
年调查,全区松嫩草原面积仅存868.3万亩,比1973年又减少了130.3万亩。草场产草量、载畜
量也大幅度下降。1963年亩产干草100~150公斤,1978年下降到不足5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草原管理和建设,相继出现了改草、种草、管草的新经验和新方法,松
嫩草原植被有所恢复。到1984年,松嫩草原总面积已达956万亩,基本恢复到了1973年的水平。

  全区松嫩草原牧草种类多,产草量高,草质优良。大约生长着500余种野生植物,其中饲
用植物共94种,以羊草为最,世界闻名。

  羊草,又名碱草,多年生禾本科羊草属植物。该属世界上共有30种,绥化地区有3种,即
羊草、窄颖赖草、赖草。羊草抗寒抗旱能力强,耐盐碱,适应在寒冷干燥地区生长,营养价值
高,每1.25公斤干草相当于0.5公斤燕麦的营养价值,享有牲畜的“细粮”之称,是全区西部
饲养牲畜的主要饲草。肇东市宋站镇、安达市羊草镇所产羊草还远销日本等国。据统计,自1956
年至1979年,全区共向国内外出售羊草365898吨,平均每年出售羊草1.46万吨。1980年至1990
年,每年收获羊草2.5至5亿公斤,每年调出羊草平均为2.5万吨。

  此外,本区松嫩草原还盛产老芒麦、古草、虎尾草、狗尾草、扁蓿豆(落豆秧)、广布野豌
豆、萎陵菜等饲用植物,是发展畜牧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资源。

  (二)山间草场与河套草原

  全区现有山间草场与河套草原260.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208.6万亩。山间草场主要分布
于海伦、庆安、绥棱3市县的山谷平川地带。河套草原主要分布于绥化和望奎2市县的河套平原。

  山间草场与河套草原共有4种类型:一是以小叶樟为建群种的沼泽草甸类;二是以星星草
为优势种的草甸草原类;三是以芦苇为建群种的草本沼泽类;四是以胡枝子灌木为建群种的灌
丛草甸类。其中以沼泽草甸类为最多,达253万亩,占总面积的97%。草种多达250余种,营养
价值和适口性以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为最好,占草群比重的80%。据多点多样法实测,可利用草
场亩产鲜草542公斤,每3.36亩草场可载畜一个羊单位,共可载畜62万个羊单位(1牛=1马=5羊)。

  全区现有草原情况统计表
  表4—34     单位:亩



  二、草原管理

  1946年,肇东、安达等县成立了羊草工会,负责草原管理,组织农民收割羊草。1947年又
相继成立了县羊草公司。1956年又制定了《草原、苇塘管理暂行办法》,将草原划给乡镇使用,
并颁发了草原使用执照。1962年,西部7县都相继建立了草原管理站,专事草原管理工作。确
定了草原为国家所有,由县人委统一掌握,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管理使用的原则,落实了
三级管理使用合同,调动了使用单位管理草原的积极性。同时各公社还配备了草原管理员,进
一步加强了草原管理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草原管理制度被破坏,草原管理混乱,大片草原被开垦,草原面积
逐年减少。早期刈草,任意烧荒,放牧及搂草无度等现象履履发生,破坏了草根、土壤及自然
下种机会,草原退化严重,白碱斑逐年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草原使用管理工作。公社成立了看草组,生产队配
备了看草员,采取挖沟围栏等措施管理保护草原。1980年6月中旬,安达县青肯泡周围草原发
生蝗虫灾害,并蔓延到肇东等县。灾区各县都成立了灭蝗指挥部,用飞机喷药,及时扑灭了虫
害,保护了草原。1982年,各地相继对草原实行了承包管理。主要承包形式有5种:一是大片
草场(万亩以上)实行统一建设,专人管护,固定工资,有奖有惩。二是中型草场(5000至1万
亩)联户承包,实行群众自愿,民主推选,专人管护,工资各户承担,产草各户均分,不向集
体交积累,但每年必须从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草原建设。三是小型草场(千亩左右)
独户承包,包管包建包提留。四是退化草场开发性承包,对一般退化性的零星草场,采取“四
随”(草随畜走、草随田走、草随林走、草随水走)承包到户,自管自建,产草归己,包干提留。
对严重退化草场,即沙化、碱化比较重的草原,承包到户,自管自建,收入归己,不提积累。
五是放牧草场承包到人,保证牲畜膘成,增奖减罚。由于对草原实行了责、权、利相结合的承
包经营管理,调动了承包者的积极性,分别采取了施肥、灌水、拉沙改碱、挖沟围栏等措施,
使草场逐步得到恢复。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到1990年,全区共有6种承包形式3764户承包户。
其中:专业承包253户,联产承包1453户,放牧员承包378户,村屯承包412个,养畜户承包
1263户,饲草中心5个,共承包草原581万亩,其中采草场369.6万亩,放牧场172万亩,退化
草场39.4万亩。

  三、草原建设

  为更新加强草原建设,提高草质和草原载畜量,1963年,肇东县在全区首先进行了小面积
的人工种植苜蓿和羊草的试验,并获得成功,随之在全区推广。1965年10月,地区组织安达、
肇东、肇源、肇州、兰西、青冈、明水7县草原站技术干部9人,去内蒙伊克昭盟乌审召公社和
宁夏盐池县进行草原考察,制定了草原建设规划。自1966年开始,实行大面积人工种草,建草
库伦,打井,造草原防风林。到1977年,全区人工种植牧草面积达或14.2万亩,其中种植羊草
11.13万亩,草木樨1.95万亩,苜蓿草0.45万亩,其他牧草0.67万亩。建立草库伦4个,围圈草
场11.4万亩,草库伦内打灌井13眼,造防风林105亩,挖防畜沟85700沿长米。

  1977年,肇州县农艺师金相久进行了“利用羊草无性繁殖改良草原”的试验获得成功。1979
年在全区普遍推广,进而在全国推广,并获省科技发明三等奖。

  1980年以来,全区松嫩草原建设进如2全面兴起的阶段。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措施不断增
加,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1985年,又采用了飞机播种牧草新技术,对加快改草的速度起到了
很大作用。自1980年至1989年,人工改良草原面积累计164.3万亩,占全区松嫩草原面积的
17.2%。其中人工种草59.6万亩,翻耙压改良面积60.5万亩,飞机播种牧草15万亩,星星草改
碱20.1万亩,深松补播9.1万亩。累计封区育草199.1万亩,占全区松嫩草原面积的20.8%。其
中草原围栏(挖沟)194.2万亩,造防护林4.9万亩。打井11O眼。

  四、草原试验场

  1967年,肇源、肇州、肇东、安达、兰西、青冈、明水7县先后成立了草原试验场,培育
饲料南瓜、饲料甜菜、饲料胡萝卜、紫草、稀粘谷、草木樨、苜蓿草等优质高产饲料种子200
余种。1975年,肇东、肇源、安达3县又相继建立了饲料种子库。1980年至1989年10年间,全
区共生产羊草籽86.8万公斤,并生产了大量甜菜、南瓜、胡萝卜、籽粒苋等饲料种子。其中肇
源县试验场生产饲料种子最多,每年都向省内外调出几十万斤饲料、饲草种子。农村全面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4年各试验场开始转向,由生产饲料饲草种子转为以养畜种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