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产养殖 一、鱼种生产与水产养殖
鱼种生产全区鱼种生产始于1952年。当年,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茂兴湖水域内的喇
嘛寺(现属杜蒙自治旗)修建了1个放养场,同时建了1个孵化场。1956年,建了八家河水产养殖
场。此后,肇源县乡乡建养鱼场,大搞人工育种。并创造了“冬季干运鱼种”的经验,受到了
国家水产部通报表扬。1957年,国营肇源县鱼种场(今黑龙江省茂兴湖水产养殖场)在肇源县勒
勒营子的嫩江左岸,距江200米处建立了鱼种培育场,共68个鱼池,总面积225亩,1959年投产
使用。相继,肇东、庆安、绥化等县,也先后建立了鱼种场。但这一时期的鱼种生产发展缓慢,
尚未形成规模。
1978年开始,省水产局主持在绥化地区开展商品鱼基地建设,渔业生产发展很快。但是由
于鱼种的自给能力低,全区平均每年需从外地购进春片鱼种700至800万尾,形成了严重的“南
种北运”局面。并且外购的鱼种在时间、品种、质量、数量及成活率上都难以保证,严重影响
了群众养鱼的积极性。因此,在1981年地委、行署做出了“大力发展鱼种生产,建设鱼种生产
基地,争取在2~3年内实现鱼种自给”的决定。省水利局也把绥化地区鱼种基地建设,纳入了
全省规划。各市县都把鱼种基地建设与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开展了鱼种基地建设大会战。
到1982年末,全区鱼种生产面积已达12700亩,鱼种产量804吨,占全省鱼种产量的25%。全区
实现了鱼种自给,并外销春片鱼种300万尾,结束了从南方购进鱼种的历史。
1986年,绥化市建立了良种繁育场,开始培育大规格鱼种。1987年,肇源、兰西、肇东等
市县,也进行了培育大规格鱼种攻关。当年全区秋片鱼种平均规格达到每公斤10.2尾,比1986
年提高25.3%。1988年,省水产总公司提出了“两大两高”(培育、投放大规格鱼种,产出大规
格成鱼;高产、高效)的渔业生产指导思想。地区水产公司根据全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鱼种生
产“大规格、优良化”的指导方针。当年,绥化市进行了鲤鱼种“北种南繁”试验,把黑龙江
野鲤与淮河鲤杂交,培育出了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鲤鱼杂交新品种。1989年,绥化市又引
进了移核鱼、颖鲤、鲂鱼等新品种。
到1990年,全区鱼种生产面积已达45600亩,比1978年增长11.7倍,其中越冬鱼种池1万
亩,比1978年增长15.7倍。鱼种产量3794吨,比1982年增长3.7倍。平均每公斤鱼种6.3尾,
比1986年提高53.8%。绥化市基本实现了鱼种杂交化,其他部分市县也开始应用杂交种。
成鱼养殖1953年,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国营渔场在永利乡南北龙坑投放3万尾鱼种,
这是绥化地区境内有组织的人工养鱼的开始。此后,人工养殖渔业在绥化地区逐步发展起来。
到1958年,肇东、绥化、海伦、绥棱等县都已出现了人工养殖渔业,并开始了少量半精养。1964
年,区内先后建立了几个较大的国营鱼场,养殖渔业普遍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少量精养。但是,
一直到1978年,发展速度始终比较缓慢,虽然养殖面积有所增加,产量却一直很低,年总产量
始终在千吨左右徘徊。而且养成的商品鱼规格小,一般都在0.25公斤以下,经济效益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渔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立了商品鱼基地县,推
广了科学养鱼新技术,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大好局面。养鱼水面、精养面积、稻
田养鱼、养殖产量都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1978年,全区开始进行商品鱼基地建设。当年,国家水产总局将肇源、肇东2县列为商品
鱼基地县。相继,绥化县也被列入商品鱼基地县。国家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商品鱼基地县建设,
无偿投资424.8万元,共建精养水面和池塘14161亩,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品鱼集中产区,实
行了科学养鱼。到1982年,全区成鱼养殖产量已达3355吨,超过了自然捕捞产量。特别是1984
年以来,常规养鱼技术大面积推广,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1990年,全区成鱼养殖总面积已
达93.3万亩,是1978年的3倍。其中精养面积10.3万亩,是1978年的883倍;成鱼养殖总产量
27459吨,是1978年的31.4倍。
全区成鱼养殖情况统计表
表4—38 单位:亩、吨
群众养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市场的开放搞活,
群众养鱼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区群众养鱼业已初具规模。到1990年,全区共有集体养鱼点6962
处,个体养鱼户4089户,分别是1980年的10.3倍和23.1倍。群众养殖成鱼总面积441920亩,
是1980年的5.3倍。从业人员26712人,是1980年的6.5倍。并涌现出许多群众养鱼先进典型。
肇源县兴安乡紧靠松花江边,共有水面资源7万亩。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兴安乡
在认真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了渔业生产。到1988年末,已开发利用水面4.1万亩,
占水面资源总面积的59%。乡村共修建各种渔场56处。个体养鱼户发展到103户,有2人被县政
府授予“养鱼大王”称号。全乡共建鱼种基地6个,面积880亩,鱼种最高亩产达238.5公斤,
平均亩产177.5公斤。全乡共改造水面12527亩,其中精养面积667亩,最高亩产357.5公斤,
平均亩产192.5公斤。半精养面积663亩,粗养面积11197亩。1988年全乡鱼产量达1124吨,
渔业收入368万元。占总收入的21%,仅渔业生产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04元。乡办渔场年纯利润
达15.5万元,占乡企业总利润的38.8%。
肇源县薄荷台乡葫芦系村农民郭氏民和于富两家于1987年联合承包了288亩水面养鱼。其
中鱼种池80亩,投水花100万尾,育成秋片27万尾,产鱼7750公斤,收入2.79万元。成鱼池
208亩,产商品鱼16750公斤,收入8.37万元。养鱼总收入11.16万元。扣除各项费用6.7万元,
两户纯盈利4.46万元。
绥化市西长发镇太平山村农民孙久海,1983年用全家4口人的劳力田换了村南100亩撂荒多
年的河套地,建成鱼种池35亩,越冬池15亩,当年纯收入0.6万元。几年来,他经营的鱼池规
模不断扩大,单产不断提高。1987年,精养面积发展到216亩,可投产面积发展到66亩。其中
养鱼种40亩,亩产205公斤。养成鱼26亩,亩产229公斤。养鱼总收入6.76万元,纯收入3万元。
全省养鱼大王、肇东市的孙德志信科学,用科学,自觉地应用新技术,在全市第一个应用
鲤鱼杂交种,第一个应用颗粒饵料,第一个进行驯化饲养,第一个使用增氧机,1989年创造了
亩产1504斤,亩效益2330元的纪录,居全区第一。
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鱼、稻共生的生态型渔业,是拓宽渔业生产领域的重要途径。鱼、
稻共生在同一环境中,鱼可培肥地力、除草、灭虫、松土、增氧、升温、防病,使水稻增产;
稻田又可为鱼提供充足的饵料,使鱼速生。
稻田养鱼的方式大体有4种:1、平板式:即一般条件的稻田稍加整修,即可养鱼。但水平
较低,亩产10公斤左右。2、半旱式:也叫沟道式。即像种旱田那样起大垅,间距30~40厘米。
垅上插秧,垅沟为鱼的活动通道。这种方式放养量可稍多些,亩产可达15~25公斤。3、鱼荡
式:即在稻田四周或田间挖30~40厘米浅沟,沟形不一,有“十”字沟,也有“井”字或“
字沟,沟沟相通,养鱼效果和半旱式差不多。4、沟荡式:即在稻田一侧或几侧挖出宽、深均
为80~100厘米的沟进行养鱼。这种方式较费工,但可多放种,亩产可达50公斤。全区目前采
用的基本上是平板式方法,其他方法正在逐步推广。
绥化地区是全省稻田养鱼最早的地区。1984年,绥化市双河镇在全省第一个进行了稻田养
鱼试验。试养面积57.5亩,投放鱼种93公斤5580尾,当年产成鱼621公斤,平均亩产10.8公斤。
在此基础上,1985年双河镇稻田养鱼面积增加到496亩。到1987年,绥化市稻田养鱼已普及到
全市24个乡镇,总面积5214亩,产商品鱼及鱼种54118.5公斤,总收入216474元,平均亩收
入43.2元。此外,养鱼稻田增产水稻112747.5公斤,增收60883元。鱼稻两项合计亩增收45.27
元,总增收277357元。绥化市稻田养鱼的成功,证明了在纬度较高,无霜期较短的温带地区,
进行稻田养鱼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广阔前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关注。绥化市
曾先后在全国第二次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和“三北”地区水产技术协作组年会上介绍了发展稻
田养鱼的经验。
从1986年起,稻田养鱼由绥化市向全区各市县推广。1988年,全区稻田养鱼在加快发展速
度的同时,进行了提高单产、稻田放夏花当年育成商品鱼、不同密度和品种采取不同放养模式
的对比等项试验,取得了亩产千斤稻、百斤鱼的好成果。到1990年,除肇州、明水2县外(稻田
面积极少),其余10个市县,都发展了稻田养鱼,总面积达79347亩,产鱼853000公斤。
甲鱼养殖全区只有肇源县进行了甲鱼人工养殖,而且尚处于试养阶段。
1979年,肇源县在肇源镇西大海南侧开始修建面积为100亩的甲鱼养殖场。当年8月,该县
又组织技术人员去湖南省汉寿县参观学习甲鱼养殖技术。1981年养殖场竣工。入夏,从南方引
进亲甲鱼,进行人工孵卵获得成功。1982年养殖场亲鳖稚鳖已达1000只。经初养试验,成活
率很好,但生长太慢,3年之久,重达半斤,养殖技术尚待研究,因而始终没形成商品。
养蚌育珠70年代初,肇源、海伦等县先后开始人工养蚌育珠试验。除肇源县外,其他各
县均未成功。
1971年,肇源县八家河国营渔场和超等公社维新大队开始人工养蚌育珠,获得成功,1983
年产珍珠120.89公斤。1984年秋,去江浙、湖南等地考察珍珠生产情况,1985年重新修订了技
术操作规程,加强了生产与技术管理,培育珍珠3万个,珠蚌成活及囊形成均好于往年。并由
过去2年取珠改变为3年取珠。近年来,由于珍珠销售情况不好,影响了人工育珠的发展。
芡实种植肇源县芡实资源丰富,收获量大,群众每年自然采收10至25万公斤。1980年,
肇源县开始人工种植芡实,在王宫泡建立了芡实良种生产基地,面积1500亩,当年亩产达100
公斤。1982年,绥化地区水产处在肇源县召开了人工种植芡实现场会,推广了肇源县人工种植
芡实的经验。1983年,海伦等县也开始人工种植芡实,但因籽种、技术、管理等问题未过关,
均未成功。近年来,因芡实滞销,已停止了人工种植芡实。
二、国营渔场
全区现有国营渔场9处,其中预算内企业6家,预算外企业3家。在预算内企业中,鱼种生
产企业5家,商品鱼生产企业1家。
这9家国营渔场分别是:
肇源八家河水产养殖场,1956年建成,生产成鱼和鱼种,生产面积11380亩。
绥化市鱼种场,1964年建成,生产鱼种,生产面积249亩。
肇源西湖渔场,1968年建成,生产成鱼,生产面积54200亩。
肇东大似海鱼种场,1970年建成,生产成鱼和鱼种,生产面积2600亩。
兰西县鱼种场,1970年建成,生产鱼种,生产面积1825亩。
望奎县鱼种场,1970年建成。生产成鱼,生产面积750亩。
绥化市鱼种繁育场,1987年建成,生产鱼种。
庆安县全胜鱼种场,1981年建成,生产鱼种。
肇州县鱼种场,1990年建成,生产鱼种。
国营渔场,物质基础雄厚,技术力最集中。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在全区渔业生产中起着
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兰西县鱼种场、肇源西湖渔场。在全省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