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经营管理改革
第六节 经营管理改革
1980年,全区饮食服务行业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在经营品种及营销方面由企业自行确定,
不搞一刀切。并着手解决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问题。1983年,肇东县一马当先,对全县的
饮食服务业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
1984年,经济承包责任制在全区饮食服务业全面铺开。全行业采取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
取消“大锅饭”,变统计盈亏为自负盈亏。各市县饮食服务公司采取逐单位、分类型进行分析,
参照历史经营情况,兼顾劳保统筹和各种基金提留等因素,计算承包基数。兼顾国家、集体、
个人三者的利益,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度。
1984年末,全区饮食服务业经营形式实行国有国营、定额缴利的企业共有33个,占核算单
位总数的15.5%;实行国家所有、集体承包经营的单位有 150个,占核算单位总数的71%;联营
集体承包和外聘承包的各2个,以家庭为主承包的有13个,职工经营商店的有180人,占职工总
数的3%。经营形式的初步改革收到了较好效果,但问题还很大。据有关部门对实行集体承包经
营的 128个企业的调查,有33个开不出工资,占25.7%;有54个维持开支,占42.1%;有41个开
全支并有5元钱奖金,占32%。承包后亏损单位由1983年的 103个减少到89个,亏损额由上年的
278万元减少到 95.3万元。因此,1985年后全区各县扩大了饮食服务经营者个人承包比重。据
有关部门对12个经营者个人承包的单位调查,职工奖金在30元以上的占 53.1%,奖金在10元以
上的占25%,奖金在5元以上的占 18.6%,不开支的占3.2%。由于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切身利益
挂钩,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全区饮食服务行业职工自筹资金32.5万元,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
题,仅绥化市集资额就达12万元,其中凤凰餐厅刘钦树夫妇投资1.3万元。
但由于饮食服务系统离、退休职工增多 (全区共有离、退休职工 2 894人,占职工总数的
53.5%),企业负担过重,加之网点更新改造资金短缺,设施陈旧,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企业
严重亏损。为了解决饮食服务系统的困境,全区采取企业负担一点,商业统筹一点,财政补助
一点的办法,并在税收上给予适当的减免照顾。对浴池、理发业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对经营
大众饭菜、专营小吃的饭店,也给予减、免税照顾,并在保证原材料、能源供应等方面给予优
惠,使原饮食系统企业得以生存。至1986年,全区城镇饮食服务网点增加到2 568个。
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区各行业大力兴办第三产业,系统外办的饮食服务网点增多。为了便
于统一协调管理,地区饮食服务公司在绥化、海伦、安达3个市县建立饮食服务行业协会,作
为试点。至1988年,全区均建立了协会。协会将全区所有的全民、集体、个体饮食服务行业组
织起来进行行业归口管理。协会负责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原材料调剂等工作。
1988年,按照省商业厅的要求,肇东、海伦、安达、庆安、望奎、绥化、肇州等市县先后
成立了饮食服务管理局,隶属市县商业局,为科级单位,负责全社会的饮食服务管理工作。同
年,全区根据前一承包期承租费基数偏低的情况,对放开经营的企业重新调查,测算承包基数,
适当调整了租费标准,使其达到合理。
1989年,全区认真抓了省政府提出的“ 383工程”的落实工作。对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
市场比较敏感的主食品(馒头、花卷、油条)、服务的主要项目(理发、烫发、男池、女盆)加强
价格和市场管理。主食品的加工实行定网点、定品种、定数量、定供应时间、定粮油指标。对
违价行为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