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村镇基础设施

第四节 村镇基础设施




  一、农村道路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农村道路全是土路,狭窄泥泞,交通十分不便。有相当一部分村屯
之间只有羊肠小道,俗称“毛道”。

  解放后,农村道路变化很大。50年代,主要是拓宽原有土路,修整路面。60年代到70年代,
新修了大量农村公路,并改集镇间的土路为砂石路。80年代,乡镇之间开始修筑部分油渣路。

  1990年,全区农村实有乡村道路总长度4504.7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 137.9公里。
具体分布是:建制镇实有道路长1 882公里,面积1 788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长85
公里,面积67万平方米。实有桥梁63座。集镇实有道路长 974.7公里,面积584.84万平方米。
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长52.9公里,面积39.29平方米。实有桥梁91 座。村屯实有道路长1 648
公里,其中铺装道路962公里。

  二、农村供水

  解放前,辖区境内农村一直饮用土井水。管理不善,尘土、杂物大量落入井内,很不卫生。

  解放后,农村供水仍以土井为主,但加强了管理,饮水条件逐步改善。

  6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使用室内手压水井,并逐步推广。到70年代末,全区已有 50%的农
户使用了室内手压水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打深水井,饮用自来水。到1990年,全区自来水受益乡镇
达75个,受益村屯761个。村镇自来水普及率(按人口)达10.4%。具体分布情况是:全区有37个
建制镇建有自来水厂69个,日生产能力6408吨。全年供水总量 256万吨,其中生产用水89万吨,
生活用水167万吨。用水人口13.27万人,占建制镇总人口的40.47%。全区有38个集镇建有自来
水厂,共建45个,日生产能力5464吨。全年供水总量50.18万吨,其中生产用水 18.4万吨,生
活用水31.78万吨。用水人口4.O6万人,占集镇总人口的17.38%。全区761个村屯使用了自来水,
受益人口37.18万人,占村屯总人口的8.94%。

  三、村镇照明

  清末,辖区境内农村居民家庭照明,绝大多数是麻油灯。民国后期,少数乡绅富户点上了
煤油灯(当时称洋油灯)。伪满时期,乡绅富户多使用戴罩煤油灯(俗称保险灯),少数农户也点
简易煤油灯,多数人家仍是点麻油灯。

  解放后,多数农民家庭用煤油灯照明,一部分家庭点上了“保险灯”。

  60年代初,农村部分乡镇(公社)开始用小型柴油机等设备发电,乡镇所在地的居民开始用
电灯照明。70年代后,农村电力事业有很大发展,开始接通国网电,通电乡镇逐年增多。

  到1990年,全区9553个村庄中,已有8494个村屯通电。全区建制镇共安装路灯 788盏,集
镇共安装路灯108盏。

   1990年全区农村照明情况
  表8—2 单位:个




  四、农村园林绿化

  解放前,辖区境内绝大多数村屯是“光腚屯”。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在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各县开
始在村旁、宅旁造林绿化。但因管护不善,保存率较低。

  1981年《森林法》公布后,各地农村大搞宅旁、村旁植树,庭院绿化和美化环境活动。农
民的房前屋后,多数都栽种杨、柳树,庭院多栽果树。

  到1990年,全区已绿化村屯9 574个,占村屯总数的90%;庭院果树栽培已达12.3万户,24 258
亩。共建成果树示范村12个。望奎县还结合村屯绿化建成“庭院果树一条街”43条。全区还建
有乡镇公园8处,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美化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