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油

第五章 食品工业

第一节 粮油




  一、米面加工

  绥化地区米面加工业在清朝中后期开始起步,至清光绪末年(1908年)全区各县城及较大村
镇都建有米面加工作坊。少数作坊有简单的生产设备,大部分作坊仍靠手工生产。

  民国12年(1923年),黑龙江省广信公司投资,在绥化县西大街创建了广信火磨。招用工人
120余名,主要生产面粉,平均日产1200袋(每袋44市斤),为全区第一家机械加工粮食的生产
企业。民国13年(1924年‘)至15年(1926年),河北省乐亭县资本家付牖民,在望奎县投资兴建
永发成火磨,购进德、苏设备,日产面粉1560袋(每袋44市斤),年加工能力达56万袋,为当
时境内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民国19年(1930年),海伦和安达又有2家火磨相继投产,为当时
境内最大的几家粮食加工企业。

  伪满时期,各县的小型火磨被挤垮或兼并,大型企业均被日伪政权垄断。海伦县怡顺栈火
磨被改称日满火磨,绥化县广信火磨被改称日满株式会社绥化制粉厂。望奎县永发成火磨被挤
垮倒闭,业主付牖民弃业而逃。伪康德3年(1936年),日伪县公署接收该火磨,改为望奎县日
新制粉厂。

  1949年全国解放时,全区仅剩海伦、绥化、安达、望奎4县有较大型火磨。1951年末统计,
全区粮油加工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只有497万元,年加工成品粮2.9万吨,工业产值仅有2000万
元,年利润仅20万元。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注重食品工业发展,将较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改为全民所有制企
业,给予大力扶持。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区认真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全区食
品工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先后新建了5个制粉厂、12个制米厂。截至1961年来,全区有
较正规的粮食加工企业21个,固定资产达1157万元,年加工成品粮18万吨,年创工业总产值
5749万元,实现利润63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粮食加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全区粮食加工系统出现了
10个亏损企业,利润仅实现47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的粮食加工业飞速发展,企业的自我改造、自我积累、自
我发展的能力也不断得到了加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同步增长。到1988年末,全区12
个市、县都建立起米面加工厂,较大村镇也都建立了米面加工点。全区年加工小麦能力为36万
吨,加工玉米能力为15万吨,综合加工能力达到96万吨,是解放初期的33倍。全部固定资产达
到7700万元,总产值达到1.7亿元,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实现了颗粒粉、特级粉、标准粉、
等级米的生产。全区有27项产品被评为省粮食系统优质产品,2项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在粮
油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上,改变粗加工的状态,向深加工发展,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模式,向以
加工业为主、主副并举、多种经营的产业领域迈进,向多种经济形式、多种产业结构形式过渡。

  1990年末。全区有粮米加工企业67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56个),全部职工3310人,其中
工人2567人。年综合加工能力达百万吨以上,固定资产净值4256万元,全部工业总产值20177
万元,年创利润486万元。

  二、植物油加工

  绥化地区盛产大豆,因此制油业起始较早,且十分兴盛。据建制较早的肇源县县志记载:
“明朝末年。境内已有手工业制油作坊。”随着各县相继建制和人口增加,食用油需量增加,
制油业得到了相应发展。据《东北丛书·黑龙江》记载:“民国3年(1914年)全区境内有较大
型油房138处。”此外,还有一批规模较小的油坊分散在较大村镇。较小型油坊一般都以业主
姓氏命名,如,张家油房,李家油房等。

  康德元年(1934年),全区油坊近200处,仅绥化县就有制油企业16处。主要设备为“罗旋
榨”油包草,人搬杠。平均每石大豆出油18公斤,出饼36块。这个时期为境内制油业兴旺时期,
除能地产地销外,尚有一部分油销往通北、齐齐哈尔、瑷珲等地。

  日本侵略东北后,日伪统治者依靠满洲铁路的运输,强制实行“大连中心主义”,一大批
大型油坊在大连建立,如:明清制油社、三菱商事会社、大连油坊、三菱油坊、丰年制油厂等。
同时将其分支机构遍及东北各地。将其产品强行倾销到市场,地方民族制油工业严重遭到破坏
和排挤。

  1945年东北光复后,全区只有12处规模很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大都是接管的日伪“兴农合
作社”的。解放初期,改称为“大众工厂”、“新华工厂”等。一般工厂二三十人,多则六七
十人。同时还有一部分个人开设的油坊。

  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全区各县将私人油坊相继关闭。其技术工人大部分
转入国营工厂。随着国家粮油统供统销政策的实行,各县油坊均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国家
或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区采取了压缩基建规模,重点扶持粮油加工企业等一系列措施,陆
续兴建了10个制油厂。70年代后期各县的制油企业都初具规模,大部分厂家增置了电动液压榨,
工人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1989年,肇东、绥化、海伦、青冈、明水、望奎、庆安、兰西、绥棱、肇源10个县建成大
型浸油厂,还有中小型制油厂100余家,年加工大豆能力已达30万吨,生产的豆油和豆粕出口
创汇,利用大豆油脚生产卵磷脂系列产品。玉米提脐榨油、米糖榨油等技术已得到推广。品种
油已由单一的豆油增加生产麻籽油、菜籽油等。

  1990年末,全区有制油企业118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04个,职工4026人(工人3351人)。
固定资产净值5886万元,食用植物油年产量38320吨,全部工业总产值24969万元,销售利
润2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