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九篇 商业

篇下序


  清同治年间,各县境内都有商贩流动,并有少量的坐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筑成后,肇东、安达成为本地区西部商品、物资集散中
心。

  通江埠码头(望奎境内)、肇源码头(肇源县)建成后,成为水路物资集散地。

  民国期间,全区商业发展较快。尤其呼海铁路通车后,绥化、海伦成为本地区北部商业物
资集散中心,带动了庆安、绥棱、望奎等县的商业发展。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增多,各县少
者几十家,多者百余家。民国14年(1925年),仅安达县内有各类商业网点逾千家,其中有英商
3家,俄商1家,日商7家。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垄断了商业市场,实行产业统治,建立各种洋行,控制了经济命脉。
大部分民办商业被迫破产停业,出现了大户变小户,小户关门倒闭的状况。

  解放后,各县相继在城内建立了国营贸易局和市民合作社,同时在农村成立了供销合作社。
全区在大办国合商业的同时,积极扶持私营商业的发展。

  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区对私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的
公私合营,部分私营商业组成合作商店和合作组。从此,全区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商
品供应分工明确,国营商业负责城镇生活商品供应及商品批发;供销社负责农村生产、生活物
资的供应;粮食部门组织粮油的收购和供应;物资部门对重要物资按计划组织供应;外贸部门
利用当地资源,负责为省外贸和口岸组织收购出口商品。国合商业成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以
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为主要任务,以搞好生产生活服务为宗旨,大力组织商品货源,努力增加商
品供应。

  “文化大革命”期问,曾将供销社变为国营商业,并限制了集市贸易,使国营商业独占市
场,流通渠道单一化;商业企业也由经营型变为以供应为主的物资分配机构,严重地阻碍了商
品流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全区对流通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改变了多年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封闭式流通结构,在发挥国合商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恢
复和发展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开放了集市贸易。全区商业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
通渠道、多种经营成份、少批发环节的开放式商品流通体制。

  1986年后,国合商业采取联营批发、委托批发、流动批发、带货带样送货上门等方式,扩
大批发,引缺泄余。市场不分体制,向专业发展。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为主
的,集体商业、联营商业、个体商业为辅的社会主义市场。农副产品采购逐步由指令性计划转
为市场调节。全区城乡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同时,逐步对国营商业企业进行了经营改革。至1988年,全区对1 306户国营商业企业(包
括粮食系统)实行不同形式的经营承包,其中实行承包经营的占 73.6%,租赁经营的占19.4%,
实行股份制经营的占5.2%。在承包、租赁的企业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选聘经营者
的占21.6%。并推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缴纳风险金额达2800多万元。

  1990年,全区商业机构发展到 31 105个,从业人员142 30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企
业1 509个,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4226个,个体有证商业25 370个。全区饮食服务网点达6 522
个。从业人员2138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网点311个,集体所有制网点566个,个体网点5 645个。
全民所有制商业和供销社销售总额达到42.5亿元。全区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31.43亿元。其中:
商业零售额为24.86亿元,饮食业零售额 1.23亿元,其余为工业及其他行业的零售额。全区社
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到19.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