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第一节 陆路 一、驿 道
绥化地区境内的驿道,是古代交通的主要道路,始于元代。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朝廷
在不达迷(今宾县乌河一带沿江古城)至赵州(即肇州,今肇东县八里城)之问设驿站、站赤 3座,
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当时,设在今绥化地区境内的站赤仅1处,即肇州站(今肇东市西八里
乡的八里城古城)。开辟驿道3条:
西祥州至失宝赤万户府的驿道。此路由开元路治所黄龙府,即西祥州站 (今吉林省农安县
东北万金塔古城)北行,经肇州、吉塔(今齐齐哈尔市)等驿站至失宝赤万户府(今孙吴县红色边
疆农场附近的霍尔莫津)。
肇州至不达迷的驿道。此路由肇州沿松花江北岸东行,经哈尔滨市四方台附近古城至不达
迷(今宾县北乌河口古城),全程约300余里。此路是嫩江下游通往松花江中下游的一条捷径。
咸平府至聂延的驿道。据考证,聂延即乃颜的异译 (今拜泉县西南40里之毕刺河畔乃颜故
城),为乃颜王府之地。这条驿道是由咸平府 (今辽宁省开原县北)出发北行,过西祥州、肇州
站东北行,经今肇东市胜利乡古城、黎明乡古城、兰西县铡刀城子古城、朝阳乡古城、青冈县
兴华通泉古城,沿呼兰河转通肯河北,在拜泉县三道镇以南地带转向西行达乃颜城,全程约1 200
余里。
明代,驿道较之金、元两代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建立了地区性最高军政机构——奴儿干都
司,按区域建立了一批卫所,使卫所道路形成,促进了驿路的发展。当时,经过绥化地区境内
的驿路主要有4条:
海西西陆路。从肇州(今肇源县茂兴南什叶古城)为起点,沿松花江西行转洮儿河上行,经
归流河流域抵兀良哈部居地(今满洲里附近)。此路在明代为泰州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道路。
肇州站至撒叉河卫的道路。大致走向为由肇州始,循海西西陆路西行,约 240余里渡过松
花江至撒叉河卫,取道开源北陆路而达京师。
撒叉河卫至福余卫道路。此路由福余卫东南行,涉嫩江,经肇源县富强乡古城、古龙乡得
胜古城、新站镇古城、茂兴乡吐什吐古城达撒叉河卫。此路亦是乃颜卫赴京师朝贡道路。
呕罕河卫至兀者右卫道路。呕罕河卫在今依兰县倭肯河流域。此路由呕罕河卫沿松花江西
岸西南行,经今哈尔滨市东北境,再循呼兰河东侧北行,过今呼兰县腰堡古城、兰西县临江镇
女儿城古城继续北行达兀者右卫。
清朝定都北京后,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重地”,于康熙初年实行了“封禁政策”。咸丰
十年(1860年)后,陆续解除封禁,实行开放,招民垦荒,使黑龙江地区人口激增,促进了道路
交通的发展。绥化地区境内出现了以绥化、海伦、安达等城镇为中心向外幅射的十余条民间大
道,并与驿路相衔接,形成了道路交通网。
清雍正、乾隆年间,朝廷为加强西部边防和对黑龙江等地的联系,开辟了齐齐哈尔通往呼
伦贝尔、乌兰诺尔通往呼兰、吉林乌拉尔通往三姓的道路,前期称“驿道”,后期则多称“官
马大道”,亦称“官路”。同时朝廷还注重加强了黑龙江将军府地同北京、盛京之间的联系,
开辟了5条驿道通向北京。经过现绥化地区境内的有3条:
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瑗珲驿路。这条驿道在绥化地区境内有驿站 3处:茂兴苏苏站,为
今肇源县茂兴镇所在地;乌兰诺尔站,在今肇源县新站镇新站村;古鲁站,为今肇源县古龙镇
政府驻地。
乌兰诺尔通往呼兰驿路。这条驿道设有7个台站,其中在绥化地区境内6个。这条驿路走向
是:自乌兰诺尔始南行90里至博尔济哈台(今肇源县头台镇政府驻地),转东行80里到察布奇尔
台(今肇源县二站镇政府驻地),沿松花江左岸东北行 60里到鄂尔多图台(今肇源县三站镇政府
驻地),沿松花江左岸再东北行 45里至布拉喀台(今肇东市四站镇政府驻地),沿松花江左岸继
续东北行60里至扎克和硕台(今肇东市五站镇政府驻地),再东北行80里至呼兰,全程415里。
茂兴至法库驿道。此道是黑龙江通往盛京、北京的驿道之一,始于今肇源县茂兴镇,至辽
宁法库计800余里,中间没有设正式驿站,而是利用沿路村屯为站点相互联系。
清朝后期随着府、厅、县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相互间的道
路也逐渐固定,形成了以绥化、海伦、安达为中心向四方幅射的府、厅、县间道路,当时称之
为民间大道。这些民间大道与驿道衔接,不仅密切了绥化地区境内的府、厅、县之间的联系,
而且加强了同京城、省城与外地的联系和交通运输。
二、干线公路
绥化地区的干线公路多由清朝遗留的驿路或车马大道演变而成。
清末,除驿路外,现绥化地区境内尚有连接府、厅、县间的民间大道。齐齐哈尔至安达、
呼兰道路,全长600里。拜泉至青冈、安达火车站道路,全程约360里。安达站至肇州、宽城子
道路,全程约650里。呼兰至绥化、海伦道路,长约400余里,是清末黑龙江省最繁忙的运输路
线之一。呼兰至绥化、余庆(今庆安县)、铁山包(今铁力市)道路,全程约380余里,从余庆、
铁山包运出的多为粮食和山产品,运回的多为日用品。绥化至巴彦道路,绥化在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升厅为府,当时交通已很发达,有多条道路通往外地,通往巴彦的是其中的一条,长
约165里。海伦至余庆道路从海伦南门经绥棱上集镇,达余庆,全长174里。海伦至三道沟至青
冈道路,长约 240里。此路途经的三道沟(今拜泉县三道镇)为海伦、拜泉、齐齐哈尔道路的接
续点,是交通要口。海伦至龙门道路,全程约 360里。此路东通瑗珲、黑河,把黑龙江中部地
区及南部各县与边境连接起来,对当时的移民拓边起了很大作用。海伦至二克山、墨尔根道路,
墨尔根(今嫩江县嫩江镇)是清朝建立驿道的中转站,南行通齐齐哈尔,东北行到瑗珲,西北行
抵漠河,其经过驿道称为“黄金之路”。海伦经二克山到墨尔根道路,主要是由于移民往来而
逐渐形成,全程约 540余里。海伦至双龙城、安达道路,双龙城(今望奎县望奎镇)位于海伦的
西南部,清末属海伦所辖,此路为运粮道路,全程约400余里。
民国元年至20年(1912年至1931年),全区境内被7,1为公路的有10条,长940公里,这些路
均为土路,路宽4至6米,路面质量差,多数晴通雨阻。主要有:大绥线:由大赉起经本区的肇
源茂兴(今茂兴镇)、肇州三站(今肇源三站镇)、四站(今肇东四站镇)、乐安(今肇东五站镇)等
地到绥东,全长700公里,本区境内经由151公里。齐海线:由龙江县至海伦县,全长 260公里,
本区境内经由36公里。安拜线:由安达火车站起经任民镇(当时安达县所在地)、青冈祯祥镇,
再经明水至拜泉,全长160公里,本区境内经由 117公里。肇满线:由肇东昌五镇(当时为肇东
县所在地)起经洪家店至满沟(今肇东市),长35公里。四望线:由绥化县四方台经望奎莲花(今
莲花镇)至望奎县城,长 39公里。龙茂线,由龙江县经头站、温特河、泰康、二道河、哈拉哈、
古鲁(今肇源古龙镇)、新站镇至肇源茂兴镇,全长220公里,在本区境内经由 54公里。嫩兰线:
由嫩江县至兰西,全长360公里,本区境内经由182公里。绥海线:由绥化经津河镇、双河镇、
绥化县至海伦县,全长1 10公里。安庆线:由任民镇经青冈、望奎、绥化至庆城(今庆安县),
全长180公里。奇海线:由奇克特(今属逊克县)经龙镇、通北至海伦,全长330公里,本区境内
经由36公里。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统治和掠夺的需要,在本区境内以原有公路
为基础,又改建和新修一些道路,至1945年有国道5条,县道11条,计1 511公里。
国道 5条,732公里。哈齐国道。由哈尔滨经兰西、安达、林甸至齐齐哈尔,全长322公里,
本区境内经由133公里。哈黑国道。由哈尔滨经呼兰、绥化、海伦、北安至黑河,全长590公里,
本区境内经由184公里。绥佳国道。由绥化经庆安、铁力至佳木斯,全长315公里,本区境内经
由73公里。绥肇国道。由绥化经兰西、肇东、肇州至肇源,全长 225公里。克安国道。由克山
经拜泉、明水至安达,全长211公里,本区境内经由117公里。
此外,还有县道11条,计779公里。
1945年,东北解放后,全区各级民主政府根据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总方针,积极修复公
路,恢复交通。至1949年初,全省重点整修了7条公路,绥化地区境内就有 4条,363公里,其
中,拜泉经三道镇至海伦公路,长77公里,本区境内经由36公里。海伦经伦河至望奎公路,全
长91公里。明水经青冈至兰西公路,全长131公里。肇东经肇州至肇源公路,全长105公里。
1949年建国后,全区各县在省交通部门投资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动员群众陆续修建了10
条干线公路,长672.6公里,均建成沙土改善或泥结碎石路面。
1952年,对绥望路进行了整修。1955年对三肇公路进行了整修,建成泥结碎石路面。1958
年整修了绥庆公路55公里。同年将哈黑路兰西经青冈至明水段 152.2公里按三级路标准改建成
沙土改善和泥结碎石路。1959年整修了庆安至木兰路,庆安境内段长51.2公里。1960年对海伦
至望奎公路进行了整修。仅海伦县就出动民 工1万余人员。重点治理了翻浆段,加高了路基。
1961年后陆续改建了绥棱至庆安公路,全长61.4公里。1964年,将海伦至拜泉公路海伦境内的
36公里改建成沙土改善路面。1965年,海伦和绥棱两县将海绥公路改建沙土改善路。同年,绥
化和望奎两县将四方台至望奎县城路改建成沙土改善路。
在此期间,无沙石县对干线公路进行了整修,裁弯取直,加高加宽路基。共整修18条,489.8
公里。
1963年7月,全省第一条渣油路试验,在安达县公路站门前进行,长1.5公里,经春夏秋冬
四季使用和观察,效果良好。1964年正式在安达至明水公路上铺筑,1965年全区建成渣油路31.4
公里。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的公路建设虽然受到一定干扰,但因本区是全
省腹地,又是重点产粮区,加之当时政治形势和加强战备的需要,省对本区投资增多,使公路
建设仍保持发展趋势,全区在10年间改造提高了13条干线公路路面,新修6条县级公路。
改建的13条干线公路中有国道3条,省道1条。哈黑国道。从呼兰和兰西交界起,经兰西、
青冈、明水3县,在本区境内长152.2公里。1967年到1968年建成三级路渣油表外路面。明沈国
道。从明水起经青冈、安达、大庆、肇源等地,在本区长 223.4公里。1966年至1969年建成三
级路渣油表外路面210.4公里。哈肇国道。从哈尔滨到肇东。在肇东境内长 41.8公里。1971年
至1972年建成三级路渣油表外路面。三肇公路。从肇东经肇州至肇源,全长 111.1公里。1968
年至1971年改建成三级路渣油表外路面。
新建干线公路6条,全长270公里。绥兰路,绥化至兰西,全长73.6公里。1974年建成三级
路的沙土改善路。绥建路,绥棱至建兴林业经营所所在地。当时为绥化地区“小三线”基地,
全长 101.9公里。1970年绥棱县组织人力按三级路标准建成沙土改善路。绥绥路,从绥化县津
河镇至绥棱,全长67.6公里。分两期在1975年建成三级路沙土改善路。庆柳路,从庆安至柳河
(当时省“五·七”干校所在地),全长30.8公里。1969年至1970年按三级路标准建成沙土改善
路。肇涝路,肇东至涝洲(当时为全省学大寨典型),全长63公里。1974年按三级路标准建成土
路,纳入列养路线。明依路,明水至依安,长27.6公里,在农村大车道的基础上,1975年进行
了大整修,去掉弯道93处,建成宽8.5米的土路。列入县级路养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全区公路建设发展很快,新辟线路
增多,旧路等级标准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国道、省道、县道相连的交通网络,幅射全区城镇
乡村。1980年至1990年,区内的4条国道和1条省道都提高了标准,县级公路由21条增至26条。
202国道(黑河至大连) 在本区境内经明水、青冈、兰西等县,经由里程152.2公里。为沥
青混土二级路,有永久性桥19座,265.5延长米,涵洞23道,绿化里程150.4公里。明水县境内
长35.2公里。
203国道(明水至沈阳) 在本区境内经明水、青冈、安达、肇州、肇源等5个市县,经由里
程211.9公里。其中渣油路197.2公里。在安达市区建立交桥1座,有永久性桥15 座,248.55延
长米,涵洞39道,绿化里程178公里。其中,明水县境内长16.7公里;青冈县境内长 32公里;
安达市境内长80.9公里;肇州县境内长59.3公里;肇源县境内长23 公里。
222国道(哈尔滨至伊春) 在本区境内经绥化市和庆安县,全长111.4公里。其中沥青路92.2
公里,渣油路9公里,沙土改善路 10.2公里。永久性桥17座,455.55延长米,涵洞68道,绿化
里程109.9公里(绥化市境内长72.7公里)。
301国道(绥芬河至满洲里) 在本区境内经肇东、安达两市,经由里程138.8公里,肇东市
境内长100.7公里,均为沥青路。安达市境内长38.1公里,均为渣油路。
06省道(绥化至肇州) 是全区唯一的省级公路,由绥化,经兰西、肇东至肇州县,全长190.8
公里,走301国道重复线31.3公里,净长159.6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8公里,渣油路78公里,
沙土改善路63.6公里。经过肇东市铁、公路立交桥,有永久性桥13座,经涵洞33道。绿化里程
150公里。 O6省道是连结本区西南部兰西、肇东、肇州、肇源等市县的交通干线。在绥化市境
内长41.5公里;兰西县境内长61.2公里;肇东市境内长60.1公里;肇州县境内长28公里。
在26条县级公路中,全长50公里以上的有:
D002县级路(庆安至木兰) 全长53.2公里,有重复线 2公里,净长51.2公里。其中,沥青
路2公里,沙土改善路49.2公里,永久性桥12座,半永久性桥1座,涵洞36道。1990年平均好路
率26.2%。
D030县级路(绥化至望奎) 全长51公里。其中,水泥过水路面 2.2公里,渣油路面48.8公
里,永久性桥10座,413.6延长米,涵洞23道,绿化里程 50.2公里。此路为绥、望两市县连接
线,亦是望奎县内外运输的重要路线。在绥化市境内长27公里。1990年平均好路率 72.3%,综
合值76.6,交通量629台次。
D032县级路(海伦至望奎) 全长96.9公里。其中,渣油路92.9公里,水泥路 4公里,永久
性桥17座,295.45延长米,涵洞24道,绿化里程92.4公里。此路为海伦和望奎的连接线,亦为
海伦市外运公路干线。在海伦市境内长 78.5公里,1990年平均好路率54.8%,综合值66.6,交
通量582台次。望奎县境内18.4公里,1990年平均好路率59.8%,综合值57.4,交通量 1 346台
次。
D034县级路(绥棱至庆安) 全长61.4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3公里,沥青路面4.6公里。
沙土改善路55.5公里,永久性桥14座(含大桥2座),共659.4延长米,涵洞43 道,绿化里程50.5
公里。此路连接两县,同时是绥棱县连结东南部各乡镇和庆安县联结北部各乡镇的交通干线。
在绥棱县境内32.5公里。1990年平均好路率80%,综合值82.7,交通量3 338台次。庆安县境内
28.9公里。1990年平均好路率68.7%,综合值78.9,交通量1 105台次。
D039县级路(绥化至绥棱) 全长84.8公里,重复路线17.2公里,净长67.6公里,为沙土改
善路。永久性桥19座, 666.9延长米,涵洞41道,绿化里程67.6公里。此路是绥棱县通地区的
交通干线,亦是绥化市北部各乡镇与市区相通的路线。在绥化市境内56.8公里。1990年平均好
路率65.1%,综合值68,交通量518台次。绥棱县境内10.8公里。1990年平均好路率100%,综合
值89.3,交通量1798台次。
D045县级路(安达至兰西) 全长93.4公里。其中,渣油路1.5公里,沙土改善路58.2公里,
土路33.7公里,永久性桥 6座,171延长米,涵洞20道,绿化里程39.7公里,此路路况较差,
雨季不能通车。安达市境内33.7公里。1990年平均好路率48.1%。兰西县境内59.7公里。1990
年平均好路率51.9%。
D089县级路(肇源至泰康) 从肇源县城到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康县)交界处,全长
104.1公里,为渣油路,永久性桥4座,157.8延长米,涵洞 22道,绿化里程33.2公里。此路为
肇源连结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主要道路,亦是肇源通向西部各乡和铁路相交的外运路线。
1990年平均好路率76%。
D091县级路(绥棱至建兴) 从绥棱县城到绥棱林业局建兴经营所,全长 101.9公里。其中,
沥青路面1.2公里,水泥路面2.6公里,沙土改善路面98.1公里,永久性桥11 座,116.7延长米,
木桥11座,126.3延长米,涵洞69道,绿化里程68公里。该路3处与森林铁路相交,是绥棱县东
北部各乡镇、农场、林场通往县城的交通干线。1990年平均好路率76.8%。
截至1990年末,全区有干线公路31条,全长1 962.7公里。这些公路中,沥青路面405.6公
里,渣油路839.2公里,水泥路面10.1公里,沙土改善路587公里,土路120.8 公里。其中,国
道4条,606.6公里。国道中沥青路面352.1公里,渣油路面244.3公里,沙土改善路10.2公里,
绿化里程561.7公里。省道1条,全长190.8公里,走301国道重复线31.3公里,净长 159.6公里。
其中,沥青路面18公里,渣油路面78公里,沙土改善路63.6公里,绿化里程 150公里。县级公
路26条,全长1 196.5公里。其中,沥青路面35.5 公里,渣油路面 516.9公里,水泥路面10.1
公里,沙土改善路513.2公里,土路120.8公里,绿化里程849.2公里。
三、地方道路
绥化地区的地方道路,基本上是原农村的大车道,其整修、养护、管理等项工作,一般都
由当地县、乡政府筹资筹物,调集民工或附近受益村屯自行负责。
建国初期,地方道路路况差、标准低,雨季大多不能通车。当时群众中流传着“县城好进
路难行,车马几日不归程,晴天朗日还罢了,遇上雷雨不安宁”的民谣。
1956年 1月26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
出:自1956年,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7年或12年基本建成全国地方道路网。交通部发出了“全
党全民办交通”的号召。据此精神,从1958年开始,全区兴起了筑路修路高潮,各县都调集了
大量民工,整修境内的地方道路。明水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用 3年时间建成了地方道路网,
达到了县与乡、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相通,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个建成地方道路网的县。
1960年至1966年,全区各县先后按三、四级公路标准,修筑和改建县城至公社、公社至公
社的公路91条,1 636公里,这些路有的后来发展成县级公路。
1976年,全区地方道路发展到2 994公里,其中,养护里程1 622.4公里,地方道路约占全
区境内公路总里程的55.5%。
1979年后,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地委、行署和省交通厅益发重视地方道路。从1979
年到1990年,省、地对地方道路拨给补贴资金 2 613.6万元。从1988年到1990年,全区征收的
小型拖拉机养路费,用于地方道路建设共 874.7万元。从1985年到1990年,全区组织群众修建
地方道路,共投放1 819.1万人工日,出动各种车辆54.3万台日,土方量达到了4 383.9万立方
米。
1980年后,地委、行署每年都召开全区地方道路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各地依靠地方政府、
依靠群众搞好地方道路建设。各县每年均在春冬两季动员机关、厂矿、学校、村屯进行地方道
路大整修,使路况逐年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地方道路保持晴雨通车。1988年至1990年有绥化市、
海伦市、望奎县被省政府授予地方道路建设先进一等县;绥棱县被授予先进二等县;庆安县被
授予先进三等县;肇州和兰西两县被确定为进步县。
1990年末,全区共有地方道路7 033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 166.2公里,乡乡公路1 674.5
公里,乡村公路4 192.3公里。总里程中有渣油路面69.6公里,泥结碎石路面143.7公里,沙土
改善路2 730.1公里,三项合计占地方道路的41.8%,其余为土路。共有桥梁 493座,其中,永
久性桥梁457座,半永久性桥19座,木桥17座.总计7 077.54延长米,涵洞 1 614道。绿化里程
6 205.5公里,占总里程的88.2%。
四、专用道路
伪满时期,在今绥化地区境内开始修筑国防道、警备道、开拓道等专用道路。这些道路属
军事道路或特殊道路,由日本关东军直接掌握控制。
警备道 亦称治安道,是日军为“讨伐”抗日联军所修的军事道路。本区的警备道大多于
1935年至1937年修筑。到1938年,全区有警备道 93条,2 300公里,道路结构分为主线和附线。
主线路基宽7米,附线路基宽6米。道路开通后,禁止百姓车辆走主线道路。日本投降后,有的
警备道演变为公路,有的荒废。
开拓道 为了日本开拓团的顺利进入和居住方便,日本侵略者征集中国劳工在各地修筑了
开拓道。这些道路多为开拓团居地连接县城和附近村镇的运输道路,路况较差。
1945年东北光复后,这些道路有的演变为林区道路或乡间道路,有的因长期不用而逐渐废
弃。
1949年建国初,除因军事行动临时封闭某条道路以作军用,事后即开放外,并无特定的专
用公路。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各农场、林场、畜牧场的陆续建立,全
区开始出现了特定的专用公路。如油田、林场、农场、畜牧场等专用路。
油田专用路 1960年,大庆油田正式产油后,为了迅速开发建设,在本区的安达、肇东、
肇州、肇源等4个县开始陆续修建油田专用路。至1990年末已建成专用路10条,全长268.7公里。
其中,有沥青路48公里,渣油路205.2公里,泥结碎石路15.5公里。有永久性桥11座,195延长
米,涵洞54道,绿化里程187.8公里。
林业专用公路 60年代以后,全区的林业专用路逐渐形成。目前有庆安县林业局,海伦市
林业局,伊春林业管理局属双丰林业局在庆安县境内东南部的林场和经营所,绥棱林业局等林
业部门修建的林业专用公路共24条,长344公里。其中,沙土改善路329公里,土路15公里,有
桥梁23座,共353.24延长米,涵洞 270道。这些道路和干线公路与地方道路相连,成为全区公
路运输网络的组成部分,亦是各林场、经营所通往外地的道路。
农牧场专用路 60年代初,全区境内的各农牧场为了运进物资和运出粮食,纷纷自筹资金
整修本场能够受益的道路,以后逐年加以整修,使路况不断改善。目前,全区境内有农牧场专
用公路15条,325.9公里。其中,泥结碎石路17公里,沙土改善路255.3公里,土路53.6公里。
有桥梁24座,共232延长米,涵洞80道,绿化里程161.1公里。主要是海伦农场、红光农场、绥
棱农场、肇源农场、安达市种畜场、庆安县种畜场修建的专用公路。还有铁力农场及军队农场
的专用路。这些路是农牧场和地方沟通的主要干线。
部队农场专用路 81222部队,1982年在庆安县东北部建农场 1所,随之修建宽8米的沙土
改善路15公里。有永久性桥 1座,12延长米。此路为该农场场部沟通所属各连队及外运的主要
路线。
工程兵某部在庆安县境内建农场1所,同时建宽8米的沙土改善路6公里,有涵洞3 道,是
该部队的外运路线。
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专用路 省农垦干部管理学院 (原省柳河“五·七”干校)兼有农场,
在庆安县境内有专用公路 6条,长65公里。其中,沙土改善路41.5公里,其余为土路,有永久
性桥8座,62延长米。
五、桥 梁
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团林子(今绥化市)商民吴老八出资在今绥化城东南25华里处的双
龙泉、于坦店和呼兰厅巴彦县太平山屯之间的濠河(今泥河)上架设木桥1座,长 5丈,宽1.2丈。
因属商民吴老八出资修建,故当时称为“吴老八桥”。此为本区史载最早的桥梁。
清光绪元年(1875年),北团林子公益会组织工商业者和当地富户集资,在今绥化城南20华
里的宝山、姜家围子通往呼兰厅境内的聚宝山屯的泥河上架设1座11孔木制结构桥梁,桥长 11
丈,宽 2.2丈,为当时全境最大的木桥。由于泥河沿岸地势低洼,主河弯曲浅窄,夏涝秋涨,
漫流2至5里,两岸淤泥沼泽约有六七里宽,车马行人通行极为困难,河水干涸时又不能行舟摆
渡,故民国 4年(1915年)绥化县知事常荫庭与巴彦、呼兰两县商会筹资于桥两端筑基衔接。因
桥左侧一住户名姜兴,故此桥定名为姜兴桥。
伪满期间,全区境内各县均兴修了大小木桥,多达三四十座,少则十余座。除警备路上桥
梁能保证通行,其他民用路桥梁大多失修失养,交通经常梗塞。到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全区
境内好桥无几,主要干线需临时架桥通行,多是涉水而渡。
1949年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恢复交通,发展生产,大力维修旧社会遗留的木桥。
全区建设的桥梁多为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桥梁。
1990年末,全区共有桥梁809座,其中,永久性桥749座,半永久性桥24座,木桥36座,共
14 015.96延长米。在干线公路上有桥梁252座,6 096.18延长米;地方道路上有493座,7 077.54
延长米;专用公路上有64座,842.24延长米。百米以上大型桥梁 11座,铁公路立交桥3座。
绥望大桥 在绥化和望奎交界D030县级路27.1公里处的呼兰河上。1959年至1962年建成。
兰西境内绥兰大桥 位于兰西县城5公里处,06省道经过的呼兰河上。5孔跨径30米,全长
175.8延长米。1966年 4月开工,1967年7月1日竣工,是同类桥造价较低、速度较快的工程。
庆安县境内呼兰河大桥 位于庆安县城北部D034县级路52公里处的呼兰河上。全长254.6
延长米。1978年4月1 5日开工,当年9月29日竣工.历时168天,投资111.7万元。
绥棱县境内诺敏河大桥 在D034县级路 18.2公里处的诺敏河上。省投资175万元,1974年
4月动工,1976年完成主体工程,1977年11月1日竣工。全长234.4延长米。
绥化津双大桥 在绥化津河与双河两镇接壤处。1966年至1968年建成,全长154延长米。
绥化双吉大桥 位于绥化市双河镇与民吉乡交界处,D039县级路42.6公里处的诺敏河上。
1983年至1984年建成,全长265延长米。
望奎克音河大桥 位于望奎县东部的望奎与绥化交界 D031县级路 5.4公里处的克音河上,
1964年建成。
兰西燎原大桥 位于兰西县北部燎原乡D045县级路47.4公里处的肇兰新河上,建于1968年,
桥长102米,宽7米。
庆安王升大桥 在庆安县东北部平安镇、勤劳镇和丰田乡交界至发展乡县乡公路13.8公里
处,呼兰河王升船口。1982年至1983年建成,全长117.04延长米。
绥化富民大桥 位于绥化市三河镇西部至新生乡乡路上,跨越诺敏河。1986年开工,1987
年10月10日竣工通车,桥长116延长米。
绥棱阁山大桥 位于绥棱县东北部阁山水库附近,于县乡路刘新线46公里处,跨越诺敏河。
1956年在该桥址建成一座双桥架木结构简易梁桥,长96延长米。1989年省投资55万元,地方自
筹67万元。省路桥公司勘测设计所设计,汤原县第三建筑公司桥梁队施工。1989年 4月16日开
工,同年9月16日完工,9月20日交付使用,桥长115延长米。
安达立交桥 位于安达市区西南部,滨洲铁路和203国道、301国道、D178县级路交汇处。
1982年铁路部门修建了上承式桁架钢结构跨线立交桥,主桥长50米,宽9米,1983 年安达县组
织人力修建土墩式31道。1985年至1986年省交通厅投资 186万元,加宽引道路基,增设钢结构
路拦,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引道共长1.4公里。
绥肇线立交桥 位于肇东市区东北部滨洲铁路和 06省道113.5公里处的交叉路口。1986年
至1987年由铁路部门投资兴建。主桥长320米。
肇东市南直立交桥 位于肇东市区东南部滨洲铁路和南直路交叉路口,市客运站附近。1989
年至1990年由铁路部门和省交通厅共同投资兴建,主桥长146米。
六、公路养护
建国前,道路无专人养护,道路破损不能通车时,临时抽调民众修复。因此,路况差,行
车难。
建国后,逐渐实行常年专业养护,逐年进行整修养护,及时处理公路病害,使公路状况不
断改观,并形成了多层次养护管理体系。国道黑大公路过境段和哈大公路过境段由省管理;国
道哈伊公路过境段由地区直接管理;其他国、省干线和县级公路由各市县公路管理处(站)负责
养护和管理;地方道路的重要路线由市县交通局、地方道路管理站负责管理;其他路线由乡镇
和村负责养护和管理。
1949年,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东北公路养护办法细则》精神,绥化地区在海伦至拜
泉、明水至克山路线上开始了公路养护试点,组建养路委员会,依靠群众义务养护和管理公路。
1950年又在望奎、安达、海伦、明水、青冈、肇州、肇源、兰西等县推行群众养护和管理公路
的做法。
1953年,开始实行常年专业养护公路,建立养路段和养路道班。当年,省交通厅设立省直
属的三肇养路段,负责肇东一肇州一肇源公路的常年专业养护。段部设在肇州,各县分设养路
工区和道班。1954年,省设安明养路段,负责养护安达至明水公路。
1958年,省撤销三肇养路段和安明养路段。同年,各县陆续设养路段。
1972年,全区开始对部分地方道实行常年专业养护。
1990年,全区共有地区公路处所属各市县处、站的道班155个,地方道路养路道班183个,
呼兰总段在绥化地区境内的养路道班8个。全区实行常年专业养护的公路5 603公里,占公路总
里程的 55.3%。除国、省干线和县级公路全部实行常年专业养护外,地方道路列为常年专业养
护的747公里,占地方道的74%;全区公路绿化里程8 16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0.7%。其中,
国、省干线公路绿化里程80.5%,县级公路绿化里程71.5%,地方道绿化里程 88%,专用公路绿
化里程39.7%。
绥化地区1990年各种公路情况表
表7—1
1990年末全区地方道路情况表
表7—2
1990年末现有桥梁情况表
表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