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政基础设施 一、道路桥梁
(一)城市道路
清末,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在清丈放荒时,城镇都留有街基,规划了城镇道路,多是东西或
南北一条正大街,并有巷道、胡同等。均是土路,路基高低不平,宽窄不一。
民国和伪满时期,各县重新进行了规划,扩建了城市道路,除修筑少数砂石道路外,绝大
多数仍是土路,雨天泥泞,风天扬尘,群众称这为“洋(扬)灰水泥路”。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各县对城区道路进行了改造、拓宽,裁弯取直。每年春秋两季,各
县都动员城内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学校学生、教师及街道居民义务修路。绝大
多数土路都改修成砂石路。少数县还开始修筑了沥青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区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县城道路逐步向高
速、安全、美观方向发展,高级、次高级路面逐年增多。部分县还修筑了混凝土路面。
1982年,全区城市道路总长434.9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 81.9公里,占道路总长的
19%。1986年,全区城市内共建有油渣路93.6公里,占道路总长的 25.4%。建有砂石路247.2公
里,占道路总长的51.7%。
1990年,全区共有城市道路 588公里,375.4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路249.3公里,
207.3万平方米,分别占城市道路长度和总面积的42.4%和55.2%。
全区城市道路变化情况表
(二)城市桥梁
1990年,全区市县城内共有规模较大的桥梁27座。桥梁较多的市县是:肇源县 8座,海伦
市6座,望奎县4座,安达市2座。其中安达市的2座为城市桥梁,是80年代修建的现代化桥梁。
二、供水排水
(一)城市供水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城居民饮用水和生产用水均为地表水,使用大口土井(辘轳井)。
建国后,50年代初,县城少数生产企业开始使用机井(离心泵土井)供水。60年代末,各县
城内企业生产用水,普遍使用机电井供水。70年代中期,部分县城兴建了自来水。到1978年,
全区城镇自来水设施已初具规模。绥化、安达、肇东、兰西、庆安、绥棱 6县共建成自来水厂
8个,日生产能力1.19万吨。供水管道总长88.9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绥化地区城市供水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到1990年,除肇源县外,
其余11市县都建立了自来水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1.19万吨增长到19万吨,增长
15倍;供水管道总长由1978年的88.9公里增加到497公里,增长4.6倍;年供水总量由1978年的
205.5万吨增长到2659万吨,增长12倍。已有77.4万人吃上了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60.1%。
(二)城市排水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除绥化铁路火车站一带有零星的地下排水外,其余县城均为沿街明
沟排水。明沟经常淤积,排水不畅。特别是遇有大雨暴雨,城区内涝严重,污水腐臭,孳生蚊
蝇,很不卫生。伪满时期,部分县城在排水沟上铺上木板,称之为洋沟板。沟板上行人,沟下
排水,为半封闭式排水沟。
建国后,为改变城市卫生面貌,各县加强了城市排水工作。六、七十年代,部分县开始修
建石砌明沟或混凝土明沟,沟上盖有盖板。并经常清淤,修建桥涵。1978年以来,各县先后开
始修筑地下排水道。
1990年,全区除兰西、肇源、明水 3县没有铺设地下排水道外,其余市县均先后铺设了地
下排水管道,总长154公里。
三、城市路灯
清朝末期,绥化地区境内部分城内即设有路灯,使用植物油或煤油,灯杆设在街道的一侧
或两侧,设专人管理,定时点燃与熄灭。民国时期,各县城先后设立了火力发电厂。城市路灯
逐步以电灯代替了油灯,但很少,只是在繁华市区和县政府门前设置。
建国后,城市路灯数量不断增多,灯具不断改进。1964年前,普遍使用白炽灯,灯具以弯
把伞灯罩为主。之后,使用单臂日光高压汞灯,单悬长臂式灯罩增多,并开始使用混凝土灯柱。
1980年开始使用高压钠灯。1990年,全区主干道已普遍安装了高压钠路灯,次干道安装了高压
汞路灯,部分巷道安装了白炽路灯。路灯排列方式有单臂的,也有双臂的。以混凝土灯柱为主。
1990年末,全区12个市县城内,共有路灯2 815盏,比1982年增加2倍。
四、城市交通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城镇交通工具,主要是畜力车和人力车,机动车数量很少。畜
力车主要有马拉铁轮车和胶轮车。人力车主要是三轮脚踏车。机动车主要是汽车,多以木炭为
燃料,经常灭火,加之道路弯曲狭窄,城市交通不便。
建国后,道路拓宽取直,路面平整,并规定了畜力车、机动车行车路线,修了人行道,交
通秩序渐好。交通工具大为改进,机动车不断增多,逐步取代了畜力车。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各市县都在繁华街道设了交通岗亭和路面隔离桩,安装了安全指示灯并设交警值
班。各县的国营客运站先后在县城内增设了通勤车、接站车,接送旅客。1978年,全区县内共
有8台接站车,营运路线12公里,年运旅客总人数120万人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
繁荣,各县城内个体客运汽车急剧增多。
1990年,仅绥化、安达、海伦、肇东4市城内就有国营接站大客车55辆,个体接站车280辆。
营运线路255公里。国营接站车年客运总量600余万人次。
五、供热供气
(一)供 热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无集中供热设施。居民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多以火炉取暖。
建国后,政府机关及大企业逐渐以锅炉暖气供热代替火炉取暖。
70年代初,居民开始安装土暖气,代替火炉取暖。到80年代末,全区城市居民已有 50%以
上安装了土暖气。
1986年以来,海伦、庆安 2县还先后建了热电厂,实行集中供热。到1990年,全区由热电
厂集中供热面积2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为0.6%。
(二)供 气
1980年以来,绥化地区部分市县居民开始使用石油液化气,并开始建液化气站供气。到1990
年,全区12个市县均建了石油液化气站,共17处,年供气8680吨,普及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