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企业及其主要产品
第二节 工业企业及其主要产品
1978年以前。社队工业本着“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农业生产服务、为
人民生活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出口援外服务”的“三就四为”方针办厂,当时办起的工业
企业比较少。随着生产的发展,省财政每年下拨大量专款,扶持社、队兴办工业。各市县也采
取大厂包公社的办法。帮助带培技术人员,武装设备,使社队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81年。
全区建立起社队工业企业2 096个,其中,社办工业898个;从业人员71 558 人,其中社办工业
52 660人;总产值21 705万元,其中社办工业16 076万元;总收入16 635万元,其中社办工业
12 124万元。1985年全区有乡镇工业企业1 902个,其中乡镇企业857个,村办企业 914个,城
镇街道企业124个,局直企业7个。从业人员49 130 人。总产值 32 222万元。到1990年,全区
办起了食品、纺织、皮革、木材、家具制造、造纸、石油化工、化学、医药、橡胶、塑料、建
筑材料、机械、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冶炼、仪器仪表、电器器材、计量工具制造和其他行业等
30多个门类,34 395个工业企业。其中,乡镇企业925个,村企业1 197个,局直企业10个,联
户企业1 027个,个体企业31 236个。从业人员141 461人,总产值125 672万元,总收入84 838
万元。工业企业户数、从业人数、总产值、总收入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的24.83%、36.20%、42.51%、
30.88%。
1984年至1990年,在全区乡镇企业产品中,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的9 项,荣
获黑龙江省及省乡企系统优质产品称号的116项,荣获地区优质产品称号的23项。
一、食品工业
1978年前,食品工业主要有粮米、面粉、植物油、豆制品、马铃薯加工和制酒等企业。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粮、面、油、马铃薯加工品发展到肉类、
乳品、糕点、糖果以及饮料、罐头、调料品等几十个品种。1990年,全区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
696个,从业人员7 963人。总产值7 228万元。
具体是。1990年。全区粮食加工企业417个(其中,乡镇办56个,村 361个,从业人员2 991
人)。加工粮食16 619万公斤,总产值3 223万元;1990年,全区植物油加工企业168个(其中,
乡镇办67个,村办101个。从业人员2 898人),生产植物油 8 613吨,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
格计)4 893万元;1990年全区有淀粉厂40个(其中乡镇办11个,村办29个,从业人员 360人),
生产淀粉157吨,粉条127吨,总产值293万元;1990年饮料制造业91个(其中,乡镇办44个,村
办45个,局办2个),生产白酒3 736吨,清凉饮料4 992吨。总产值 2 259万元;1990年,全区
还有冷冻肉类加工企业5个(其中,乡镇办4个,局直办1个,从业人员287人),加工冷冻肉类产
品1 280吨,总产值1 617万元。
二、机电工业
机电工业是全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早的工业门类。农业合作化初期,一般生产大队都建一
座小洪炉,挂马掌和修造锹、镐、锄、镰等生产、生活用具。人民公社化后,一些社队办起了
农机修造厂,生产犁、铧、马拉农具等产品。1970年,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后,为适应农业机械
化的需要,全区逐步建立起机械设备制造、电器、冶金铸造、金属制品等机电工业企业。1978
年,全区有社、队办的机电企业26个,总产值 3 63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乡镇企
业调整中,有些企业因无定型产品和经济效益不佳而关停、转产。到1990年,全区共有乡、村
机电企业164个,从业人员3 479人,总产值5 554万元。
三、亚麻加工业
乡镇企业的亚麻加工企业,始建于70年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和外贸出口的需要,全区亚麻原料加工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1978年,全区有亚麻原料加工
厂22个,1980年,发展到102个。1982年,对社队企业进行了整顿,亚麻原料加工企业减少为96
个。同年,望奎县先锋公社亚麻纺织厂建成投产,生产苫布4 300平方米,纱袋4 500个,从而
结束了全区乡镇亚麻企业只能加工原料的历史。1984年以后,为了提高亚麻纤维质量,对企业
进行了技术改造,由手抡打麻改用机械打麻,由露水沤麻改成温水沤麻。到1985年,全区有亚
麻加工企业75个,从业人员4 929人。其中,乡镇办69个,村办6个。生产亚麻纤维 6 805吨,
总产值2 374万元。1990年,全区有亚麻加工企业77个,其中,乡办企业73个,村办企业4个,
从业人员6 059人。生产亚麻纤维11 859 吨,总产值6 250万元。
四、建筑材料工业
全区建筑材料工业,兴起于农业合作化时期。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主要产品是红砖、片瓦、沙子、石料等。当时红砖生产用的是马蹄窑、方框窑,以柴草为燃料,
烧手扣砖坯。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期才被多门轮窑以煤炭为燃料烧机制砖
的生产方式所代替。1968年后,原从属于农业的建材工业,逐渐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
工业生产部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材工业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走上了健康发展
的道路,成为乡镇企业中的重要支柱企业。其中红砖生产是建材工业的主体,是全区乡镇企业
的骨干企业。1978年,全区有建筑材料工业174个,其中砖瓦企业160个,水泥企业 2个,沙、
石等企业12个。生产红砖43 655万块,片瓦214万片。总产值1 572万元,占全区乡镇工业总产
值的17,8%。红砖产量占全区生产总量(包括国营砖厂)的 78%。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
建设和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红砖需求量增大,从而促进了建筑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1981年,
全区建材工业发展到225个。1985年,增加到354个。其中乡镇办243个,村、街道办110个,局
直办1个。1990年,全区有建筑材料及非金属制品企业323个,其中红砖生产企业 245个,水泥
制品企业43个,轻质建材企业5个,其他沙、石、瓦厂等30个,从业人员 35 696人;生产红砖
211 918万块,瓦57.4 万片,水泥638吨,沙子86.3万立方米,块石 4.2万立方米,河流石4.5
万立方米。总产值21 258万元,其中红砖制造业18 897万元,水泥制品业 721万元,轻质建材
业342万元。
五、能源工业
绥化地区乡镇企业的能源工业包括小电站和小炼油厂。全区最早办电的,是安达市任民镇
木器厂于1954年建起一个发电车间,用柴油机汽车头带动发电机,装电灯 500盏,为镇内机关
和居民照明用电。1959年后,多数公社利用蒸汽锅驼机或柴油机发电办起小电厂,供本地工业
企业生产和机关、居民用电。1963年至1970年间,全区开始使用国家电网供电,公社小电厂逐
渐停办。1990年,全区只有庆安县丰田乡小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445 千瓦,年发电量297千度。
小炼油厂,主要是肇东、安达、肇州、明水、青冈等市县,靠近大庆油田,部分公社利用落地
污油为原料兴办起来的。1990年,全区小炼油企业发展到77个,其中乡办企业38个,村办企业
39个,从业人员1 744人。总产值3 559万元。
六、服装加工业
农业合作化前,农村有些裁缝匠在当地自开店铺,加工服装。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大多
数公社把个体服装加工店铺组织起来成立公社被服社,或在公社综合厂内设被服车间。不但给
个人做衣服,还给商业部门加工被服。1978年,全区有服装加工企业49个,从业人员 2 392人。
1985年,全区有服装加工业61个,从业人员2 196人,加工服装952.8 万件,总产值1 927万元。
1990年,全区有服装加工业38个,其中乡办27个,村办11个,从业人员1 047人,加工服装76.6
万件,总产值953万元。
七、皮革毛皮制品业
乡镇皮革加工业,主要是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制作车马鞔具和加工制鞋原料等。农业
合作化时期,部分公社建起了皮革生产合作社或在公社铁业社内成立皮革加工组。1980年,全
区有皮革加工企业21个,从业人员1 181人,加工皮革12 533张,加工毛皮 1 840 张,总产值
407万元。1985年,全区有皮革毛皮加工企业15个,其中乡镇办 14个,街道办 1个,从业人员
7 500人,加工皮革7 600张,总产值260万元。1990年全区有皮革毛皮制品加工企业9个,其中
乡办7个,村办2个。从业人员193人,总产值147万元。
八、家具制造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广大农民对
家具的需求量增大,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促使乡镇企业中的家具制造业发展起来。1985年,
全区有家具制造企业39个,其中乡镇办23个,村、街道办16个,从业人员 623人,总产值 (按
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511万元。1990年全区有家具制造企业40个,其中乡办23个,村办17个,
从业人员611人。生产钢木家具36.3万件,总产值1 190万元。
九、造纸及纸制品业
乡镇造纸业起步较早。70年代,庆安县久胜乡就建起了造纸厂,生产包装纸等。1978年,
全区造纸企业发展到15个,从业人员872人,生产纸及纸板 1 015吨,总产值219万元。1985年,
全区造纸及纸制品企业发展到22个(造纸业16个、印刷业 6个),其中乡办企业12个,村办企业
10个,从业人员576人,生产机制纸及纸制品966吨,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218万元。
1990年,全区有造纸及纸制品业17个(造纸业5个,印刷及纸制品业12个),其中,乡办企业 13
个,村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1 195人,生产包装纸、瓦楞纸、纸板及纸制品等 1 658吨,总产
值915万元,其中造纸业612万元,印刷及纸制品业303万元。
十、金属制品业
乡镇企业的金属制品业,始于农业合作化后的社办薄铁社,俗称“洋铁铺”。手工操作,
打制水瓢、水壶、水桶、炉筒、洗衣盆、澡盆等生活用具以及房屋建筑用的水溜子和其他设备、
用具。铁编制品,开始是编织爪篱、马箍嘴,以后发展到铁筐、篓等生产、生活、办公用具和
小五金以及建筑用的薄铁制品等100余种产品。1985年,全区有金属制品企业288个。其中,乡
办105个,村办177个,街道办5个,局直办1个。从业人员 3 987人,生产薄铁、铁编制品11.8
万件,总产值11 243万元。1990年,全区金属制品企业200个,其中,乡办75个,村办125个,
从业人员4 275人,生产薄铁、铁编制品2万件,总产值4 8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