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装
第七章 缝纫业
第一节 服装
民国初期,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已有成衣铺,当时只能缝纫中式坎肩、短褂、长衫等服装,
服务对象多为富豪人家、商人和部分公职人员,贫困人家极少问津。
民国19年(1930年),全区各县的成衣铺少则五六家,多则十余家,全区境内达百家。
伪康德6年(1939年),全区缝纫铺达200余家,仅海伦县就有以张晋昌为首的缝纫铺26家,
还有以齐仲为首的洋服店3家。全区大部分县的缝纫铺都开始使用“马神”(缝纫机)生产。洋
服店的主要产品为西式服装,如西装、西裤、马夹等,有的还生产呢料马裤。
1949年建国后,各地人民政府相继将个体成衣铺组织起来,成立了被服社。
1956年,全区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各县将个体被服社合入集体或国营单
位,相继建立了被服厂或服装厂。脚踏缝纫机已经普及为常用设备,主要生产中山装、制服、
学生装、棉夹克等。
1962年,在工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形势下,全区关、停、并、转了一批服装
企业,出现了集体、国营两种所有制并存的服装加工企业。
1966年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全区服装行业发展速度很慢。生产的产品也十
分单一,仅有传统的蓝、灰色制服和仿军服。
进入70年代后,全区服装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72年,服装厂、服装社达到40余家,
固定资产达200余万元。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各地的集体、个体服装
厂应运而生,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服装企业并存的新局面。
1986年,全区服装行业按行业归口管理。其中大部分划归纺织工业系统,一小部分仍由二
轻工业局管理,个体经营的服装厂、店则由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综合管理。产品品种出现
了系列化、高档化,已能生产羽绒、毛料、棉服等高、中、低档产品上千种。
1990年末,全区有服装生产企业51个,固定资产净值65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187万元,
全部实现了电气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