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粮油仓储

第七节 粮油仓储




  一、仓储建设

  建国初期,为了收购农民的粮食,保证军需民用,全区主要城镇相继建立了一些粮食仓库,
仓型较简陋,以民房仓、简易仓为主。接收入库的粮食基本露天存放。储藏技术落后,粮食的
收接、装卸、搬运等作业环节,完全由人扛、背、抬等笨重的体力劳动方式来完成。粮食虫蛀、
霉变、鼠雀危害较为普遍。1949年全区粮食仓储量只有21 433吨。有粮库19个,土仓库84栋。

  1953年后,全区各县对粮库的分布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本着有利于国家粮油经营管理,
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交售粮食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按流向合理、运输得力的原则,
各粮库均设在产粮区、铁路沿线以及中转点上。为了提高仓储能力及改善仓储条件,国家下拨
了大量资金,投入粮食仓储设施的基本建设。1954年全区有仓库96栋,容量为43.7万吨。1955
年全区有简易仓房35栋,砖房仓50栋,土圆仓41栋,总储容量为105 177吨。

  1960年,全区有水泥晒台78 588平方米,一次可铺粮4 708吨;土晒场239万平方米,一次
可晒粮93 400吨。共有输送机近百台,较大的粮库在装卸、搬运、入库等作业环节上实现半机
械化。全区有各种仓房339栋,总容量达172 738吨。全年粮食入库量达49万吨。1968年有粮库
68个,接收能力为88万吨。

  1961年至1972年,各县粮库增设了一些烘干塔,将小土圆仓改为大土圆仓,添置了趟沟机、
掘粮机、灌袋机等机械。全区有各类粮仓2 000栋,总容量717 339吨。

  1972年,各县粮食部门下派干部,协助农村社队,大搞建仓储粮。1973年,全区共帮助社
队新建土圆仓788个,维修的土圆仓 1万多个,造简易仓房210栋,并以公社为单位,定期培训
粮食保化人员9 936人,帮助社队检修粮食凉晒、仓储机具3 688台。

  进入80年代后,全区各县粮库增置了大量的输送机、扒谷机、出仓机等机械,粮库实现了
库内运输机械化,并改造、新建了很多烘干设备。其中新建烘干塔5座,增加烘干能力8万吨。
并在全区推广热电偶吊缆检温技术。从1983年开始建钢板仓10栋,容量 1万吨。建砖圆仓17栋。
容量5 000吨。

  1989年,全区有固定输送线19条,949米。各种清理设备1 926台,粮库作业机械化程度达
到42%。全区有砖房式仓492栋,容量59万吨;砖圆仓229栋,容量 8.7万吨;土圆仓1 932栋,
容量34万吨;钢板仓94栋,容量9.6万吨。粮仓总容量为1 329 548吨。全区有粮库 124个,其
中设有铁路专用线的粮库有22个,专用线总长度15 074米。

  1990年,全区又拆除了部分土圆仓和简易仓房,粮仓基本实现了砖瓦和钢板化。共有钢板
仓72栋,储量83 400吨;1 000吨以上砖圆仓33栋,300吨以上砖圆仓129栋;2 500吨砖房式仓
49栋,1 500吨砖心式仓266栋。常年储存量减少到97 952吨。

历年粮仓机械设备情况表



  二、储粮处理加工

  建国初期,粮油储藏技术落后,入库的潮粮全以人工晾晒,自然风干。

  肇东县公粮仓库,首创自然春风干燥法,利用人工翻扬创造了日翻扬粮近 8万公斤的纪录,
入库粮食水分由16%降至12%。各粮库根据全区自然气候寒冷的特点,在冬季对粮食冷冻储藏。
初春,及时晾晒通风,防止结露返潮。

  1956年到1959年,各县对粮库烘晒工作提出“保证日晾晒 8小时,降低晾晒成本4%”的要
求。在潮粮晾晒中,各粮库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发动职工利用土炕、炉房烘干等土
法降水。

  70年代后,各粮库均采取了一些科学保粮措施,通过低氧保管,低温密封,低药量熏蒸,
高温密封,仪表检查温度、湿度、水分等科学手段,保证入库粮食的安全保存。1976年,全区
粮库使用热敏电阻检温。

  1980年后,各粮库改造或新建了一些烘干塔,采用了低温、长流程、大风量工艺。绥化县
粮库新建的三热一冷大型烘干塔,一昼夜可烘干粮食 300吨。望奎县对高水分粮的大土圆仓装
置通风笼,在自然降水上开辟了新路。

  全区普遍使用了热电偶吊缆检温设备,解决了高筒不能用粮探检温的困难。一般仓位都使
用了电子检温。1985年后,全区粮食检测采用电测快速水分分析仪、高级分析天平,对粮食油
脂的等级确定、质量优劣、虫害发生变化及时准确做出预报。

  1990年,全区已有各种烘干塔23座,年烘干潮粮约20万吨。

  三、仓储管理

  解放后,各县财粮科对粮库的仓储工作设专人负责。各粮库陆续制定了防火、防盗、保管、
出入库等粮食保管制度,在入库、装卸、换季普查等主要环节上形成制度化。粮食保管采取仓
内散存、麻袋装存、露天苫存、麻袋装垛等方法。露天存放采取窄堆薄铺,翻扬散温,库内采
取通风阴干的办法。

  1953年起,全区各粮库相继开展了“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活动。
把实现“四无”粮仓做为粮库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保粮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志。各县粮食部门,
按照“四无”条件每年组织各粮库进行一次评比活动。

  1960年以前,储粮以露天散堆为主,春夏秋季,利用风吹日晒进行降水后储存;冬季冷冻
储存。玉米储存安全水分为14.5%,高粱安全水分为14%。对达到储存标准水分的粮食,全部清
杂过筛,定期通风散热,并设专人负责。1961年后,粮食仓储制度更具体化,要求也更严格,
对储粮型志确定标准;对粮食整理、保管规定土粮率;依粮情分安全粮、半安全粮、危险粮,
分别存放,定期检查处理。

  1969年,针对全区接收的秋粮普遍水分大、易变质的情况,在新粮入库初期采取小堆薄卸、
分层冷冻、逐步加高仓垛的办法。肇东县涝洲粮库创造了“黄瓜架”、“插三角”、“横串带”
等通风粮堆,降低粮温3~4℃。

  1974年,全区加强对国家储备的“战备粮”的保管,确定专人管理,专簿记载,专仓储存,
按数量、品种、质量定期检查、轮换,保证“战备粮”安全储存。

  1979年后,全区进一步开展“四无”粮仓活动,每年都组织一次全区性的“四无”活动评
比。同时,还制定了“四无”油库评比标准,开展“四无”油库的活动。在“四无”活动中,
肇东县粮库创造了“四壁无灰尘、地面无缝隙、角落无粮粒,无零散杂物、无鼠雀、无鼠洞、
无雀便、无虫卵栖息”等“八无”粮仓。同时,全区开始利用化学药剂防止虫霉危害,以冬季
冷冻、春夏通风、药物防治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减少了粮食霉烂。各地粮库型志规模,根据
场地大小和晾晒面积,一般不超过50至 100吨,按品种分等级堆垛,囤仓放保管卡片,记载出
入库时间、数量、品号等事项。

  全区坚持检查制度。在新粮接收结束、季节交替时,各县粮食部门组织人员,实行上下结
合、内外结合的办法,对储粮进行普查,掌握粮情。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三级检查制度,做到保
管员每日检查,生产组长不定期抽查,粮库主任定期检查。在安全水分以内的粮食,每周检查
1次,半安全粮3天检查 1次,危险粮天天检查。并将粮食水分、质量、湿度、虫霉、鼠雀等情
况及时记载,建立粮食保管档案。

  全区各县粮食部门在做好粮库粮油保管的同时,对农村集体搞的储备粮、种子粮、饲料粮
的保管工作也十分重视,每年都抽调粮保、化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帮助生产队培养农村粮保
人员,建全农村粮食保管检查制度,使农村的集体储粮,粮有仓装,仓有专人管,出入库手续
建全,确保了农村储备粮的安全。

  每年 7月,各县粮食部门都深入农村,对粮食产量、品种、质量、水分摸清底数。结合库
容情况,做好接收准备工作。

  1983年后,全区各县逐步建立了粮仓定额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

  1984年,地区粮食局组成“四无”检查小组,对肇东9个粮食、3个加工厂进行检查。肇东、
五站、四站、四方、宋站、胜利等 6个粮库被地区定为一类“四无”粮库。肇东县被省和地区
粮食系统评为“四无”活动先进县。

  1988年全区评选出“四无”粮库97个,占全区粮库总数的90%以上。

    1990年粮库(加工厂)基础资料调查表
  表9—35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