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产捕捞 一、自然捕捞
绥化地区渔业生产是从自然捕捞开始的。自然捕捞分明水期捕捞和冰下捕捞两种形式。明
水捕捞期,从每年的4月下旬到11月,冰下捕捞期从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在肇源县白金宝古人
遗址和海望屯遗址的发掘中,曾发现了陶制网坠和鱼骨,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人
使用网具捕捞鱼类,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了。
辽、金时代,全区境内的鱼类捕捞始有文字记载。据《辽史》记载,辽代圣宗皇帝在太平
二年(公元1022年)“正月如纳水(今嫩江)钓鱼”。这是绥化地区肇源县境内茂兴湖水域冰下捕
鱼之始。到了金代,女真人仍然延续其习。元代,在肇州(今肇源茂兴湖渔场址)附近还有“得
鱼尾皆千斤来献”的记载。
明末清初,随着驿站的建立,移民垦荒的增多,人口逐渐增加,自然捕捞渔业有了新的发
展。清康熙年问,在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境内的莫格登锡伯(木头西北)等地,居住有由朝
廷差遣的锡伯人“鳇鱼差”,专事捕捞宫廷御用鱼。随之,又产生了梁子渔业。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山东平度县的邓氏,创建了嫩江下游茂兴湖水域的河神口子梁子。乾隆五年(1740
年),山东的潘氏又创建了月亮泡梁子,相继又产生了老乐营子、大庙、少力根、山西红、哈
尔戈、老鸹窝、关穆莫、杨家等梁子。但由于受人口、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渔业自
然捕捞呈现的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形态,尚不具备商品生产的特征。
清末民初,捕捞渔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较大型的永久性梁子,逐步形成了商品化生产。
民国初期,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的渔业捕捞已形成一定规模,除明水期捕捞外,已开始较
大规模的冰下捕捞。另外,肇东、安达、庆安、绥化等沿江河地带,也开始了渔业自然捕捞。
日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渔业资源大肆掠夺,渔业生产呈现出酷捕滥捞的趋势。日伪政
府向渔民强行收缴地方税、劳动所得税、附加税、网税等。渔主恶霸也同日伪军警官吏相勾结,
霸占江面,通过吃地皮股、地力股、网股、放高利贷及抽股提成等手段,残酷盘剥渔民。造成
渔民生产情绪不高,渔业发展迟缓。
解放后,1946年人民政府没收了敌伪渔场,建立国营渔场。土改时没收了渔主的鱼船、鱼
网,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激发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0年,郭尔罗斯后旗(肇源县)建立了渔民会。1955年实行渔业合作化,成立了渔业合作
社。其他沿江各县成立了农渔结合的生产合作社。增添了设备,更新了渔具,扩大了再生产能
力。1955年,全区自然捕捞产量已达6651吨,为建国后捕捞产量的第一个高峰。到1958年,
全区渔业自然捕捞产量已超万吨,此后4年一直保持在万吨以上。其中1960年达13177吨,是
第二个产量高峰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然捕捞渔业曾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酷捕滥捞,竭泽而渔,自然
鱼类越捕越少,越捕越小,资源日益衰竭。加之松花江上游工业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得不
到应有的涵养繁衍,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到1979年,捕捞产量进入谷底,仅591吨。
80年代,随着渔业法制建设的加强,整顿了渔业秩序,控制了捕捞力度。1980年至1983年,
全区自然捕捞产量平均稳定在2500吨上下,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涵养。从1984年起,自然捕
捞产量开始回升,到1990年已达12500吨,是1949年的2.8倍。
二、渔具渔法
绥化地区境内的捕鱼工具和捕鱼方法不断改进。清朝以前,本区大体是渔猎时期,捕鱼工
具及方法比较简单,开始是凿冰钩鱼,后来又出现了快钩、叉鱼、罩鱼等。清初,南方渔业技
术传到本区,出现了梁子渔业,随之,出现了起泡子网、小拉网等渔具。清末,把网、汤网等
大型网具以及冬季冰下的片钩等渔具已在本区境内的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茂兴湖水域大量
使用。民国初期,茂兴湖水域的渔具已基本形成了定置渔具与游动渔具两大类。定置渔具主要
有梁子、冰槽子、待获网等。游动渔具常见的有大小拉网、野泡子网、铁脚子、挂子、把网、
旋网、快钩、钝钩、食钩、花篮子、卡、崩、罩等十几种。
建国后,全区境内的捕鱼工具和方法有很大改进。50年代中期。出现了机动、铁壳渔船。
60年代中期,捕鱼网具已基本使用了尼龙、胶丝制品,危害鱼源的渔具已基本被淘汰。70年代
初,又出现了大流刺网、三层挂网等。到1990年末统计,全区共有各种渔船3013只,各类捕
鱼网具16615套。
梁子又称亮子,是利用自然地势定置的捕鱼方法。最初的梁子很简单,据清代文献记载,
“用柳条编成篱笆,挡在小河中,篱笆上留小口,接上鱼篓,鱼顺流而下掉进篓内”。本区境
内最早的梁子是茂兴湖水域的河神口子梁子。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如今的梁子是
在江河与泡沼的入口处,趁春季减水期修起土堤,然后每隔2米左右树起一棵大桩。在增水期,
随着鱼进入泡沼索饵、繁殖的机会,用柳条、竹杆编成每块约3米长的箔,树在桩木上,以防
撤水时鱼随水走,谓之扎梁子。直到冬天封冰5~6寸时,墙堑外水低于堑内,把堑垡拆开1个
口放水(开马口)。堑外放1个柳条编的淌囤,水流进大江,鱼留在囤内,谓之放梁子。
冰槽子是趁封冰前,支汊小流先结冰,流冰在大江上撞击,鱼类回避于小支流之际,在入
水口竖起箔片,使鱼不能游回大江,然后用把网或用箔片拉旋把鱼捕出。此法设备简单,作业
容易,捕获量大,是冰下捕鱼的主要方法。
待获网又称张网、袋河网(形状如袋),是大型定置捕鱼工具。作业时网口张开,网身置
于大江急流处。捕获量大,并多捕大鱼。
大拉网、小拉网长形的捕鱼网具,长短根据人员多少而定,分明水拉网和冰下拉网两种。
铁脚子网是一种有袖囊带兜的小型拉网,一般网长200米,由15至16片联接而成。多用
于河道弯曲、底质不平处进行作业。
扒网明水捕鱼工具,比旋网大,在船上作业,春、秋捕鱼量较大,多捕底层鱼类。
旋网比扒网小,是1个人操作的小型圆锥扣网,使用方便,在江岸或船上均可作业。
丝挂子丝织片状网,一般长30至50米。分浮挂子、底挂子两种,多在盛夏作业。冬季冰
下作业叫“冰板挂子”。
三层挂网是刺网类流刺网具,带兜,带网衣、网片,共3层。网身较长,一般100~300
米。明水作业,在江河内一般是垂直流向下网,定时起网,捕获量较大。
钩类主要有毛钩和快钩两种。毛钩是以饵引鱼而钩;快钩也叫滚钩,是不用鱼饵的大型
多组钩,一竿钩一般为200把,下入水中,使其保持一定的位置,待大鱼在水中急行时撞到钩
上而被捕获。
花篮子是一种用竹片编成的圆筒形竹篓,篓口周围有刺竹片形成逆刺,内放鱼饵,侧平
放水中,鱼进篓觅食而被捕获。
须笼多用柳条编成2个可以对接的圆筒形,两端口上编有倒须,可捕各种杂鱼。
鲇鱼囤用柳条编织而成,形状和制作与须笼相同,为深水捕鲇鱼专用工具。
渔船渔船是自然捕捞水上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解放前本区境内使用的渔船均为木
制摇撸船。解放后,随着渔业的发展,渔船不断改进和完善。50年代中期出现了机动渔船。1970
年以后,小型机动渔船大量增加。1980年以来,木制渔船逐年减少,铁壳船不断增加。
全区自然捕捞产量统计表
表4—36单位:吨
全区捕捞船只网具统计表
表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