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电信网络

第四章 电信

第一节 电信网络




  绥化地区电信事业始于清朝末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绥化邮政局设电报房 1处,
装有电报机1台。架设了北通海伦,南接呼兰,长400公里的电报线路,此为全区电报事业的发
端。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海伦邮政局始设电报房,为二等乙级报房,是明线电路,
三心水线(7号线)。有电路2条:海伦至齐齐哈尔电路467公里,海伦至绥化电路190公里。

  宣统三年(1911年)后,全区各县都陆续开办了电报业务。至民国 3年(1914年),基本形成
了电报通信网络。

  民国4年(1915年)8月 5日,绥化县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全区始有电话通讯。同月,海
伦县电话有限公司成立。当时的电话仅限于官府、军队和城内各大商号使用。

  民国9年(1920年),绥化县城内电话已达百余家,并开设了至望奎长途线路1条。

  民国10年(1922年)至民国20年(1922年)10年间。全区各县相继成立了电报电话局,开办了
民用电话业务。

  伪大同2年(1933年)8月,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接管了各县电报局,随即接管了电话局。

  伪康德元年(1934年)3月。日本侵略者重新操纵了伪满电报电话业务,把持了各县电报、
电话通信的权力,并在各县建立了供军警专用的警备电话。同时在各县城内和较大乡镇设立了
四乡长途电话局,直通各县乡、镇、区警察署(所)。各县的电报、电话被合并为伪满株式会社
系统的电报、电话局。

  1945年东北光复后,1946年,东北邮电总局在哈尔滨成立,迅速恢复了邮政、电报、电话
业务。1947年全区境内各县电路恢复。

  1950年后,邮电系统实行了“集中领导,专业分工,邮电合一,邮发合一”的体制和方针,
进一步促进了电信事业的发展。

  1956年到1965年期间,全区电信事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的基础上发展。1957年开始了
载波机的应用,使长途报话电路迅速增加。1960年,全区所辖的12个市县均安装了载波机,电
报电路达47条。各县都有1条直达地区的电路。

  1966年,全区第一批12路载波终端机在绥化、安达局安装并投入使用。同年,绥化“705”
机务站开始建设。绥化、肇东、安达、兰西安装第一批增音机,提高了通信能力。

  1971年全区有 6个县局安装了供电式长途电话设备,到1975年发展到10个县局。同年,安
达县任民镇、绥化县四方台镇,在全区第一批在乡镇安装了供电式电话设备。

  1975年末,全区市话总容量8 830门,其中供电式容量达6 800门,比1970年增长了55.5%;
长途电话线路达81条,增加了61条。

  1976年,全区邮电系统以会战的形式开展了市内电话自动化、农村电话载波化的建设。至
1977年首先在市内电话建设上取得了进展,绥棱县在全区第一个开通了准电子自动电话,并实
现了长途电话供电式。

  1982年,全区已有 6个县建起了邮电通信大楼,全区长途电路达220条,其中载波162条。
各县到省的平均4.5条,各县到地区的至少 2条,平均3.5条。市话总容量11 230门,比1975年
增长了78%。县至公社电话362条,其中载波电路177条,比1975年增加了395条。全区各县乡镇
都安装了电话交换机,全部生产大队和46%的生产队开通了电话。

  1985年,全区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结束了市内电话人工接续的历史。全区通往省内各
地的电报电路达到 37条,出口电报801 048份。1987年,绥化市电报电路进入了哈尔滨“256”
自动转报系统,经绥化局中转的绥棱、海伦、望奎、明水、庆安、兰西局的电报电路也同时转
入。至1990年末,全区12个市县均使用电子电传设备,全部进入自动转报网。共有电报电路26
条。全区的227个乡镇,全部开办电报业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29 400门,为1960年的6倍
多,形成了电话到村、电报到乡、四通八达的电信通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