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国营

第三节 国营



  1945年,东北地区光复后全区境内各县都先后建立起一批国营企业。初期大都称为“新华”、
“大众”总工厂,下辖若干分厂。总厂书记和厂长由上级委派。厂部设生产、财务、供销、总
务(含人事、保卫)等职能部门。各分厂设厂长1人,管理员、会计、总务各1人,当时在劳动管
理上比较松散。录用工人时,经在职职工两人以上介绍或持乡、区介绍信既可参加工作。不愿
干不来就算退职。在财务管理上比较严格,由总厂统一核算,对分厂下达财务指标,实行限额
管理。分厂厂长在资金支出上只有5元钱的审批权限。

  1950年前后,各县先后建立了企业公司,统管全县工业企业活动。根据行业分类设若干工
厂。企业公司直接隶属县政府,对所属各厂的人、钱、物、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公司根
据社会市场需要和各厂生产能力,分别下达指令性计划。并定期督促计划的实施和完成。

  1951年至1953年间,各县先后成立了县人民政府地方工业科,取代了县企业公司。所属各
工厂开始实行独立核算、两级管理(厂部、生产车间),逐步形成了岗位责任制、财务审批制、
物资出入库制、产品销售制、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

  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冲击下,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一度混乱。1960年3月份国家
颁发了《鞍钢宪法》,1961年制定和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国营工业
企业工作条例》(即《工业七十条》),成为当时指导企业管理的纲领性文件。1962年,国家进
行了国民经济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全区关、
停、并、转了一些工厂。工业企业开始形成了以生产、财务、设备、质量、物资、劳动为核心
的工业企业管理制度。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领导机关和生产指挥系统瘫痪,使企业管理陷入混乱之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
从此全区工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2年前后开始推行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形
成了以岗位责任制和生产集中统一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形式。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全区各工业
企业逐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八大管理体系。

  一、计划管理

  计划按时间分类为,企业发展长远规划、年度综合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按业务分类
为财务预决、成本计划、生产技术准备和科研计划、辅助生产计划、设备维修计划、劳动工资
计划、物资供应计划、运输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等等;按性质又分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
指令性均为国家机关下达,指导性多为企业依据国家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所制定。月计划是
季度计划的分解,季度计划是年度计划的分解。各企业的生产调度、调控部门按各期计划督促、
检查各类计划的实施。

  二、全面质量管理

  全区各工厂均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制定质量目标计划和质量指标计划。有些较大型工厂绘
制了“质量升级坐标图”以掌握产品质量升级情况。大多数工厂提出了“质量第一、信誉第一、
用户至上”的经营方针。由于加强了质量管理工作,全区工业产品质量指标有较大的提高,产
品合格率达98%以上,有上百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地区。

  三、劳动管理

  开展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劳动管理,推行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定员,改善传统的劳动组
织,压缩非生产编制充实第一线队伍。1980年后,全区工业企业开始实行多种工资形式。一是
计时工资制;二是计时计件相结合工资制;三是定额承包工资制;四是岗位工资制。各工厂在
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和调整的同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有综合奖(即对车间、班组、
个人各项指标综合考核,计分给奖),还有单项奖、超产奖、革新奖、加班奖、节 约奖等。奖
金额度不一,一般由企业自行确定。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注重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
条件和强度,促进了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物资管理

  各企业对物资采购实行计划管理,根据生产需要,逐级编制采购计划,并加强了物资入库、
保管和发放的管理。本着“以消耗定储备,以储备保生产”的原则,确定储备定额,降低库存
积压,严格采购计划,加快资金周转。注重物资的回收和复用,大大地节 约了资金。

  五、财务管理

  大型工厂本着财权集中,成本下放,实行三级(厂部、车间、班组)核算制,小型工厂实行
厂部、车间两级核算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一个部门一个金库、厂长一支笔(审批)。在物资管
理上实行一个库、一本帐。很多工厂实行内部结算证制度,有的称“内部银行”,在企业内部
发行“流通证券”,起到了“交换手段”的职能,节 约了流动资金。内部结算证制度,控制了
现金交流,对维护企业财经纪律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了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
的管理,加速了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六、技术管理

  各企业普遍强化技术队伍,完善技术部门。重点是加强生产前设备组织工作,生产技术准
备工作,工艺组装准备组织工作,试制鉴定和产品更新换代的组织工作,图纸管理与资料集存
的管理工作。

  七、设备管理

  主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实行定人、定机、定岗位,紧密衔接,互相检查,明确责任;巡回
检查制:每个班都要对设备按一定顺序,逐机、逐项定时进行检查,掌握机况,排除隐患,保
证设备正常运转;维修保养制:由专业保养人员同操作者按设备保养级别、时限共同进行;质
量负责制:严格按质量标准实行自检、互检、专职检验的“三检制”;岗位训练制:各岗位操
作人员要坚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设备性能,懂原理结构,懂设备用途,懂操作要领,
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安全生产制:各岗位要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减少设备意外
人为破损;班组经济核算制:对设备进行单机核算,确定使用时限,节 余奖励。同时还制定了
设备的保养制度,设备修理制度,设备购置、更新、报废鉴定审批制度。

  八、经营管理

  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加强市场预测、注重信息反馈、实行以销定产的生
产方针,强调“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经营目标。

  1985年以后,全区工业企业均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或租赁经营,层层承包,一包到底,在
工资上“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提倡打破城乡界限、条块界限、所有制界限,进行横向联合。
企业内部推行内部配套和优化组合。这期间,各工厂企业的管理形式各异,基本是厂长经济承
包、引进竞争机制、开放搞活、松绑放权、扩大经营自主权。但有一部分企业的承包人,存在
“短期行为”,出现拼设备、拼企业实力,只生产、不维修,只顾“当年红、现得利”,只顾
任期内的经济效益,不顾企业长远后劲,使一些企业实力锐减。

  1988年后,中共中央提出加强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各级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得到了发
挥,对加强企业管理起到了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