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货币流通

第三节 货币流通




  1952年,全区市场货币流通总量为2 593万元。其中,社会集团保留的库存现金为338万元,
占全区货币流通量的 15%;城乡居民持币总额为 2 255万元,按全区人口计算,人均持币量为
8.24元。其中城镇居民持币量为140万元,人均持币3.80元;农村居民持币量为2 115万元,人
均持币8.93元。

  同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6247万元。按市场货币流通量计算,市场每流通 1元货币,
有6.26元的商品零售额,占有农副产品收购额4.3元。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之间基本上保
持了平衡,金融物价日趋稳定。

  1957年,全区市场货币流通量为3 425万元。其中,社会集团的库存现金为398万元,占货
币流通总量的11.6%;城乡居民持币量为3 027万元,人均持币量为9.53元。在城乡居民持币量
中,城镇居民持币量为215万元,人均持币 4.42元;农村居民持币量为 2 812万元,人均持币
10.24元。

  同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为24 500万元,按市场货币流通量计算,每流通 1元货币,有
7.15元的商品零售额,比全省同时期的 1:8的比例稍低,这主要因绥化地区为农业产区,比例
稍低属正常现象。与农副产品收购额的比例在1:3.26元。

  1962年,市场供应紧张,集市贸易价格上涨,市场货币流量大幅度增加。本年度,全区市
场货币流通量为11 027万元。其中,社会集团库存现金为740万元,比1957年增加342万元。城
乡居民持币量为10 287万元,比1957年增加7 260万元。人均持币量为26.58元,城乡居民持币
量中,城镇居民持币量为871万元,人均持币14元;农村居民持币量为9 416万元,人均持币量
为29元。

  同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为4 0327万元,按市场货币流量计算,每流通 1元货币,仅有
3.66元的商品零售额,比1957年减少3.49元,因而全区出现物资紧缺,有钱买不到东西的严重
局面。与农副产品收购额的比例降至1:1.02元。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全地区货币流通状况逐渐好转。1965年,全区市场货
币流通量为8740万元。其中社会集团库存现金为1 100万元,占流通量的12.6%;城乡居民持币
量为 7640万元,人均持币量为12.71元。城乡居民持币量中,城镇居民持币量为 872万元,人
均持币量为13元;农村居民持币量为6 768万元,人均持币量为19元。

  同时期,商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市场价格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
平。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37 873万元,按市场货币流通量计算,每流通 1元货币,有4.79元商
品零售额,比1962年增加了1.13元,与农副产品收购额的比例为1:2.80元。

  1966年至1976年,全区货币流通出现了投放增加的多、回笼增加的少的迹象。至1976年。
全区货币流通量达到16 300万元,比1965年增加了7 560万元。其中社会团体库存现金3 000万
元,占流通量的 18.4%;城乡居民持币量 13 300万元,人均持币为23.96元,比1965年增加了
10.61元。城乡持币量中,城镇居民持币总量为1 956万元,人均持币量为 22.32元;农村居民
持币量为11 344万元,人均持币量为23.50元,比1965年增加 4.50元。由于投放货币过多,因
此市场货币流通量与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例始终在 1:5以下,农村产品收购仅在1:1.41元。这
期间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票供应商品增多,出现了在城乡居民收入低的情况下还买不到需要
的商品的状况。

  1979年,全区市场货币流通量已达19 566万元,虽然货币投放多一些,但未发生1962年物
资紧张,物价上涨的现象。工业品和农村产品较为丰富,金融和物价基本稳定,城乡市场活跃。
社会集团库存现金为2 776万元,占流通量的14.2%,比1976年下降4.2%。城乡持币量167 90万
元,其中城镇居民持币量为2 405万元,人均持币量为28.30元;农村居民持币量1 4384万元,
人均持币量29.13元。同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99 435万元。每流通1元货币有5.08元商品零售
额。

  1979年之后,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货币流通带来了较大的
变化。在农村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收购农村产品由集体转帐结算改为现金交易;工商
企业核算单位由大变小,保留现金的环节增多;购销渠道多样化,现金结算增加;“利改税”
后,企业自行支配的现金大量增多;加之个体经济发展,携带现金采购,现金交易额扩大等等
因素,致使全区流通的货币量迅猛增加。至1985年末,全区市场流通的货币量达4.82亿元,比
1978年末增加3.2倍。其中:社会集团库存现金为1 .2亿元,比1978年增长4.2倍;农村居民持
币2.31亿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城镇居民持币1.43亿元,比1978年增长 2.41倍。与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4.31;与商品库存的比例为1:1.46;与农村产品收购额的比例为1:1.28。

  从1985年起,由于工资改革力度加大,企业普遍实行浮动工资、职务工资、津贴等,工资
性支出大大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继续增大。1989年末,全区市场货币流通额为 14.92亿元,
比1985年末增长2.1倍。其中:社会集团库存现金为3.92亿元;比1985年增长2.5倍;农村居民
持币8.34亿元,比1985年增长2.62倍;城镇居民持币2.29亿元,比1985 年增长1.6倍。与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2.03;与商品库存的比例为1:1.04;与农副产品收购额的比例为1:1.21。

  虽然市场货币逐年增多,但除1988年市场物资较紧张外,其他年份市场商品供应充足,特
别是经过对经济秩序的整顿,以及“ 383工程”的实施,高档消费品的大量投放市场,消除了
群众抢购心理,出现了持币待购现象。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经济秩序稳定。1990年末,全区现
金收入为656 337万元,现金支出总额达 730 489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支出105 420万元,
国家工资支出72.053万元,储蓄存款支出 234 524万元。其余为行政企业管理费支出、城镇集
体单位的工资、奖金支出、城镇个体经营支出。

  1952年至1990年39年中,除1954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74年、1977年货币回笼
大于投放外,其他年份均为货币投放大于货币回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