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网点
第四章 粮食
第一节 机构网点
清末,清政府准许放荒开垦后,各地的地主富商到本地区选霸荒原。租给农民耕种。随着
粮食上市。自由进行交易,开始只限于季节买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各县的粮食域外
输出输入逐渐增多,域内的经营粮食商户也发展起来。每年秋冬两季,望奎、兰西、青冈、明
水等地的粮商,便用大车将粮食运至安达火车站,向各地发运。安达站每月入站运粮马车二三
千辆,平均年输出量在15万吨左右。站内粮栈大兴,英国、俄国、丹麦、日本国的洋行也在此
设立分号,兼营粮食。
民国17年后(1928年),海伦、绥化成为东部县的粮食集散中心。绥棱、庆安、望奎、青冈
县的粮食经海伦、绥化火车站发往哈尔滨及关内。
伪满时期,民间粮食稀少,交易萧条。粮食被日伪严加控制。
解放初期,各县均建立县粮栈。县粮栈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担负着公粮征收、监督管理粮油
加工、销售、价格等职责。1949年,各县均成立了贸易公司,为金融、商业、粮食政企合一的
管理机构。
1950年,各县建立粮食公司,县以下的区政府设财粮助理 1人,负责公粮征收。1952年,
粮食公司改为粮谷储运公司,县政府设粮食科,从此政企分开。
1954年,县粮食科改称粮食局,同时成立粮食供应公司、粮食采购储运公司、中国油脂公
司分公司、饲料公司。全区有油米加工企业12家。
1955年至1956年,各县设立粮食采购供应管理站,同时撤销采购储运、供应、油脂和饲料
9个公司。全区有粮食企业176家,其中加工企业23家,仓储企业78家,供应企业66家。同年,
全区赎买了14家私营粮油企业,将290名职工并入国营企业。
1956年,行署粮食局成立,为政企合一的粮油企业管理机构。1958年,粮食局内设秘书、
农村、供应、计调、仓储等科室。至1966年,粮食局内定编为45人。
1966年,全区有粮食企业205家,其中加工企业28家,仓储企业87家,供应企业90家。
1967年至1968年,地、县粮食局相继撤销。1971年,地、县粮食管理机构恢复。1979年全
区有粮食企业222家,其中加工企业 34家,仓储企业 89家,供应企业 99家。企业职工人数达
15 551人。粮食管理所32个,工作人员595人。
1980年,地区成立粮食汽车大队、粮油工业公司、粮油储运公司、粮油议价公司、粮油供
应公司、粮食技工学校。
1984年,地区成立了粮油检测站,负责全区粮油检测,并负责黑河、伊春两地的粮油检测
工作。
1990年,地区粮食局内设15个科室,编制106人。全区设有粮食管理所 232个,粮库124个,
加工企业,35个,国营粮店107个。粮食系统共有职工28 796人。其中,管理机构1 147人,企
业27 6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