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陶瓷
第三节 陶瓷
清朝末期,今绥化地区境内就有人用小土窑烧制花盆,蒜缸、药罐等陶瓷物件。
解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陶瓷工业逐渐兴起。1958年,在
“大跃进”运动中,安达、绥化、肇源、青冈、肇东5个县建立了陶瓷厂,总投资500万元,形
成年产20万件日用陶瓷件的生产能力。1959年,全行业实现产值300万元,利润8万元。当时已
能生产民用缸、坛、马赛克和其他民用陶瓷产品,但均为手工操作。
1964年,安达陶瓷厂为提高生产效率,从牡丹江市引进2台制缸机和1台制坛机,使生产由
手工操作变为半机械化生产。其他4户企业也都引进了一些小型先进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
改善了生产条件。1965年末,全行业固定资产增至250万元,年实现产值370万元,创利润15万
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生产秩序和管理的混乱,全区陶瓷行业虽然坚持生
产,但产品成本增高,各企业连年亏损。到1976年的10年中,全行业亏损总额达240万元,仅
安达陶瓷厂一家就亏损了148万元。
1977年,安达陶瓷厂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大搞技术革新,经过2年的努力,投入使用了雾
化喷油烧成新工艺。这项新工艺的使用,比用煤炭作燃料可节 约1/3资金,而且烧成质量高,
使企业一举扭亏。1982年,该厂主产品170公升双环牌民用缸,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
工厂被评为全省同行业组长厂,东北三省一区同行业副组长厂。
1984年,在能源、运输涨价,陶土原料供应紧张的困扰下,全区陶瓷行业陷入了举步维艰
的境地。为了争生存,求发展,各厂普遍开展了以节 油、节 煤、节 电为重点的节 能活动,突出
解决生产余热回收利用的问题。安达、绥化陶瓷厂利用引风机把隧道窑冷却带的余热,用风筒
输送到干燥室的地炕内,用来干燥半成品和送至办公室取暖。两厂余热利用面积达1万余平方
米,年节 煤2700吨,节 约资金30余万元。肇源陶瓷厂把半成品放到塑料大棚内,利用太阳光
干燥,受到了省主管部门的肯定。当年,由于全面开展了余热利用活动,使产品成本降低,全
行业经济效益好转,当年盈利12万元。
1985年,青冈陶瓷厂因马赛克生产过剩,大量积压,资金难以周转,转产玻璃纤维。肇东
陶瓷厂因亏损而移交给建筑行业生产建材产品。至此,全区只剩下安达、绥化、肇源3个陶瓷
厂。
1985年至1988年的3年间,陶瓷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的生存再度受到威胁。绥化市陶瓷厂
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了产品结构,生产了金钢牌陶瓷瓦,深受用户欢迎,3年销售800万片,企
业获利20万元。安达陶瓷厂生产的大小龙缸、卫生陶器销往省内外,每年为企业增收十余万元。
1990年,全区3个陶瓷厂实现工业总产值288万元。日用陶瓷产量20.9万件,实现利税34.3
万元,利润1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