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扶持生产

第七节 扶持生产




  供销合作社从办社时起,就把扶持生产列为第一位的工作任务,通过扶持生产,发展多种
经营,扩大购销业务。

  1950年,全区各县合作联合社均设农副科或股,指导本县各级供销社扶持生产工作。1958
年后,县和公社供销社都有一名领导专抓这项工作,常年帮助生产队特别是薄弱队,安排多种
经营生产,采取县包公社,公社包大队,供销部包生产队,职工包贫困户(每个供部包 5户)的
办法。1962年地区供销社建立后,即内设副业指导科,对各县副业科实行对口指导。各县供销
社直属的生产资料公司、土特产公司、果品公司都设有支农服务队,对基层社开展新项目、试
用新技术,给予传授、指导。并指导基层社种对比田、试验田,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全区各级供销社对发展副业中的烤烟、养蜂、养蚕、养兔等新项目,以及使用化肥、农药、
新式农具等技术,及时派出专业人员,向农民重点指导。

  肇东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自1975年开始,选派一定数量的职工,长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推广化肥和农药使用技术。总结推广了深施肥、混施肥、测土施肥、尿素沟滤作底肥等施肥的
新经验,并向农民传授了防治谷子钻心虫、甜菜灰象甲粘虫、玉米螟等技术,被国务院命名为
“学大寨先进单位”。望奎县土产公司的宋广荣,针对手工扒麻效率低的现状,发明创造了扒
麻机,工效提高两倍半,质量提高一等,并改进了宗剪尾技术,传授推广给农民;研究发明了
皮张散积装车法,使皮张装载量提高3倍。

  1982年,绥化生产资料公司支农组派出专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与当地农民共同进行地膜
覆盖种植西瓜促早熟的试验获得成功,并向全市推广。同年,全区各县不同程度发生虫害,供
销社共组织2 435名职工,先后去外地购进农药,下乡向农民传授使用技术,及时供应下摆,1
个多月时间共下摆各种农药8 770吨,药械13 100件,对扑灭虫害做出了贡献。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1979年后,地区供销社多次编印了《社员家庭副
业典型选编》、《养貂技术问答》、《养鹅》、《大灾之年蓖麻增产》等技术资料,下发各级
供销社,供农民查阅,指导副业生产。1980年,全区共举办化肥、农药使用新技术培训班 253
期,培训农民3 789人,印发知识手册16 000本,深入社队讲授142次,听讲人数达15万人。至
1990年,全区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 000余次,培训2.8万人,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0万册之多。

  供销社每年从利润中提取 20%,作为扶持生产专项资金,无息贷给生产队及社员个人,用
于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全区每年此项投资在30万元左右,重点扶持大麻、笤帚、蓆子、芥茉、
饲草、白瓜籽和羊、兔等品种的种植和养殖。1980年,全区共拿出 40万元资金,帮助4 800个
贫困户解决种子资金困难问题。1981年至1990年,全区给贫困户无息贷款达1 500万元。

  进入80年代中后期,全区普遍出现卖粮难的现象,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供销社积极
收购推销,帮助农民排忧解难。特别是对市场不急需,农民手中又卖不出去的农副产品也积极
收购,千方百计寻找销路。1985年,海伦县土豆丰收,农民出现卖难问题,供销社采取措施,
扶持500多户农户办起了150多处粉坊,收入64万元。肇东、望奎等县供销社组织农民生产土豆、
葵花籽,大鹅,收购后销往上海、汕头、青岛等地。此外,全区供销社收购生猪 5 000余头,
鲜蛋1 150担,禽 40万只,粮食3 250万斤,葵花籽 907万公斤,蓖麻籽121 661担。1986年至
1988年,全区共推销各种粮食和油料5342万吨。

  此期间,供销社还为生产队、社员个人调剂种子 5 791吨,种蜂4 228箱,种兔8 800只,
鱼苗111万尾,奶牛3 000余头,种鹅雏19万只,大牲畜1 000余头。

  1989年,为了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全区拨专项指标化肥7300吨,其中拨给发展蓖麻生产的
化肥3 000吨。并抽调3 670人深入村屯,落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计划。种植面积达 224万亩,
养殖鸡、鹅、兔、羊等500万只。当年收益14 621万元,全区农业人口人均副业收入31元。

  1990年,地区供销社根据全区的资源现状和市场销路,扶持各县建立了蓖麻、葵花籽、白
瓜籽、芥菜、三豆、笤帚糜子、高粱、绵羊、蜂、大鹅等十大生产基地,落实种植面积 139万
亩,签订500万只大鹅的养殖合同。全区副业收入1.2亿元,平均每个农户副业收入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