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制糖
第三节 制糖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肇州县境内就有由殷实富户、富裕手工业者经营的小糖场,以甜
菜为主要原料生产土糖,卖给当地居民食用。
民国元年(1912年)后,全区各县均有大小不等糖场二三处,生产糖稀、红糖等向居民销售。
伪满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排挤,全区大多数私营糖场被迫停产。
建国以后,虽然各县的糖厂逐渐恢复,但由于资金短缺,甜菜种植面积偏少的影响,区内
始终没有建起比较有规模的糖厂。
1968年,黑龙江省政府拨款185万元,在肇州兴建一座日处理甜菜200吨的糖厂,为全民所
有制企业,是全区第一家初具规模的机械制糖厂。1971年建成投产,年产砂糖1700吨。
1976年,国家投资4265万元,在明水、安达、肇源3个县兴建了糖厂。至此全区日处理甜
菜能力达到1700吨。
1978年,随着甜菜产量的增加,为解决原料与产品往返运输的问题,望奎、安达、明水、
肇东、肇源、肇州丰乐等地先后建立日处理甜菜500吨的中型糖厂,1980年全部投产,使全区
食糖的日加工能力达到了3200吨,年产量达24372吨。之后,这6家糖厂又陆续扩建改造,到
1985年末,均达到日处理甜菜700吨。全区日加工能力达到4400吨。1986年后,各糖厂又进行
了技术改造,安达糖厂已扩大到日处理1000吨。肇州糖厂上了新产品单晶冰,望奎糖厂上了
颗粕车间,使全区制糖工业有了新突破。到1988年末,全区食糖产量达40183吨,完成工业总
产值6897万元,实现利税262万元。
1988年以后,由于对农民种甜菜扶植不够,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全区甜菜种植面积显著
减少,加之连续两年降雨较大,甜菜的含糖量较低,导致各糖厂生产加工消耗大,出糖率低。
又由于甜菜供应不足,致使多数企业处于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态,陷入严重亏损境地,发展缓
慢。
1990年末,全区有制糖工业企业8个,均为国营企业,全部职工8842人,其中工人6352
人,固定资产净值113606万元,年产食糖68411吨,酒精2648吨,颗粒粕7904吨,全部工
业总产值20602万元,产品销售亏损6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