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收购加工

第三节 收购加工




  一、收 购

  1975年以前,全区各县外贸部门属国家外贸系统的基层单位,是省级各进出口公司的货源
基地。每年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出口商品收购计划,逐品种落实到生产部门和供货单位。然后,
组织供货单位有计划地生产和按期供货。收购的品种1971年为21种,收购额为2882万元。其中,
罐头、奶粉、冻兔肉、芥茉籽4种品种占总收购额的60%,土畜产品只占8.7%,工业品仅占2.7%。

  1975年后,根据本地区草原面积大,黄牛存栏数多的优势,各县外贸部门先后建立了黄牛
收购站。实行收购、饲养、育肥、发运、过港一条龙的自营办法。并对黄牛收购实行政策性亏
损补差,收购价高于上调价部分,由财政拨款补助。并实行奖售,交售 1头奶公牛犊奖售饲料
250公斤。1978年,全区外贸收购总值达2 743万元,其中粮油食品类为 1 362万元,土畜产类
1 065万元,工业品类316万元。1979年,全区的出口商品收购品种发展到57种,出口额上升到
3 128万元。

  1980年,各县均建立了土畜产收购指导站,土畜产品收购品种及所占比重增加,全区开始
收购裘皮制品,大量收购亚麻、药材、蜂蜜、白瓜籽等品种。1981年,全区外贸收购总值达到
6 870万元。其中,粮油食品2 177万元,土产品3 818万元,畜产品360万元。工业品 458万元。
1985年,开始收购亚麻布、亚麻纱等新品种。在全部收购的83种出口商品中,土畜产品达37种,
收购额占全区收购总额的 55%。海伦、绥化、肇东、安达、绥棱等市县,建立了工业品收购站,
收购的工业品出口商品品种增多,1986年,达到50种,出口收购额为1 330万元。

  1987年后,全区自营收购的比重增大,年末收购额为1 564万元,占全区出口收购额的13%。
自营收购的品种有杂粮、杂豆、奶公牛、山野菜、饲料、白瓜籽、松树籽、黄牛等30个品种。
为了扩大收购,各市县采取约期定点、委托代收等办法,开辟货源。1988年,全区出口商品收
购额为1.9亿元,收购品种在200个以上。

  1989年后,省下达给绥化地区的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减少,加之市场收购竞争激烈,收购资
金不足等因素,收购量及收购额均有所下降。1989年,收购总额为 1.2亿元,其中自营收购额
达到3 422万元。

  二、加 工

  在收购的出口商品中,部分品种需要经过再加工和挑选,鲜活商品需经过养护处理及育肥,
方可出口。

  1985年之前,全区共建大、中、小型冷库9座,冷冻加工厂8个,加工冷冻食品,总容量为
1 100吨位。这 9个冷库分别是:肇东冷库(500吨位)、肇源新站冷库(30吨位)、绥棱外贸冷库
(20吨位)、肇东宋站冷库、肇东昌五冷库、海伦建城冷库、肇州双发冷库、青冈柞岗冷库、绥
化工农冷库。这些冷库不仅承担着全区冷冻食品的加工任务,并收购加工嫩江、合江地区临近
县的产品。

  除冷冻食品外,亚麻、松树籽等品种需要再加工。1985年前,这些品种由各进出口公司指
定厂家承担加工任务。其中:亚麻、亚麻絮调往肇东、双城亚麻厂再加工;白瓜籽、松树籽、
山核桃调往尚志加工厂加工;裘皮调往哈市香坊加工,药材调往省医药保健食品公司大库加工;
人工蘑、蕨菜调往铁力加工;山野菜调往郎乡加工。这些品种经厂家再加工,包装和检验均合
格后。分别发往有关口岸中转出口。1985年后,全区自营出口的品种增多,需再加工的品种均
由各市县外贸部门自行组织人力进行育肥、挑选、加工后,直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