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印刷
第四节 印刷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绥化地区境内先后建立了一些印刷作坊和小印刷厂,如绥化县的
振兴书局、世合书店印刷厂,兰西的永胜印刷局等。这些厂一般只有四五个人,主要从事书报、
票据印刷,使用的设备大部分是日本制造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推行奴化教育,1931年至1945年间,相继在本区
境内建立了一些印刷厂,如:明水的广增和、振大印刷局,望奎的墨林堂、亚新印刷所,青冈
的大同、振东书局等等。
1945年,东北光复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各县民主政府接收了敌伪遗留的印刷企业,利用
简陋的机器设备积极地为各级人民政权和人民解放军印制了大量的文告、传单、标语等印刷品,
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政工作。
1949年建国时,全区有印刷企业13家,工人200人。这些企业设备残旧落后,大部分操作
靠手摇脚蹬,生产能力很低,工种单一,年产值约2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印刷工业逐渐繁荣,1952年各县都相继建立了印刷厂。这些企业经过扩建、
更新和添置设备,生产能力得到增强,企业规模和职工人数都有所增加,但印刷能力与社会需
求仍有较大距离。
1954年,国家出版总署根据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要求全国各
地在“统筹兼顾、分工合作”的方针指导下,采取措施,促使私营印刷业为人民出版事业服务。
据此,全区对私营印刷业有计划地进行改造,逐步实行了公私合营。1956年末,全区的私营印
刷业已基本完成了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建了新厂,使印刷行业分布趋向合理。各县都有
一户以上国营印刷厂,供需矛盾基本平衡。各企业对一般印刷品,如表报、单据、报纸、帐簿
等品种都能承印。各企业都对落后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实行了新工艺。肇州印刷厂的王志
庆经过努力,研制成功了丝印新工艺,使区内开始生产制作精装帐本新产品。绥化县印刷厂马
兴会等人研制出胶印制版直挂新工艺、印金新工艺和干版制版新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缩短
了周期。1956年至1958年统计,全区印刷行业较大技术革新达20余项。
1959年,全区印刷行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3.4万元,
实现利润53万元,比建国初期的1953年增长4倍多,生产能力增长2倍多。全区12户印刷企业
中,绥化印刷厂效益增长幅度最大,实现利润13万元,成为全区印刷行业经济效益首次突破10
万元大关的企业。
1960年开始,全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全区印刷行业的广大职工在困难的条件下,认真
贯彻了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工业七十条”,使生产保持了稳定发
展。
1964年,由于八字方针的深入贯彻,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印刷行业的活源不断增加。根据
实际需要,省、地、县财政部门分别拨给10户印刷企业技术改造资金120万元。这是全区印刷
工业第一次全面改造,使全行业生产能力达到297000千印,比1959年增长4%。经过这次改造,
各印刷厂增添了一批比较先进的铅印设备。肇东、绥化、安达、海伦等县印刷厂新上了照相制
版、胶印,由原来的排版、铅印、装订3个工序扩大到5个工序,产品品种由原来较单一的表格、
帐簿、学生本发展到各种彩色胶印的商标、年画等产品。这期间技术力量来源上也出现了新的
机遇,各印刷厂接收了北京下放和山东省支边的技术工人约100余人。这些技术工人为全区印
刷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到1965年末,全区印刷行业总产值达到389万元,生产
能力达到332000千印,实现利润62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受到冲击,致使全区印刷行业一度冷落。
大多工厂由于活源不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67年后,各印刷厂开始接受印刷《毛泽东选集》
和《毛主席语录》的任务。由于印制的任务量相当大,各企业的生产能力一时难以满足需要。
出版部门先后为几个重点企业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未得到出版部门投资的企
业,也通过当地政府解决了一部分资金,进行了添平补齐。这是全区印刷行业第二次较大规模
的更新改造。通过技术改造,各厂普遍提高了生产能力。至1969年,全区印刷行业的生产能力
提高到56万千印,比1965年增长10%。“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共印刷《毛泽东选集》20万册,
毛主席语录300万册。各企业还印制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随着印刷
《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等经典著作的进行,各企业都形成了一定的书刊印刷能力,
肇东印刷厂被列为专业书刊厂。到1969年底,全区印刷行业职工队伍已达1508人,工业总产
值达589万元,利润实现23万元。
70年代初期,各印刷企业都在不同程序上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并引进设备,扩大生产能力。
但是,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发展速度受到了遏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印刷业的发
展。全区各印刷企业为医治十年动乱的创伤,进行了全面整顿、综合治理,提高了企业素质和
经营管理水平,从重视发展速度转到提高速度和经济效益并重。按社会需求发展本行业,引进
先进设备,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技术改造,使全区印刷工业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到1990年
末,全行业固定资产增至994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85万元,利税86.8万元,分别比1979年
增长6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