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环境污染

第四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污染




  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工业企业逐年增多,城市垃圾和废
水排放量及固体废弃物逐年增多,形成各种形式的污染源,使全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逐年
加重。特别是进入70年代后,全区经济迅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速度快,环境
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社会问题。

  绥化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业污染
及生态破坏。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烟尘排放。尤以煤烟污染为重。全区的年燃煤量逐年
递增。建国初期,全区年燃煤量仅为 4万吨左右,60年代平均年燃煤30万吨,70年达40万吨,
80年代超过90万吨,80年代末期年燃煤已达130万吨。加之到80年代末期,全区机动车已达2万
余台(辆),年耗油 3万余吨。排放的大量尾气,也加剧了环境污染。据调查监测,仅1985年,
全区大气污染物总量为8.5万吨/年。其中,烟尘3.1万吨/年,二氧化硫1.7万吨/年,氮氧化物
1.6万吨/年,一氧化碳1.1万吨/年,其他有害气体约1万吨/年。全区较大城镇每到冬季矗立的
烟囱烟尘滚滚,均出现烟雾天气,绥化、安达、肇东等市县城内甚至出现连续十数天烟雾笼罩。

  水污染。全区排放废水总量为5 400万吨/年。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净化处理,直接排入江河、
水库、沼泽或利用渗井、渗坑排入地下,严重污染了江河、水库和地下水。据监测,松花江肇
源段的鱼已受甲基汞的污染,沿江居民中,已有部分人被判定为温性甲基汞中毒。呼兰河也受
到轻度污染。望奎先锋水库、肇州“八·一”水库、明水“八·一”水库均因污染而报废。据
测定,全区城镇99处水源地均没有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噪音(机动车喇叭、行走音)、娱乐场所噪音 (舞厅、录像厅播放
的广告音乐) 、工业噪音(工厂机器运转声)等。地区行署环保局1985年至1986年对绥化、肇东、
安达、青冈等市县的城区噪声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是:主要街道的交通噪声、工业集中区的机
械噪声和振动均超过国家标准,超标幅度为8—10分贝。主要噪声为交通噪声。

  固体废弃物污染。全区排放固体废弃物107万吨/年。主要污染物为城市垃圾。

  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污染主要表现在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而造成土壤碱化、板结、
地力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绥化地区的土壤在解放初有机质含量高达6%以上。由于近年来化肥、
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污染农作物和水体,而且使耕地出现盐碱化 3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15.2%。

  绥化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体现在森林、草原、农业、植被等方面。

  森林生态的破坏。绥化地区的森林,历史上曾遭到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砍伐和掠夺,使
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大力组织全民造林培植资源,但由于森林
火灾、毁林开荒、病虫害、无计划砍伐、工业发展用地、管理不善等原因,使森林面积不断减
少,林区边缘不断后退。全区森林覆盖率仅有 13%,分布也不平衡。东部、北部的庆安、绥棱、
海伦等市县覆盖率达50%以上,中部的绥化、望奎等地为30.6%,西部的兰西、青冈、明水、三
肇等地仅有5%左右。

  草原生态的破坏。由于乱垦滥占,过度放牧,使全区草原面积大大减少。建国初期,全区
草原面积有1600万亩,亩产草 500斤左右。80年代初,减少到890万亩,减少了44%。亩产草仅
达100斤左右。

  农业生态的破坏。由于森林生态、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农业生态遭到破坏的连锁
反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最高年份达870万亩,其中耕地流失面积7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2%(含水蚀面积480万亩)。全区现有的 400万亩黑黄土地和黄土大都是因遭受侵蚀而演变成的。
全区现有水蚀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仅有3%左右。

  由于森林、草原、农业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不断减少。加之无计划地
捕猎、采集,使有的物种濒临绝迹。1979年,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区珍贵动物已大大减少,仅
有马鹿 836只,驼鹿44只,獐子49只,猞猁51只,东北虎几乎绝迹。丹顶鹤50年代末期在境内
西部还时常可见,80年代末期已属罕见。对于野生植物,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加之无计划的
采摘,使许多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山产品资源亦遭到严重的破坏。

  由于自然生态、农业生态、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境内的西部地区风沙、干旱逐年加重。肇
源、肇东、肇州、安达、青冈、明水、兰西尤为突出,几乎每年都出现干旱、持续大风的天气。

   绥化地区主要纳污水体纳污状况表
  表8—6 (据1985年全区污染源调查制表)



   1990年度全区噪声统计表
  表8—7 单位: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