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五篇 工业

篇下序



  绥化地区的工业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逐步兴起的。

  明末清初,肇源等地王公驻地和驿路台站就有人开办小规模的铁匠炉、手工作坊为驿站打
制马掌及简单小农具等。随着粮谷产量的增加,食品加工工业应运而生,相继出现了磨坊、烧
锅、油坊等作坊。民国期间,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电灯厂、制粉厂先后建立。望奎永发成制粉
厂和海伦怡顺栈火磨,为当时较大型粮食加工企业。

  伪满时期,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遭受破坏,纷纷倒闭。

  解放初期,今绥化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一些米、面、油、酒、铁、木、皮等小工
厂和作坊,产值为2882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

  建国后,全区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有曲折,有起伏。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过三年努力,工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轻重工业有了初步的基础。
轻工业中的加工业,重工业中的制造工业、原料工业、采掘工业得以协调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全区工业生产稳步发展时期。全区顺利地完成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发展进入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计划经济轨道。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5.3%。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区工业生产波动大,发展减慢。由于受“反右倾”、“大跃
进”的影响,加之国民经济发展执行了“以钢为纲”的方针,使刚刚步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的工业生产受到冲击。1961年至1963年的三年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减21.81%,利润总额年
平均递减30.1%。轻重工业比例也出现了失调。

  调整时期,全区认真贯彻执行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
了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关、停、并、转企业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工业生产开始走上健康发展
的轨道。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5.7%,利润总额年平均递增18.8%。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工作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指导下,工业受到了严
重冲击,生产处于徘徊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以提高
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全区工业在改革中前进,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景象。地委、行署从全区实
际出发,提出了强农兴工的战略方针和以城带乡,城乡联合,内改外引,速度和效益并重,改
革、改造并举的指导思想。工业企业打破了城乡界线、所有制界线、条块界线,大搞横向联合,
引进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上
建立新的机制,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调整产
品结构,大搞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上轻纺、化工、医药、食品和机电工业,
逐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
目前,全区工业主要有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建材业、机械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
料加工业、塑料制造业、化学工业、烟草加工业、缝纫业、木材加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等十二大
行业,其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4.2%。

  绥化地区的食品工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农产品、果品、畜禽产品以及经济作物
的资源优势,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大力发展的独特条件。1990年末,全区共有各类食品工业企业
387家,工业总产值11.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居全区各工业生产行业之首。食
品加工、制糖、乳品业已成为食品工业的骨干行业。其中,乳品年产量占全省的1/4,成为黑
龙江省的乳制品生产基地。粮油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共有粮油加工企业185家,年产值达45146
万元。多数粮油加工企业已成为各市县主要企业,粮油加工产品生产已形成系列化。在优先发
展骨干行业的同时,其他食品行业也得到全面发展。白酒、啤酒、饮料、糖果、淀粉、罐头等
各类食品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配套的食品工业系列。烟草工业发展较快,1990年烟草工
业总产值已达12306万元,利税总额7069万元。绥化卷烟厂年生产卷烟8.3万箱,大庆牌甲级
烟是黑龙江省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纺织工业初具规模。已拥有纺织企业132家,总产值3.7
亿元。产品种类齐全,纺纱、棉布、棉纺、麻纺、毛纺都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位于安达市
境内的黑龙江毛纺厂和肇东市毛纺厂、安达市纺织厂、安达毛毯厂、绥化地毯厂、青冈毛毯厂
和全国第二大麻纺企业兰西亚麻纺织联合公司等,都在省内成为具有影响的企业。

  绥化地区临近大庆油田,具有发展化学工业和塑料工业的优势。新兴的化学工业和塑料工
业在全区已具备较好的基础,能够生产硫酸、化肥、润滑油、柴油、染料、涂料等化工产品及
各种塑料膜、管、箱、袋等塑料产品。安达化工总厂、海伦塑料厂、肇州塑料编织袋总厂已成
为化工、塑料行业的骨干企业。

  绥化地区的机械工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农机修造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机械工业、电气机械制造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全区机械工业、
电气机械制造工业总产值3.8亿元,已成为工业骨干行业,产品达200多种,有些产品还填补了
国内空白,机电产品出口美国、法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

  建材工业是全区重工业的一大支柱,全区拥有建材工业企业370家,总产值3.2亿元,主要
产品20多种。以水泥、粘土砖为主体的建材工业已初具规模。

  1990年末,全区有工业企业202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1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507
个,中外合营企业2个。企业职工总人数242473人,固定资产净值186740万元。全区企业中,
轻工业企业1235个,重工业786个。其中大型企业4个,中型企业21个,小型企业1996个。
1990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355260万元,利税总额25346万元,利润32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