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人民生活

第六节 人民生活




  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好转。1952年,包括全区
每个农民饮食和住房在内的人均消费为98元。1958年,农民年平均货币收入人均为68元,全区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收入522元;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人均为88.3元。

  1958年后,全区在“大跃进”的思想指导下,相对注重生产建设,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所忽视。1965年,农民人均收人为74元,全区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收入为 624元;全区社会
商品零售额人均仅为77.7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1张。

  1966年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缓慢。1975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仅为82元,全民所有制
职工人均工资为670元。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人均为111.2元。人均居住面积为2.6 平方米。平
均万人有电影放映单位0.4个。平均千人有病床1.75张。城镇人均供自来水 0.84立方米,供自
来水人数占城镇人口的34.2%。

  1976年至1978年,全区在便民措施方面有了一些改善,商业零售网点和饮食网点有所增加,
文化娱乐场有所增多。全区有电影院、剧院、俱乐部47个。农民收入年人均106 元,比1975年
增加了24元,但仍未达到温饱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供自来水 1.3立方米,供水人数占城镇人口
的34.5%。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人均消费为104.9元,商业每一从业人员服务人口为 174人,饮
食服务每一从业服务人口为401人。

  1979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搞活,特别是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加之国家又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83年,全区农民人均收
入达到288元,比1978年增长了172%。其中,人均工业收入5.7元,建筑、运输、劳务收入25元;
商业、服务业收入1.7元。全区农民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人均9.3元,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为
39.6元。

  1985年后,由于取消了统购政策,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农副产品商品率上升,现
金收入增加。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377.3元,改变了过去农民只求温饱状况。在穿、用、
住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7.7%上升到36%。与1978年相比,副食品消费比重上升,蔬
菜增长36%,食用油增长了77%,肉类增长了47%。禽蛋增长了1.5倍。城镇居民的消费已由供给
型转变为自由选择,出现了持币选购,不是名牌不买,质量不好不买,价格不合适不买的喜人
景象。

  农村一改过去“对面炕、婆婆媳妇一间房”的居住条件,新建房屋向明亮宽敞、外表美观、
坚固耐用方向发展,人均住房10平方米。城镇住房质量提高,多数居民的厨房、厕所、上下水
道由以前的公用逐渐改为独家使用。

  机关、事业单位和效益较好的企业的职工用上了液化气。所有的乡镇都通了汽车,农村中
82%的村通了电话,每天投送一次邮件的乡达到90%以上。基本达到村村有广播,农民在本村即
能看上电影,在家能看上电视节目。城镇居民中采用暖气取暖的户数约达30%。

  1988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为474.6元,扣除不可比因素,比1978年增长了2倍多。全区广
开就业门路,从1979年至1988年共安置城镇待业青年29.5万人。由于就业人口的增加,每一职
工负担的家庭人口仅 2.2人(包括职工本人),并通过调整工资、实行计件工资和恢复奖金制度、
发放各种补贴等办法,提高职工的收入。1988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为1 418元。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储蓄存款日益增多。1988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存款 162元。
全区居民人均消费额达354.77元,比1978年增加了249.87元,平均每年增长 13%。在生活品消
费中,食品支出的比重为51%,穿着的支出占20%。用的支出占12%,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占4.8%。

  全区居民住宅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农民每户平均拥有住房65平方米(建筑面积),人均住房
为13平方米,30%的农户住上砖瓦结构房屋;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5.7平方米,比1978年的
3.84平方米增加了1.76平方米。全区有自来水厂12座,供水管道总长度3 60公里,城镇居民基
本全部吃上自来水。每万人拥有商业零售网点55个、饮食营业网点8个、服务网点6个。居民文
化生活较为丰富,城乡居民每天可收看3套电视节目,每百人每天有报纸 5.15份,每人年购图
书6.24册。全区每万人有病床18.6张。

  1990年,城乡人民生活又有新的提高。全区职工工资平均收入为 1 446元,农民人均收入
602.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3亿元,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视机74.2台,录音机48.8
台,自行车183辆,手表244块,洗衣机68台。全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6.2 平方米。电冰箱,摩
托车、录放像机、电话走入普通居民家庭,全区市内电话户达1.83万户。人们穿着讲究款式、
配套,吃向营养型发展,住房室内时兴装潢。有舞厅、卡拉OK歌厅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全区人
民向着小康水平迈进。