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邮政网络

第三章 邮政

第一节 邮政网络




  一、邮路网络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绥化厅设立全区第一个邮政支局时,全区境内有邮路2 条,南至
呼兰城、呼兰厅(今巴彦),北至海伦、拜泉。

  康德4年(1937年),绥化局开始负责经转庆城(今庆安县)、铁力和望奎的邮件。

  1945年,东北解放后,邮路建设发展很快,逐步形成了以绥化为中心,辐射今全区各市县
的邮路网。各县邮局也在辖区内的各乡镇和村屯开辟了不同类型的邮路。1960年,全区邮路总
长为3 712公里。1980年,全区邮路总长为3 674公里,其中二级邮路54公里。市内邮路 120公
里,农村邮路3 500公里。到1990年,全区已有邮路120条,邮路单程长度为 2 979公里,其中
农村为 2 823公里。除兰西、青冈、望奎、明水等县外,其余市县均有铁路邮路,汽车邮路达
2 713公里,形成了以各县(市)为中心,幅射全区的城乡邮路网。

  二、邮运网络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绥化厅开设全区境内第一个邮政支局后,寄往各地的邮件,均
派步差人担肩扛送至呼兰邮政支局。清宣统三年(1911年),绥化支局改为分局。同年,海伦厅
也成立了邮政分局,庆安县设立了邮政支局,隶属绥化分局,以后由于邮件增多,改用畜力车
运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黑龙江省最早的铁路——中东铁路建成,安达、肇东两局利用
铁路转运邮件。民国17年(1928年),呼海铁路通车,绥化、海伦、绥棱等铁路沿线局始有铁路
邮路。1938年11月,庆安开始利用火车转运邮件。由此,铁路转运成为绥化地区邮件转运的重
要交通工具之一。但西部没有铁路的县,邮件转运仍靠畜力车和自行车。市内及大部分农村的
邮件投递还多靠步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1960年 5月,安达局首次使用汽车接发邮件,在全区第一个结束了马车接送邮件的历史。
随着邮电事业的不断发展,邮运工具不断进步,数量逐渐增多,汽车邮路不断延长。至1975年,
全区共有汽车15辆,摩托车167辆,自行车779辆;至1990年初,全区邮运汽车24辆,邮运摩托
9辆,自行车840辆,汽车邮运路线单程长2 305公里。120条邮运线路中主要有:哈尔滨至满洲
里一级铁路邮路1条;佳木斯至大连一级铁路邮路1条;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哈尔滨至鹤岗,哈
尔滨至乌伊岭二级铁路邮路3条;哈尔滨至肇源,绥化至望奎二级自办汽车邮路2条。绥化地区
局每日接发邮运车次8趟,安达局每日4趟,绥棱、海伦、庆安等局接发邮运车次每日都在 3次
以上。

  三、投递网络

  (一)市内投递网

  解放前直至50年代末,市内投递多为步班,后逐步改用自行车。至1966年。全区市内邮路
总长为76公里,投递人员65人,服务人口为119 660人。1985年,市内邮路发展到104公里,投
递人员增至153人,服务人口为1 434 540人。

  至1990年末,全区市内邮路单程长度为102公里,投递人员为183人,服务人口达2 684 081
人。

  (二)农村投递网

  农村投递网是由县以下农村投递线路构成的,统称之为乡邮。

  解放前,全区乡邮十分落后,大多数村屯都不通邮。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乡邮工作。东北邮电管理局于1951年 4月,制定了《农村
交通网组织办法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农村交通网由县以下各行政村选派通讯员组成,主要
负责县党政机关与农村各区,各区与所属村政府之间来往公文、邮件、报刊的交换和传递。其
业务指导、投递路线、班期确定、手续处理由各地邮局负责。交通工具,通讯人员的教育、奖
惩由区政府负责。按照这一规定,全区各县局都录用了乡村投递员,分隔日班或3日班投递,
投递方式采取步班和畜力驮运的的方法。

  1956年,随着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成立,邮电工作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各县邮局在农村设立
了一批邮政局(所),同时配备邮递员,并缩短了投递周期,将隔日班改为当日班,3日班改为2
日班,投递时限确定1至3天,加快了邮件的传递速度,基本适应了当时全区广大农村邮政通信
的需要。

  1960年,全区邮路总长为3 712公里。农村投递线路长达17 410公里,其中步班线路2 190
公里。至1965年,步班线路减少到770公里,乡邮人员达334人。1970年,全区农村邮政支局为
244处,乡邮员发展到508人。

  1971年,兰西县邮电局首次将摩托车用于乡邮投递。此后,各县先后开辟了摩托车乡邮投
递线路。1974年,全区摩托车邮路为566公里。至1978年达到了6 488公里。但由于乡村道路路
面质量差,摩托车投递有困难。1979年,全区农村摩托车邮路因此又全部取消停运,继续使用
自行车投递。

  1990年末,全区农村投递线路长度为2 634公里,乡邮员总数为518人,达到了村村通邮。

  四、邮政队伍

  建国后,由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对邮政事业的重视,邮政队伍发展很快。1960年,全区从
事邮政通讯业务的各类人员516名,其中管理人员50人。到1980年全区人数增加到1 230人,其
中管理人员297名。

  1990年末,全区从事邮政事业的全员人数为1 541人,其中管理人员为 59人,邮政服务人
员为1 482人。全区邮电系统中,获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3人,初级职称244 人,已经形成
了一支能够承担多功能、现代化邮电业务的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