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冶金工业
第三节 冶金工业
1958年以前,绥化地区没有冶金工业。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冲击下,全区开展了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各县全力以赴,全民动员砸锅献铁。各地相继成立了钢铁生产指挥部。全
区到处是小土群炼铁炉。并在伊春五星、大西林、小西林、二股、新青等地建矿点,负责原料
供应。此间,全区建小高炉11座,总容积95立方米,机械设备226台,动力总功率90184KW,
职工达1100人,先后采矿石91万吨,采金360两,炼出生铁5800吨。
大炼钢铁运动,由于有很大的盲动性,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仅持续了1年多,到1960年就
全部下马宣告收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冶金工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970年,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各地纷纷建立了吃、穿、
用、打小而全的工业体系。为解决工业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绥化地区
钢铁会战指挥部,同年4月正式挂牌办公。确定在庆安县城郊1公里处建设庆安钢铁厂,在铁力、
庆安交界处的二股建一个铁矿。整个会战采取边设计、边基建、边投产的形式。同时调集了庆
安、安达、肇东、肇州、肇源等县1300多人参加会战。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于当年8月
21日建成13立方米高炉一座,并迅即投产,流出第一炉铁水,地区革命委员会在庆安钢铁厂召
开了隆重的祝捷大会。
1972年,给庆安钢铁厂配套的铁力二股新曙光铁矿,因含铁品位低、储藏量小而被迫停产。
2年问共采矿石10万余吨。
1972年前后,全区内还有绥化、安达、海伦、绥棱4县建成了钢铁厂,各建了1座8立方米
的小高炉,但都因原料紧张而相继下马。其中海伦钢铁厂改为矿山配件厂,转产矿山粉碎机配
件。
1972年5月,由于庆安钢铁厂原料紧张,以地区机械冶金局局长为首组成了南下考察团,
考察了山东烟台、江西酒埠、江苏镇江等3个省20余家企业用硫酸渣炼铁的经验。考察后,地
区派工作组深入庆安钢铁厂进行试验,终于在1973年7月试验成功。
1974年后,由于高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仅靠本区几个化肥厂的硫酸渣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因而庆安钢铁厂从外地购进大批矿石维持生产。
1980年,由于原料紧张等诸多因素,庆安钢铁厂被迫转产,改为轧钢,生产钢棉、钢纤维、
钢板仓等产品。
同年,庆安钢铁厂建了一条76毫米焊接管生产线,形成年产万吨焊接管生产能力。
1985年至1990年间,庆安钢铁厂先后在全国率先引进美国的钢纤维、钢棉、不锈钢复合钢
管等3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各为2000吨。其中,钢棉全部反销美国。这3个新型冶金材料产品
在我国具有领先水平,经过市场开发,已呈现广阔的前景。
1990年,庆安钢铁厂已形成产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的经济规模。在全省冶金工业中,
是具有开发高附加值新型冶金产品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
80年代末期,部分市县还纷纷上了以废钢铁为原料的小炼钢、小扎钢生产线。其中,庆安
钢铁厂和绥棱庆华钢铁厂规模较大,年产小型元钢分别达到1.5万吨和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