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理发烫发业
第三节 理发烫发业
民国期间,已有剃头匠挑担走街串巷理发,也有剃头棚、理发铺于街面立门市,多为河北
人来此地谋生经营。服务对象主要为男性,发式也仅为分头、平头和光头。女性主要是烫发及
做发型,工具是铁剪子,用炭火烧热烫发。理发师傅不仅理发,还要为顾客按摩、捶背、掏耳
等。顾客酌情另赏给小费。
伪满期间,各县城内有理发铺多处,服务项目有所增加,至1945年全区有私营理发店70余
家,从业人员百余人。
1949年,全区创办了 2家国营理发店。从业人员28人。1957年各县流行烫女发,各较大的
理发店都增加了烫发项目。
同年,全区私营理发店经过改造合并,成立了44家集体理发店,私营现发店只剩4 家。至
1958年全区有国营理发店9家,从业人员146人;集体理发店40家,从业人员273 人,私营理发
店基本绝迹。
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理发店取缔烫发项目,取缔留长辩子,妇女时尚梳短
发。集体理发店大大减少。1976年全区仅有23个集体理发店,从业人员257人。
1978年,私人理发业开始兴起,全区私人理发店发展到18个。1980年达到41个,烫发又时
兴起来,各县的国营大理发店均购置了电烫机、烘发机,烫发的妇女排队等候烫发。
1985年后,私人理发店剧增。1986年,全区达到350户,从业人员800余人。烫发由热烫改
为冷烫,吹风也由帽式改为手握吹风机吹风,理发工具也逐步改为使用电动推子。服务项目还
增加了染发、美容。多数店铺不再称理发店,而称发廊、发屋、美发厅等时尚名称,招揽顾客。
1987年后。女士结婚时兴做发,用剪下的头发编结、梳理成发髻,用各种头饰装点成“嫦
娥奔月”、“鸳鸯戏水”等花样,平添风采。每做一个发髻要价高达几十元。卷发用具也分为
三角杠、冰棍杠、罗旋杠、万能杠等十几种。
1990年,全区有国营理发店9个,集体理发店39个。私人理发美发店1 156个。从业人员总
数达到1 882人。其中,特二级理发师 1名,一级理发师4名。二级理发师18名,三级理发师36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