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棉纺

第六章 纺织工业

第一节 棉纺




  民国元年(1912年)左右,境内的绥化县开始出现以棉花为原料的棉纺业手工作坊,当时只
能生产一些花旗布、花条布等粗糙织品。

  民国8年(1919年)以后,随着木制大型织布机的引入,各县开始出现织布机房。当时海伦、
绥化等县有棉纺机房20余处,已能生产细纺布和毛巾等织品,较小的县亦有纺织作坊1至2处。
同时出现了家庭手工棉纺业。

  民国9年(1920年)以后,由于纺织原料购进困难,加之南方机织布的大量流入,致使全区
境内棉纺工业一度衰落。

  民国18年(1929年)后,由于关内逃荒人员流入本区境内,随之带入一批纺织机械和工具,
使棉纺工业再度兴起,小型棉纺企业最多时达200余家,仅绥化一县就有45家。当时的原料从
长春、锦州一带购进,称之为“满洲棉”。生产工具仍以小织布机为主,产品主要有棉布、棉
纱、毛巾、手套、搭连布等,供商号出售。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纺织工业实行极端垄断,除允许粗纱自给
外,其他一律限制生产。同时大量输入日本棉布,强行倾销,使全区境内的民族纺织工业受到
极大压抑。

  1945年东北光复后,各县民主政府对棉纺工业给予极大的支持和保护,将一些小型纺织作
坊组织到一起,合并成初具规模的各类棉纺企业。这个时期的全区纺织工业对支援前线做出了
积极贡献。

  建国初期,全区有小型棉纺工业企业十余家。当时多以入股合作的形式生产,有的称针织
合作社或纺织合作社。

  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很多纺织企业解体,并入各地的制帽社、服
装厂等。

  1969年,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安达县建立了安达纺织厂。1970年,绥化县地方财政投资
建成绥化县合纱厂,1971年扩建,改为绥化县纺纱厂。1979年1月,绥棱纺织厂投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全区有计划地对棉纺和印染行业
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以棉纺为主的棉纺业,采用棉纺新工艺,开发纯棉、麻棉、
粘棉等各种混纺产品,增加了新品种、新花色,供给市场需求。1988年,全区棉纺业年生产棉
纱3944吨,棉布866万米。其中,安达丝织厂生产的洁美牌T60支涤纶纱、C32支棉纱获国家纺
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安达针织厂的丹红牌印花圆领衫、綪纶运动服获部优称号。
1990年,绥棱丝织厂的环球牌27.8支纯棉纱、肇东毛衫厂的32支纯棉普梳纱获部优称号。

  1990年,全区棉纺行业有企业17个,其中9个是地区预算内企业,占全区预算内纺织企业
的50%。有职工7648人。主要产品有各种纯棉纱、混纺纱、化纤纱、纯棉布、汗衫、背心、毛
巾、棉毛衫裤等,棉衫绽达9万枚,全年产值6773万元,上缴利税2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