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械工业

第二章 机电工业

第一节 机械工业




  绥化地区境内的机械工业始于民国初年。民国元年(1912年),海伦、绥化、肇源等地已有
铁匠炉。生产工具及方式都很落后,只能生产马掌钉、镰刀、斧子、锄钩、锄板等。

  伪康德元年(1934年),各县的铁匠炉、铧炉均显著增加,少则八九家,多则20余家,主要
产品除镰刀、锄头、二齿子、菜刀外,已能生产锅、铧、炉具等工序较复杂的产品。开始出现
合资合股经营的铁木作坊。

  1945年东北光复后,在民主政府的扶持下,各县机械工业开始起步。

  1947年前后,各县人民政府陆续投资,建成了全区第一批国营企业铁工厂。较大规模的有
绥化县新华铁工厂,绥棱县第一、二工友铁工厂等。有的工厂从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购进
了一些敌伪工厂遗留的旧机床,逐步由手工操做变为半机械化生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开展了合作化运动,使分散的土地连成了大片,原来的木制农
机具已难以适应农业集体大生产的需要。为此,国家从苏联引进一批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和新式
农机具。同时各县政府陆续投资,为本地的机械工厂购置机床,修建翻砂炉、炼铁炉等生产设
备和设施,使各县机械加工能力大大提高。

  1954年前后,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拖拉机的引进,兰西县建立了农业机械修
造厂,海伦县同心乡建立了国兴拖拉机修理厂,绥化县建立起八一拖拉机修配厂等。

  1956年,全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各县以国营机械工业企业为主体,
将一大批由资本家或小业主经营的铁工厂并入国营企业。当时较大的县都有初具规模的铁木工
厂三四家,小县亦有一二家。

  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国家和地方投资,各县相继建立了较大型机械加工生产企业。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海伦柴油机厂、农机制造厂、农机修理厂、电机厂、无线电厂,绥化县综
合机械厂,青冈机床厂等。

  1962年后。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区对工业进行了调整,纠正
了“大跃进”期间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冒进的错误。对无原料、缺技术、少销路的机械工厂,
实行关停、并、转。全区机械工业生产开始走上正常轨道。

  1964年,哈尔滨电机厂下放80多名技术工人到绥化机械修配厂(现机床厂),壮大了该厂技
术力量,使该厂当年试制生产了铣床,于1966年正式投入了批量生产。同时,全区其他机械加
工企业已能生产磨粉机、粉碎机、农田筑梗机、小型磨米机等较大型产品。

  1972年,全区机械工业遭受严重冲击,企业数量和主要生产指标处于徘徊状态。从1970年
至1978年,全区机械工业累计亏损1674万元。

  1972年绥化地区机械冶金局建立时,全区有机械工业企业47户。这个时期生产经营的盲目
性很大。虽然产品品种很多,但大都质量低劣。

  1974年,全区组织了生产手扶拖拉机大会战,实行一厂总装、多厂协作的办法。将绥化综
合机械,一更名为绥化小型拖拉机厂,负责整机装配。安达县动力机械厂同时开始了小四轮拖
拉机的试制生产。海伦县筹建了,柴油机厂,负责提供柴油机。全区大多机械加工企业都有生
产零部件的任务。同年,在肇州机床厂进行铸造生产线大会战,抽调了行业内一批工程技术人
员,经过2年会战,建成了一套具有较高水平的铸造生产线,但由于工厂转产而被废弃。

  70年代,虽然全区机械行业上马下马项目较多,起落反复较大,但整体呈发展和上升趋势,
企业初具规模的达50余家,产品品种达百余种,工业总产值列哈、齐、牡、佳4市之后,排全
省第五位。产品品种按类分计有机床类、锻压设备类、木工机械类、电工产品类、农机产品类、
通用机械类6大类30多个品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机械工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实行开放、搞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条例,把厂长负责制与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紧密结合
起来。大力发展了横向经济联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了产品结构。以上质量、上品种、上
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为中心,于1981、1982两年,对全区21户企业实行转产或合并。绥
化县机床厂由生产金属切削机床转产木工机械,铸造厂并入小型拖拉机厂,农田机械厂改为塑
料厂;庆安县锻压机床厂改为乳品厂,机电设备厂并入仪器厂;海伦县电机厂改为振动时效设
备厂;绥棱县水利机械厂、排灌设备厂并入木工机械厂,后又并入丰收机械厂;望奎县机床厂
改名为机械厂,转产农机配件;安达县锅炉厂关闭,动力机械厂并入农业机械厂,电动工具厂
并入通用机械厂;肇源县变压器厂并入锅炉厂;肇州县机床厂改名为液压件厂,生产液压半自
动车床、工程液压件和混凝土搅拌机,电机厂并入仪器厂;肇东县水利机械厂并入水泵厂,空
压机厂改为钢窗厂;兰西县电机厂改为焊接设备厂。

  全区对机械工业企业调整后,注重了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多数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
和省内外大企业实行了技术联合和协作。海伦振动时效设备厂与哈工大联合,生产振动时效装
置,属国内首创,质量达到了美国和西德的马丁公司产品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肇州液压件
厂与哈工大联营,生产液压钻机,价格只是进口产品的10%。安达电线厂、肇东电线电缆厂分
别与哈尔滨和沈阳电缆厂联营,开发电缆产品,由过去只能生产裸铝线、橡皮线到能生产电力
电缆、控制电缆、通讯电缆。到80年代中期,肇东电线电缆厂、安达电线电缆厂、肇州液压件
厂、绥化电机厂、小型拖拉机厂、肇源调速电机厂等成为行业骨干企业。

  1985年末,全区机械冶金系统结束了多年亏损的局面,1986年底实现利润比1980年增长144%,
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80年增长108.1%,资金利用税率达2.7%.比1980年增长6倍多。

  1988年,全区机械工业已形成机床工具,仪器仪表、电工电器、基础原件、汽车配件、拖
拉机配件、轴承等行业,已能生产机引农具、场上作业机械、畜牧机械、粮油加工机械、风机、
工业泵、农业泵、工矿机械配件、电动机、发电机、锻压设备、木工机械、液压件、汽车空压
机、汽车启动机、钢板仓、焊管等近200种产品,成为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机械工业体系。

  1990年末,全区机械工业企业共178户。其中: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8户,金属加工制造业
3户,通用设备制造业8户,通用零部件制造业11户,铸锻毛坯制造业25户,工业专用设备制造
业14户,农、林、牧、渔业机械制造业38户。建筑机械制造业4户,日用机械制造业1户,机械
设备修理业65户,其他机械制造业1户。固定资产净值15028万元。职工23363人,其中工人
17067人。全行业有金属切削机床合计2939台。其中大型机床79台;锻压设备合计642台,其
中大型锻压设备48台。全部工业总产值23322万元,盈利企业的利润总额529万元,产品销售
利润3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