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
第八章 基地县建设
第一节 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
1978年2月,海伦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开始探索中国
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海伦县的基地县建设,主要是走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机械措施和其他技术措施相
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科学教育和经济相互促进的农业现代
化道路。1982年,省委书记李剑白总结为“农林牧、农工商、养种加、科教文”12个字。中国
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昌形象地把它概括为“飞鸟型”①农业经济模式。即:生态一经
济一社会三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大农业道路。
实验的内容主要有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试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现实生产
中所需迫切解决的科技问题;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县社工业和农业经济等7个方面。
为搞好基地县建设,省委于1978年成立了海伦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领导小组,省
委书记李剑白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和地委副书记、海伦县委书记等人为副组
长,吸收省财政、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农机、畜牧、社队企业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为成
员。
实验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批准基地县开始至1980年农工商一体化调查结束,为实验的初始阶段或打基
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由中国科学院和省科委组织20多个单位,150多人的综合考察队,对
海伦县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为全面开展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中国科学院和省科委组织5个单位、30多人进行了农工商一体化的调查,为海伦县创办农工
商联合企业探索路子。由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东北农学院、省科院等单位,分别在海伦
县联合公社百发大队、丰山公社丰胜大队、胜利公社荣兴大队、东风公社保卫大队建立4个试
验点,做实验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自1980年海伦县农工商一体化调查结束起至1982年末,为综合试验的展开阶段。
这一阶段,4个试验点的实验全面展开,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农业机械化试验深入进行,各种
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实行。
第三阶段,自1983年开始,综合科学试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3年到1985年,实验点由4个扩大到44个,全县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
并实施了“三五”(五岗、五河、五库)工程,开始进行基地县建设的总体设计。这标志着农业
现代化综合实验已进入“综合”阶段,即从全县总体出发,进行全面、系统开发阶段。
1986年以来,海伦县把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建设同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和完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起来。主要抓了4项工作。一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摸索出了“统种分管轮作制”、“土地耕暄制”及“土地培肥制”等经验,特别是“统
种分管轮作制”,在全区普遍推广。二是继续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1987年至1990年,全县粮
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基本稳定在8:2左右。增加了产量高、耐低温的粮食作物面积,扩大
烤烟、甜菜和亚麻等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调整了作物布局,形成了四大作物的主产区。三是
狠抓了科技兴农,本着兴农先兴人的原则,每年都对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了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广泛推广了优良品种。到1990年,全市玉
米、大豆、水稻全部实现了品种优良化。小麦良种面积达70%。大面积推广了水稻、烤烟、玉
米、甜菜、瓜菜等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庭院棚室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稀土
微肥、生长激素技术及植物保护技术。从1988年开始实施了四大主栽作物高产攻关45万亩到70
万亩的丰收计划。1989年到1990年,东北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省农
机研究所在海伦实施了提高四大主栽作物产量的“2215”工程,即用2年时间,每年重点攻关
20万亩,带动丰产田100万亩,实现产粮5亿公斤的目标。四是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以改造中
低产田、低洼地为主,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增加高产田20万亩。通过“铁牛杯”竞赛,进行
了大型农机具更新配套建设。通过“地力杯”竞赛,开展了培肥地力建设,增强了农业发展的
后劲。1990年,海伦市的大型拖拉机达578台,配套农具2977台(件),机播面积达196万亩,
机械中耕面积220万亩。全市60%的玉米、大豆地块实现连片种植,小麦连片种植面积达
70%以上。
1986年以来,海伦县在基地县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粮食生产结束了徘徊局面,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6亿公斤大关,创造了历史最高水
平。
2、生态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趋向合理。几年来,共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村林及水土保持林已基本形成网络化。牧业生
产稳步发展。1990年生猪存栏18万头,大牲畜存栏5.6万头,羊存栏2.9万只。渔业生产持续发
展。到1990年,全市养鱼水面已达8.74万亩,商品鱼产量3015吨。
3、商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种、养专业户、专业村大量涌现,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
经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庭院经济已成为农民
致富的重要途径。1990年,全市庭院商品生产面积已达5.7万亩。
4、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在基地县建设中,走种、养、加一条龙的道路。把农副产品的原
料优势转为工业产品优势。大上了农副产品加工业。1990年,乡镇企业虽然面临“四紧一软”
的严竣局面,但由于米面粮油加工、亚麻原料加工、建材和劳务输出等支柱产业保持了一定的
增长速度,全市乡镇企业仍呈现了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完成总产值2.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
值的40%。
①“飞鸟型”经济是以科教文为鸟头,种植业为主体,农工商、养种加一条龙是一个翅膀,
林、牧、副、渔又是一个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